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嚴
【摘要】初中時期是增強學生體魄,培養(yǎng)學生健康意識的重要時期。本文從初中體育課堂教學實踐出發(fā),分析和探討了多媒體技術對初中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策略,即創(chuàng)新媒體情境創(chuàng)設、注重動作細節(jié)展示、豐富互動交流形式和提高學生糾錯能力。
【關鍵詞】初中體育 課程資源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4A-0146-02
當前仍有部分初中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延續(xù)“教師動作示范—學生模仿練習—課堂驗收或自由活動”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呆板,學生的運動負荷和運動強度極低,在這一教學模式下,體育課堂“變味”了,成為“讓學生不受傷就行”的“運動課”。初中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強體育理論學習,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課堂教學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健康意識,激發(fā)學生體育運動熱情,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
一、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初中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在課堂的學習質量。初中體育知識主要是對運動規(guī)則和動作技術的講解,內(nèi)容略顯枯燥,學生學習這類知識時常感到乏味。體育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從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fā),列舉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案例。例如,為激發(fā)學生對定點射門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以“你最喜歡的運動員”為主題導入討論活動,并播放世界著名足球運動員羅納爾多、貝克漢姆、卡洛斯等運動員的精彩進球視頻,讓學生感受電梯球、弧線球等的魅力。在觀看過程中,教師還可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為什么足球踢出去之后會出現(xiàn)這些奇妙的弧線變化?”“如何才能踢出這種弧度的球”“擊球的力度如何掌握呢?”……學生在觀看視頻后都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此時,教師對定點射門技術的動作要點進行了講解,學生也聽得非常認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這個課例中,教學足球定點射門技術主要是為了研究踢球者在射門時發(fā)力腳擊球時的弧線變化規(guī)律,理論要點多,內(nèi)容相對枯燥,不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從學生興趣出發(fā),以“最喜歡的運動員”和任意球進球視頻為切入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高質量的課堂講解和訓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注重動作細節(jié)展示
在生動的動畫技術面前,所有高難度的體育技術動作都能夠進行分解、慢放或定格,將動作清晰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準確把握動作要領,減少掌握和運用知識的磨合期。
以排球運動中的“勾手飄球”技術教學為例,“勾手飄球”的技術要領是需要發(fā)球者穩(wěn)定地將球拋向身體的前上方,并迅速揮臂用掌跟堅硬的部位擊打排球后中下部。該動作的技術難度較大,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壓力。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先為學生演示連貫的罰球動作,并在演示的過程中講解基本的動作要領。此外,教師還可提醒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和難點。然后,教師還可為學生展示“勾手飄球”的教學視頻,將“勾手飄球”分解為“準備姿勢—拋球擺臂—揮臂擊球”這三個動作步驟,并配合圖片和文字說明對各動作步驟中需要注意之處進行詳細地講解,增強學生的感官體驗。
播放多媒體教學視頻可有效解決傳統(tǒng)體育課堂的諸多問題,使體育教師在教學各種高難度的技術動作時獲得輔助支持,在這個課例中,“勾手飄球”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技術動作,需要演示者連貫、快速地完成動作。這使得學生在觀察教師示范時,無法捕捉到教師所說的“技術要領”,更無從理解動作中重心、發(fā)力點的變化。教師先以親自示范和講解幫助學生形成對“勾手飄球”的初步認識,接著運用動畫技術對“勾手飄球”動作進行慢放,增加學生對該動作的了解,深化學生對動作的理解,同時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激發(fā)了學生練習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三、豐富互動交流形式
教師在進行體育理論教學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結合學生喜愛游戲、好動愛玩的特點,制定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設計互動性較強的課堂游戲,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在游戲和活動中理解和掌握體育理論知識,增強理論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足球運動的相關規(guī)則時,“越位”的判罰較為復雜,也是足球規(guī)則中的重難點。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他們參加快速搶答游戲: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中呈現(xiàn)各球員站位情況,學生作為邊裁選擇舉手(代表越位)或不舉手(代表不越位)進行判罰。當課件展示“進攻球員處于越位位置但沒接球”“進攻球員平齊于最后第二名對方球員”“進攻球員處在越位位置但位于本方半場”“進攻球員在越位位置接球門球”等一些特殊情況時,學生各小組之間總會產(chǎn)生不同意見,教師在此過程中適時做引導,分別讓不同意見的小組說明自己的想法,再進行詳細的解釋和評價,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所學知識。
四、提高學生糾錯能力
初中生正處于性格塑造的階段,對教師的語言和評價非常敏感,教師不經(jīng)意的言語或許就會激起學生對訓練的抵抗情緒和消極情緒。與其在學生練習中不斷指導和糾正,教師不妨做一個“事后諸葛亮”,利用多媒體打破時空限制的特點,將學生訓練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記錄下來,再將標準動作與學生動作同時播放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在直觀的比較中找出自己的不足,積極主動地改正和提高。
例如在教學“實心球投擲”技術動作時,由于教學內(nèi)容僅為一個投擲動作,教師在多媒體上演示范例動作和親自示范動作之后,便組織學生進行訓練,還用錄像設備將學生訓練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不規(guī)范動作拍攝下來,如持球后“引”的動作不充分、出手角度過低等。在第一輪訓練結束后,教師將學生帶回教室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再次播放了投擲實心球的標準動作,同時展示了課堂中記錄的學生訓練的實況,組織學生在對比兩組錄像中思考:為什么投擲實心球的弧線與標準動作投擲出的弧線不一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漸漸發(fā)現(xiàn)持球后“引”的動作直接影響了投擲的效果,而出球時出現(xiàn)平拋的錯誤,則是因為沒有掌握好出手的角度。
學生在進行動作練習時,難免出現(xiàn)不可避免的錯誤,但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自己錯在哪里,如何避免再次犯同樣的錯誤。在這個課例中,盡管教師在組織學生訓練前已經(jīng)為學生展示和講解了實心球投擲的動作要領,但學生在實際練習中還是會出現(xiàn)一些動作上的錯誤,教師將這些錯誤動作完整記錄下來,并與標準動作一同播放,引導學生在直觀的比較中找出自己完成動作時的不足之處……有了親自練習的經(jīng)歷,這種對比可以幫助學生很快認識到自己在訓練中的問題,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去糾正自己、完善自己,培養(yǎng)主動糾錯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能夠養(yǎng)成主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習慣,增強課堂教學的安全性。
體育教師要積極借鑒、大膽探索,立足體育課堂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特點,結合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取向,將更多優(yōu)秀的教學手段引入課堂當中,為體育教學增添生機和活力,促進體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責編 周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