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林
摘要:山區(qū)孩子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比較靦腆,內向,在教學中,學生們大多不怎么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這和學生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有著直接的影響。山區(qū)較閉塞,沒有什么開放性的活動讓學生們參加。因此,學生的性格大多受到影響。在課堂上,教師講,他們就認真的聽,但很少呼應,如果舉行一些活動,他們也不好意思參加,顯得不大方。如果有積極的,那有的學生會笑話這樣的學生,說這樣的學生愛炫耀。我認識到,要想開發(fā)山區(qū)初中生的主體意識,就要讓學生逐漸放開,逐漸大大方方的參加教學活動,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關鍵詞:山區(qū) 學習主體 積極性 主動性
山區(qū)的初中學校,有山區(qū)的特點;山區(qū)的地域,也影響初中語文教學。今天我談談山區(qū)初中生語文學習主體開發(fā)的問題。通過多種嘗試,我努力調動山區(qū)孩子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全身心的投入到語文學習生活中來。
一、用活動改變學生的內向性格
山區(qū)孩子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比較靦腆,內向,在教學中,學生們大多不怎么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這和學生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有著直接的影響。山區(qū)較閉塞,沒有什么開放性的活動讓學生們參加。因此,學生的性格大多受到影響。在課堂上,教師講,他們就認真的聽,但很少呼應,如果舉行一些活動,他們也不好意思參加,顯得不大方。如果有積極的,那有的學生會笑話這樣的學生,說這樣的學生愛炫耀。我認識到,要想開發(fā)山區(qū)初中生的主體意識,就要讓學生逐漸放開,逐漸大大方方的參加教學活動,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我把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常態(tài)化,細致化,并責任到每一組同學身上。例如,上課前,我設置了常規(guī)化課前活動:朗誦領讀。領讀內容為詩歌、古文、經典散文等,每個同學都有機會,也都有任務。早自習和課前十分鐘,是領讀和朗誦的練習時間。這樣以來,誰都有任務,也就不會出現(xiàn)互相笑話的事情了。課前常規(guī)化訓練是第一步,課堂上,我還就課堂活動配置了相應的教學安排。我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要積累課堂活動參與的積分。積分分兩種,一個是參與的資格分。只要參與,就有資格分,不管回答的對不對,都能加分,這就是為了鼓勵那些靦腆的山區(qū)孩子。只要他們敢于戰(zhàn)勝自己的怯懦,戰(zhàn)勝自己的自卑,就是一種勝利。我覺得這個設置極大的鼓勵和調動了山區(qū)孩子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他們逐漸變得活潑開朗,能大大方方的在課堂上發(fā)言,能主動表達自己的思想。除了鼓勵分,我還設置了回答問題的質量分。答對的要在基礎資格分2分的基礎上再加3分。如果不完全對,就加2分。這個積分活動改變了以前死氣沉沉的課堂,也徹底激發(fā)了學生這一教學主體的能動性。
二、轉換角色,和學生打成一片
山區(qū)的孩子沒有城市的孩子性格開朗大方,這就需要教師主動去接近孩子,走到他們中間去。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除了在課堂上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外,還安排教學活動,讓學生學會合作,我也主動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成為他們的一員。分角色朗誦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讓學生自告奮勇的參加角色誦讀,然后,我負責解說部分。參與到分角色朗誦中時,能和學生打成一片,同時也能給學生起到一個很好的表率作用。最關鍵的是,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轉換角色不只是教師走到學生中去,從學生的角度感受學習,另一方面,我也鼓勵學生走上講臺,感受自己給別人講課的心靈震顫。這一步不好被學生接受。他們好不容易敢在語文課堂上自如的發(fā)言,自如的參與活動了,我一下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好多人被嚇住了。老師的講臺,似乎只有老師才能站在上面講知識,作為學生,他們很沒有這個魄力。沒關系,我給大家布置教學任務。當然是比較簡單的。我先從一首簡單的詩歌開始。我給學生提供一些講課備課的資料,并幫助他們找出重點,整理成文。課下做了充分的準備。終于到了講課的時候了,兩位同學上臺,各有分工,一個人講一方面,最重要的是還可以做個伴。就這樣,學生們輪流得到了鍛煉,課堂不再只是我一個人講,而是換成了學生和老師的互動,講臺也不再只是我一個人的,而是變成了學習和鍛煉學生的舞臺。轉準角色,和學生打成一片,學生這一教學主體得到了高度的顯示,主體性得到了極大的開發(fā)。
三、培養(yǎng)山區(qū)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
素質教育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顯然,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必須從小抓起,從課堂教學抓起。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才能使他們充滿渴求知識的激情,思維活躍,勇于探索。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應成為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教學目標。
語文教材有著豐富的內涵,答案并非只有一個,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進行思維,要鼓勵學生啟迪智慧,換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導與眾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把新課程理念運用于課堂教學中,關鍵要珍視學生獨特的理解,要讓學生珍視對教材、對問題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要做到“三個不”、“四個不敢”。即不從眾,不唯書,不唯師;敢于否認教材,敢于否認古人、名人,敢于否認自我,同樣,也要敢于否認教師,以此培養(yǎng)求異思維,激發(fā)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
總之,山區(qū)初中語文教學有他的地域特點,但我們也會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學習其全新的教育理念,調動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建立積極、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建立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師生互動,讓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從而最終激發(fā)學習主體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祝林梅.立足語文談綜合——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初探[J].吉林教育,2010,(02).
[2]徐曉紅.新課改背景下農村初中課堂文化生態(tài)研究[D].西南大學,2010.
(作者單位:廣西藤縣濛江鎮(zhèn)第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