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楚鶯
[摘 要]說明文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豐富的人物對話,也沒有深刻的文章情感。但其科普性能夠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感受到世界上有許多神奇之處。教學《秦兵馬俑》時,可通過由詞入境、以“餌”誘“探”、引入“傳奇”思考等手段,讓說明文教學散發(fā)出“語文味”,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說明文教學;語文味;情趣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16-0074-01
《秦兵馬俑》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課文,為學生展示了“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規(guī)模宏大、類型眾多。在教授這篇說明文時,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將這篇充滿民族自豪感的文章教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
一、由詞入境,咬文嚼字“語文味”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講究隨文識字,但是在說明文教學中,由于說明文特有的科普性,常常讓教師陷入教科普還是教語文的糾結中,不知該如何更好地立足文本,走進說明文的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引入課文,帶領學生在關鍵詞句中體會說明文的“語文味”。
在《秦兵馬俑》的教學中,我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世界八大奇跡”,在教學伊始就使學生感受到秦兵馬俑在世界中獨一無二的地位,并帶著這種自豪走進文本,閱讀文本。在此基礎上,我抓住關鍵語句進行分析。
師:為什么說秦兵馬俑規(guī)模宏大、舉世無雙?這兩個詞是什么意思呢?
師: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來說明秦兵馬俑的規(guī)模宏大?
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加一加、減一減”的方式進行朗讀,讀出這些詞在說明文語境中的作用,看看缺少了這些詞匯,這篇說明文的氣勢差在了哪里。同時,讓學生結合之前學過的說明方法,說一說在這篇文章中使用了哪些說明手法。由詞入境,從詞入手,讓學生在最初閱讀時就帶入了民族自豪感,也在咬文嚼字中體會到了這些詞語的用法,更好地理解了說明文的寫作手法。
二、以“餌”誘“探”,實踐深思“語文味”
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提升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識,使課堂教學變成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針對說明文的教學,教師要將探究式教學落到實處,就需要更深入地解讀文本,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讓課堂教學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整堂語文課從文本轉化為生本,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出獨特的說明文的“語文味”。
在《秦兵馬俑》的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的3D模型效果,讓學生先觀察:“在立體的秦兵馬俑下,你觀察到了哪些細節(jié)?你從中感受到了哪些屬于我國秦朝的特色?”學生由觀察入手,一步步走進文本、解讀文本。之后,教師又讓學生自己總結一些秦兵馬俑的特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提醒學生不要以討論的形式進行合作分析,而要自己獨立去思考、去探究,靜下心來感受說明文的魅力。當教師拋出了“誘餌”后,學生靜下心來,慢慢去品讀課文,找出各個兵馬俑的不同特征。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教師出示的兵馬俑是有顏色的,但是在課文當中卻沒有介紹秦兵馬俑有顏色;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在圖片中還有許多沒有挖出來的地方,想要知道那些是什么。
這樣的探究,將閱讀與實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讀懂課文,從而在開放式的課堂中提升了觀察能力,也在自主學習中進一步提升了探究水平。
三、引入“傳奇”思考,情感激蕩“語文味”
在《秦兵馬俑》一課中,我們要讓學生理解說明文的寫作手法,還要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感受到我國燦爛的文化,生發(fā)出熱愛祖國的情感。在教學拓展環(huán)節(jié),我引入了“傳奇”思考,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師:在同學們的交流討論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個個兵馬俑就在眼前,聽到了秦兵馬俑那氣壯山河的呼吸。而這,正是我國偉大的皇帝秦始皇帶給后世的瑰寶;而這,也是我們民族強大的體現(xiàn)。我們生活在這樣偉大的華夏大地,觀察著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你看到了什么?你還想說些什么?請你們以一封信的形式寫一寫想對秦始皇說的話,還可以寫一寫你在觀察不同兵馬俑時想到了哪些故事,或是表達一下你對祖國的感情。
在拓展環(huán)節(jié),教師布置隨堂練筆,將讀與寫結合,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發(fā)揮想象力,這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寫作水平。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讀一下自己寫的內(nèi)容,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更好地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起來。
在《秦兵馬俑》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發(fā)揮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跳出語文課教語文的局限,讓說明文教學散發(fā)出語文的香味。說明文教學不只是要傳達知識的科普性,還要讓學生與文字親密接觸,感受文本中的思想感情,體會文本中獨特的“語文味”,在“語文味”的熏陶下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