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花
【摘要】初中語文教師不能把知識的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fā)者、輔導者,成為具有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yǎng)者。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讓我們的語文課變成學生思維最活躍、最能表現(xiàn)師生獨特個性、最有效率的課堂。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095-01
語文課堂有效性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xù),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取得實效。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價值觀的過程與方法的體現(xiàn)。那么,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性教學有哪些策略呢?
一、深入鉆研教材,把握課文重點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開發(fā)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材。提高語文課堂有效性教學的根本途徑在于教師必須先鉆研教材,要在“語文教材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并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xiàn)、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我任教初中語文多年,但每鉆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是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并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總是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于重點詞句的含義,總是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只有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了然于胸的基礎上,我才開始撰寫教案,而且?guī)缀跏且粴夂浅伞?/p>
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么上,用什么方法最好,用什么形式才能行之有效,我們很難有一個標準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師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只有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鉆研,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去琢磨,才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huán)。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探究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究者?!毙碌恼Z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我從實踐中總結了創(chuàng)設情景如下方法:①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②利用演繹推理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③利用類比推理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④利用名言警句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⑤借助各種故事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⑥借助各種媒體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我們在課題研究中,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總結出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途徑:一是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氛圍,信任學生,相信學生能提出問題。用暗示激勵學生,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欣賞的話語,是一種給予,一種溝通。允許學生提出無價值的問題,不輕易否定。
二是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如:①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②注意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③組織匯報講座,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④開展課外實踐,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三是重視對問題的篩選,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
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問題解決過程就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過程。當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后,教師是學生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指導者,應該鼓勵并放手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多種途徑嘗試解決問題。
三、堅定一個理念,略去無用環(huán)節(jié)
人民教育出版社張華娟博士談到,導入便是“讀書人的引子”,要精粹、要短,重點在于讓聽眾安靜下來,進入狀態(tài),巧妙地銜接到說書人要講的故事中去。我從實踐中對比總結出好的導入要做到三點:“銜接緊密”、“引起興趣”、“富于實效”。我在講授《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拿出一本事先準備好的《山海經(jīng)》給同學們看,讓同學們看其中令人驚嘆的插圖——“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這些圖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過來。緊接著我問:“想要這本書嗎?”同學們熱情高漲,紛紛響應,我又不緊不慢地說:“魯迅先生當年也懷著和你們一樣的心情,下面讓我們進入課文看看,是誰把這本讓他朝思暮想的《山海經(jīng)》帶給他的。”很自然地就導入了課文中經(jīng)典的一段“阿長送書”。這樣的導入環(huán)節(jié)用時少,但學生的熱情已被充分調動,思路已隨老師的導入進入文本,這就體現(xiàn)了導入的高效性。
四、更新觀念,提高教學水平
首先,教師應當認真學習新課改理念,加強自身的業(yè)務素質學習,努力探索研究性學習、創(chuàng)新學習,實踐自主、合作、探索學習模式,認真學習,更新觀念,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法,吸取先進的教學模式之精華進行個性化處理,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其次,教師還要注重知識儲備。不斷更新舊知,做永不枯竭的泉源,甚至河流、海洋,才能在課堂上做到張弛有道、收放自如。因此,語文教師要養(yǎng)成“好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不僅要讀名家名著,更應該讀古今中外的著作,學貫中西;于專業(yè)知識而言,還應該讀一些教學方面的論著。在走進教學課堂之前,我會根據(jù)單元目標及課時目標來設計教法,研究為了達到目標,采用什么方法來教學,學生如何學。針對自己對教材、學生的掌握情況,想想還要做些什么準備工作,還有沒有自己都不能解決的問題,一一落實,為上好每節(jié)課做充分準備;堅持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語言,努力使課堂充滿情趣,又不失理趣,讓學生沉浸在優(yōu)美的語言氛圍中,賞心悅耳,輕松愉快;根據(jù)學生注意力的能力設計教學,注重設置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知識、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并充分利用好這些時間,合理分配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在一堂課中的時間。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真正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煥發(fā)活力,凸顯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