【摘要】在課堂授課過程中,言語行為是教師教授學生知識的主要途徑,而教師的非言語行為亦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是教師用以傳遞顯性和隱性情感的主要渠道。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情況與學生課堂安全感具有密切的關系,而構建有心理安全感的課堂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潛能的重要條件之一。本文探討了教師非言語行為作為與學生情感交流的途徑,對學生課堂安全感產(chǎn)生的影響。
【關鍵詞】教師非言語行為;課堂安全感;情感交流
【作者簡介】許素貞,泉州五中。
一、課堂安全感的涵義
沙利文(H.S.Sullivan)是精神病學人際關系理論代表人物,他認為人類對安全的需求包括他尊、自尊、友誼和愛、歸屬和依賴。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也將安全需要視為人類五種基本需要之一。安全感的體驗對于個體的發(fā)展至關重要。課堂安全感是學生對課堂氛圍所做出的一種內在、抽象、不由自主的心理反應,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對課堂學習活動有一種確定感和可控制感;二是學生與課堂中的成員產(chǎn)生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自我接納。只有當學生感到自由,安全,他才能滿懷信心,教學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師非言語行為
“非言語”是相對于“言語”而提出來的。教師的課堂非言語行為以交際為目的,是課堂教學情境中教師所特有的。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就曾表示,非言語交流是優(yōu)秀教師的基本功之一。影響學生課堂安全感的教師非言語行為種類主要有:空間語、表情語、眼勢語、類語言、手勢語。教師可能會經(jīng)常在有意無意間用這種“無聲的語言”表達對學生的期望、態(tài)度和觀點, 而學生卻能捕捉教師的每個細節(jié), 解讀教師的每一個非言語行為,繼而形成對教師,自我及學習內容的肯定或否定態(tài)度。因此,關注學生的課堂安全感也就是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日常教學來提高學生課堂安全感。
1.教師給予學生更多的非言語親近行為。教師的親近行為是能使學生減少課堂上的恐懼和焦慮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積極性,增加學生有效的學習投入。教師的親近行為可分為言語親近行為和非言語親近行為。非言語行為往往更能流露出教師內心的真實情感,影響學生課堂的情緒體驗和安全感體驗,著名的 “皮革馬利翁”效應便能很好地解釋這個現(xiàn)象。教師對學生積極的態(tài)度,能使學生的安全感從教師的非言語行為中獲得滿足,從而能更好地融入課堂學習。而教師的 “避而遠之”,會讓學生感到無所適從,產(chǎn)生不安全感。所以,教師要與學生親近,消除學生的課堂焦慮。
2.克服教師情緒的負遷移。教師扮演著多重角色,同時作為社會上的普通一員,也會有喜怒哀樂等情緒體驗的時候。而非言語行為是教師內在心理情緒的一種真實折射。如果教師的自控能力差,無意識地把自身的負面情緒遷移到課堂中的話,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感到壓抑、恐懼。因此教師要意識到,自己的非言語行為每時每刻都可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這就要求教師要有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感,避免自我負面情緒的遷移。
3.提高教師非言語行為掌控力。Burton和Bimblerby認為, 既然交際能力是后天習得而不是先天機制, 那么非言語行為作為一種交際能力也必定存在一定的可調節(jié)空間。教師應當通過各種途徑去改善自己的非言語溝通能力,例如查閱書籍,詢問同事,總結經(jīng)驗等。同時,相關的教師進修學校應當開設相關課程,規(guī)范教師的非言語行為,使教師將這種“無聲的語言”提高到意識層面,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創(chuàng)建有安全感的課堂。
三、結語
古人言,“親其師則信其道”,教師只有為學生所喜愛,得到他們的信任才能有效地構建生態(tài)課堂。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非言語行為展示自己良好的情感、意志和人格,讓學生收獲安全感,從而才有有效的學習投入動機,以促進他們的學習和成長。而如何改進教師的非言語行為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安全感及怎樣將研究結果應用于實踐等問題還有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Hall,Edward.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Doubleday,1959.
[2]劉冬巖.創(chuàng)建有安全感的課堂[J].中國教育學刊,2013(4).
[3]張慧.教師非言語行為對師生關系的影響[J].師資面面觀,2012 (4).
[4]關敏.論運用教師非言語親近行為提高學生學習動機[J].文學教育,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