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 張靜 姚建欣 朱燕明 熊建文
摘 要:教研活動是廣大物理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提升教學水平、促進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載體。專題培訓是教研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然而大多數(shù)專題培訓并未針對教師的不同層次需求而展開設計。本文基于分層理論,根據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將活動主體分為5個層次,并針對不同層次教師的需求,設計三種類型的中學物理專題培訓教研活動,以克服“學非所需”的通病,并實現(xiàn)各層次教師教學理論的飛躍。
關鍵詞:中學物理;專題培訓;教研活動;分層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8)4-0004-3
教研活動是廣大物理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提升教學水平、促進專業(yè)成長的重要載體。教研活動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組織者的充分準備。目前,中學教研活動的形式多達十幾種[1],其中,專題培訓教研活動由于其針對性和高效性,而更受青睞。然而,大多數(shù)專題培訓教研活動的設計并未針對不同教齡教師的教學能力起點和能力提升要求,因此培訓效果欠佳。本文基于對活動主體的分層,開展中學物理專題培訓教研活動的分層設計與實踐,以期能夠全面提升不同教學能力層次教師的教學水平。
1 分層設計的理論基礎
層次性是宇宙間的普遍性規(guī)律,所謂層次,就是指系統(tǒng)的有序分層。相對區(qū)分的不同層次不僅有各自的特點,而且各層次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的。教研活動的教研主體是參與活動的教師,不同教師在自身專業(yè)發(fā)展中存在著客觀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教學經驗、學科知識、基本教學技能、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差異[2-5],基于這些差異可將教師分為若干發(fā)展階段或發(fā)展層級。根據前述理論,特別是重點考慮教師的教學經驗、專業(yè)素養(yǎng)、業(yè)務精熟和職業(yè)精神,我們將活動主體,即參與教研活動的教師分為新手期教師、積累期教師、成熟期教師、資深教師和專家型教師5個層次。
2 中學物理專題培訓教研活動的分層設計
專題培訓是根據一定時期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任務,針對教師的需求,專門確定某一個主題,并圍繞這個主題內容有組織地對教師進行培訓的一種教育、教學活動[6],是教研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針對5個不同層次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培訓目標,我們將中學物理專題培訓教研活動分為基礎型培訓、提升型培訓和引領型培訓3種。每種培訓在具有一定普適性的同時,根據其所重點關注的教師群體,培訓形式可采用任務驅動式培訓、理論講解式培訓、小組研討式培訓,或者是多種培訓形式的結合。還值得注意的是,各層級教師在專題培訓中的任務以及發(fā)揮的作用是不同的(表1),通過差異化的任務分配,提升各級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的獲得感,營造物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共同體。
2.1 基礎型培訓
基礎型培訓的主題以常態(tài)課教學策略的培訓為主,具有基礎性、普適性的特點,主要針對“新手期教師”和“積累期教師”,培訓目標在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掌握基本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培訓過程中,主要采用任務驅動式培訓和理論講解式培訓,兩種培訓程序略有差異。
(1)任務驅動式培訓
在任務驅動式培訓中,以培訓前布置任務為前提,培訓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培訓者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意識,并實現(xiàn)不同層次教師的互補和資源共享,但這種培訓方式比較適合小規(guī)模的培訓對象。以物理常態(tài)課教學策略的培訓為例,培訓者在培訓前了解培訓對象的水平層次,并布置展示某種課型教學片段的培訓前任務。在培訓過程中,培訓者首先講解培訓計劃、常態(tài)課教學的主要流程、各步驟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作用等。然后,選擇一些不同教齡段的教師,展示他們在培訓前準備的該課型的教學片段,包括成功和低效的教學片段,并分享自己的感想。之后,請“成熟期教師”進行點評和改進,并展示自己在以往教學中的成功片段。最后,由“資深教師”或教研員從學生認知、教育心理角度分析研討成功與低效的原因。培訓者根據教師們的展示和不同層次教師的分享,總結出該類型課的基本教學策略與方法,并針對不同生源學校的學生進行教學建議。
(2)理論講解式培訓
在針對較大規(guī)模培訓對象時,主要采用理論講解式的培訓方式,講授過程中通過大量案例,讓教師充分理解所講授的核心。以物理常態(tài)課教學策略的培訓為例,在培訓過程中,培訓者主講培訓計劃、常態(tài)課教學的主要流程、各種教學策略以及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作用等,在其中可穿插一些教師的討論。
2.2 拔高型培訓
拔高型培訓的主題以如何組織聽課、評課、教研活動的培訓為主,具有提升性的特點,主要針對“成熟期教師”。培訓目標在于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掌握基本的聽課、評課和組織教研活動的流程和方法。
以“課堂觀察與評研”的培訓為例,采用任務驅動式,培訓者提前布置培訓前任務,并要求教師寫出一份評課稿。在培訓過程中,培訓者首先講解培訓計劃、觀課的目的、課堂觀察的常見六種形式、四點要求和具體的視角和視點,展示課堂觀察實例分析。在此基礎上,選擇不同教齡的教師交流培訓前自己書寫的評課稿,并結合培訓內容,對該評課稿進行點評和反思。培訓者針對教師們的討論,總結出深入課堂觀察的主要特征。參與培訓的教師在培訓結束后,利用培訓內容對自己的評課稿進行修改,并寫出培訓反思。
2.3 引領型培訓
引領型培訓的主題以如何開展教學研究、如何撰寫研究論文和申報研究課題的培訓為主,具有引領團隊開展研究的特點,主要針對“資深教師”和“專家型教師”,培訓目標在于提升教師的研究能力,掌握基本的教學研究、撰寫研究論文和申報課題的方法。
以撰寫研究論文為例,首先讓教師預先準備近幾年自己發(fā)表的論文,不同層次的教師關注的研究視角可能不一。培訓過程中,首先讓不同層次的教師展示自己所發(fā)表的論文,培訓者引導教師們總結出研究論文的幾種典型類型,如教學設計類、調查研究類、理論類、綜述類等。然后,就各種類型選擇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獻發(fā)放給教師進行閱讀,要求教師們總結出各種類型論文的特點。培訓者最后總結撰寫研究論文的一般程序,需要首先確定研究主題,再結合研究主題查閱相關文獻,形成研究論文的研究背景和意義,撰寫研究內容和研究結論,最后給出研究反思和研究建議。
3 結束語
教研活動是教師專業(yè)成長和教學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徑,是幫助教師解決困惑、實踐教學理念、促進互助合作的平臺。通過設計三種類型的“專題培訓”教研活動,以適宜“新手期教師”“積累期教師”“成熟期教師”“資深教師”“專家型教師”五個層次教師群體的特點,指向了不同層次教師的需求,有利于克服教研中“學非所需”的問題,促進各層次教師教學理論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龔興英.中小學教研活動的歷史演變與發(fā)展走向[J].教師教育學報,2015,2(6):82-95.
[2]Gregoric A F. Developing Plans for Professional Growth[J]. NASSP Bulletin, 1973, 57(377):1-8.
[3]McDonald F. J. A theory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York, U.S., 1982.
[4]Steffy B E. Career stages of classroom teachers[M].Lancaster, PA, U.S.: Techonomic Pub. Co. 1989.
[5]朱旭東.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理論模型建構[J].教育研究, 2014(6):81-90.
[6]張偉民,杜海平.論教師繼續(xù)教育中的專題培訓[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1(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