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智慧
摘 要 以《明月幾時有》為例,通過新穎的導語、靈活的教法、豐富的情感激發(fā)學生濃郁的學習興趣,在輕松、和諧、民主的氛圍中,愉快地學習。
關鍵詞 學生;興趣;愉悅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1-0172-02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之母”,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活動的一種傾向,是行為的動力。學生如果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并進行自主探究。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總是采用愉悅式教學法。如想象引導法、情景表演法、討論探究法、輕松音樂法、活動教學法、意會遷移法、欣賞教學法等,諸如此類都是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的,而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掌握知識、技能的教育教學方法,都屬于愉悅式教學法。
一、課端激趣
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傲己玫拈_頭是成功的一半?!北热绻P者上《明月幾時有》這課時,開場采取輕松音樂法、欣賞教學法,首先多媒體顯示:畫面一輪明月,伴以王菲歌曲《明月幾時有》營造氛圍,同學們一下子興致很高地伴唱著。這種導入手法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創(chuàng)造愉悅的學習氛圍,為上課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筆者不斷地探求,還總結出許多導入方法,如故事導入、謎語導入、影視導入、音樂導入、對聯導入、賞物導入、懸念導入、對聯導入、引用導入等。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一則令人絞盡腦汁的謎語、一段生動形象的視頻、一曲宛轉悠揚的樂曲,都可以作為導入新課的內容。如此導入,能愉悅學生的耳目,觸發(fā)學生的情思,喚起他們的求知欲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陶冶他們的心靈,開發(fā)他們的智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課中持趣
在課中,運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喚起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筆者采用教法、情感等多種激趣方法。
1.教法激趣
單一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會對教學內容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應經常變換教學方法,如討論探究法、活動教學法等多種方法的交叉運用,可以讓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
如筆者在上《明月幾時有》這課時,采用了配樂朗誦法、情景表演法。學生先有感情的自由朗讀全詞,在進一步感知全詞內容的基礎上,再找一位同學配音樂視頻范讀,此時再次采用音樂欣賞法;同時,一位同學裝扮蘇軾,表演情景劇:蘇軾獨自一人在月光下,自斟自酌,一會醉得翩翩欲倒,飄飄欲仙,“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此時采用情景表演法;其他同學仔細看,認真聽,并準備點評(多媒體顯示音樂視頻)。然后一位同學配音樂視頻一邊領讀,一邊表演,全班同學起立跟著表演朗讀(多媒體顯示音樂視頻)。情景劇表演與表演朗讀激發(fā)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的熱情;突破了重難點極限,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有助于學生有效理解文本,體驗文章意境;幫助學生記憶,引導學生想象;培養(yǎng)了學生能力,促進了全面發(fā)展。筆者是課堂表演的駕馭者,學生是課堂表演的主角。學生通過觀賞情景劇、自己朗讀表演,獲得學習的樂趣、審美的樂趣、創(chuàng)作的樂趣,獲得能力的提高,從而使教學活動真正成為生動活潑、自我滿足、勇于創(chuàng)新、積極進取的活動,這樣語文教學不僅是工具的掌握,更帶入了思想、道德、智慧、審美、創(chuàng)新、能力的收獲。
又如筆者在處理“走進文本”環(huán)節(jié)時,提問:體會詩人蘇軾在詞中所表達的情感,采用討論探究法。先分小組合作探究,后全班交流:生1:因為政治失意,家人分離,詩人內心有一種想超脫世俗的念頭,詞中的“我欲乘風歸去”即:我想駕著長風回到天上,是一個很好的證明。生2:我們小組認為,詩人雖然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家人相別,有超脫塵世的思想,但詩人更喜歡人間的生活。詞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即: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不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嗎?生3:我們小組認為,詩人在下闋中,把個人的憂怨全都怪罪在了中秋之夜的圓月上,說它“照無眠”“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詩人心情較低落。
再如處理“走近蘇軾”環(huán)節(jié),筆者提出問題:請同學們展開想像:假如你穿越時空隧道站在東坡大師面前,和他談起這首詞,你將對他說些什么?采用了想象引導法。又如處理“走進月亮”環(huán)節(jié)時,全班交流:你能聯想一下,課文以外,還有哪些詠月抒懷的古詩文名句,你怎樣對它們進行簡要的評析?采用了意會遷移法。學生們動手動腦動口,解決遇到的問題。理解正確時,他們興奮激動;理解錯誤時,他們虛心傾聽別人的見解,并與之討論。就如葉圣陶先生所形容的那樣:“他們動了天君,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正相吻合,便有獨創(chuàng)成功的快感;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甚相合,就作比較短長的思索;并且自學時遇到的困惑,到討論的時候就是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與注意力,是以鼓動閱讀的興趣。”
2.情感激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老師的情趣渲染是講授的素養(yǎng)之一,它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課堂腦力勞動的效率?!崩蠋熞{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必須傾注自己的愛,“以愛動其心”。多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形成師生互愛,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良好師生關系。這樣就能使學生感到愉快,樂于學習。為此,課堂上,教師要態(tài)度和藹可親,要公正、客觀地評價學生,不寵愛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不冷淡學習困難的學生,不用過火或粗暴的方法對待學生的缺點和錯誤。要以鼓勵誘導為主,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給每一個學生以均等的學習機會,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如處理“誦讀欣賞,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先(多媒體顯示:配樂視頻朗誦)學生一邊欣賞;一邊畫出停頓,揣摩語氣、語調。聽完后,學生用詩一般的語言描述詞中的意境,筆者抽問30余人,盡可能多的給學生平等自由交流展示的機會。令學生暢所欲言。
即使在學習上暫時處于極其困難的學生也不能諷刺挖苦,而是要幫他們找出原因,挖掘他們的閃光點,使他們認識到老師是真正的關心他們,沒有放棄或看不起他們,進而樹立起學習信心,激發(fā)起學習語文的興趣。對學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見”,及時采納并給予充分的肯定。學生質疑道:我會這樣問東坡大師:既然政治生活讓你感到愁苦郁悶,你為什么不像陶淵明那樣辭去官職,回歸田園,過著快樂的隱居生活呢?筆者充分肯定,并因勢利導:實際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進”與“退”的問題。從詞中來看,東坡對此是很矛盾的。但從他為官的事實看,他沒有學淵明的“退”,他選擇了“進”!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雖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愛民,多為百姓辦實事,做好事,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百姓們尊稱他為“蘇公”。所以,東坡的可貴就在于,他孤寂過,愁苦過,矛盾過,但他最終選擇的是奮發(fā)!我們都應該學習他樂觀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筆者認為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應在精心設計,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案的同時,營造民主、和諧、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找到自我,使學生擁有語文興趣,使他們獲得認識與情感的全面發(fā)展。
三、課尾燃趣
“導語”設計得巧妙,能起到先聲奪人,扣住學生心弦,激發(fā)學習興趣的作用;而語文課堂教學的“結尾”則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設計得精妙,能產生“余音繞梁”、課斷思不斷、語停意不停的藝術效果。如果把一堂課喻為一臺精采紛呈的文藝晚會,那么,結尾就是一出令人拍案稱奇的壓軸戲。在處理“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由《明月幾時有》,聯想到筆者學校開展的“走進國學,品味經典”誦讀活動。同學們進行“與圣賢為友,與經典同行”國學匯報。學生表演唱《月滿西樓》(學生用多媒體展示音樂視頻);學生誦讀《弟子規(guī)》(學生用多媒體配樂);學生演唱《龍文》(全班伴唱,一學生用多媒體展示音樂視頻);學生吉他彈奏《明月幾時有》;全班再次表演唱《明月幾時有》(學生用多媒體展示音樂視頻)。
“任何一種興趣都包含著天性中有傾向性的呼聲,也許還包含著一種處在原始狀態(tài)中的天才的閃光?!睆垵嵳J為興趣也許催生天才;“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北R梭認為興趣能讓他學會研究方法;“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北R梭還認為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當學生愛好語文,他就能學得輕松愉悅,效率倍增。
參考文獻:
[1]歐強國.打造高效課堂提高中學生的語文能力與語文素養(yǎng)[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十二)[C].2017.
[2]張娜.多媒體教學讓語文充滿魅力[A].新世界中國教育發(fā)展論壇(第三卷)[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