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芙蓉
【摘 要】目的:分析與研究神經(jīng)外科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發(fā)生感染的危險因素調查及干預。方法:對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間實施中心靜脈置的神經(jīng)外科的120例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按感染情況分別為感染組和非感染組,采用單因素的回歸分析法對行中心靜脈導管的神經(jīng)外科患者誘發(fā)感染的因素進行分析。結果:患者實施中心靜脈導管出現(xiàn)感染概率為18.3%,其中患者的年齡、血糖值、肝功能、置管時間、輸液種類、基礎病、導管材質以及導管管腔數(shù)等均為誘發(fā)感染的危險性因素。結論:在對神經(jīng)外科中心靜脈導管感染患者進行護理時,應當結合其誘發(fā)感染的危險因素給予針對性護理,以此降低感染概率,保證干預效果。
【關鍵詞】神經(jīng)外科;中心靜脈導管;危險因素;干預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risk factor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fection in neurosurgical patients and investigate their intervention.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120 cas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central venous neurosurgery between March 2016 and December 2017. According to infections, the infection group and the non-infection group were used, respectively, and a single factor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the center. Intravenous catheters were analyzed in patients with neurosurgery-induced infections.Results:The incidence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fection in patients was 16.7%, of which the patient's age, blood glucose level, liver function, catheterization time, type of infusion, basic disease, catheter material, and the number of catheter lumens were all risk factors for infection. Conclusion: In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venous catheter infections in central neurosurgeons, targeted care should be give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isk factors for inducing infections so as to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infection and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
Key words: neurosurgery;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isk factors;Intervention
【中圖分類號】 R365【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4-03-037-01
中心靜脈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主要是把中心靜脈導管通過患者的股靜脈、頸內靜脈以及鎖骨下靜脈等置入到患者的體內,讓導管的頂端漂浮在患者的上下腔靜脈緊挨右心房的位置[1]。大部分情況下,神經(jīng)外科的患者都為腦腫瘤、不同程度的腦出血以及顱腦外傷,這些病癥都需要通過長時間的住院治療,并且患者住院治療的期間需要補充大量的液體,由于長期反復的穿刺以及高滲性藥物的刺激都會導致患者的血管受到損傷,這不僅大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疼痛感,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護士穿刺的難度,從而嚴重的降低了患者的治療效果。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中心靜脈導管。由于我院為縣市級醫(yī)院,患者來源大部分為農村患者,PICC導管材料費用遠高于CVC,因此,患者選擇CVC置管方式例數(shù)高于PICC。本次研究為了進一步探討神經(jīng)外科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發(fā)生感染的危險因素調查及干預,特意進行了此次的研究活動,現(xiàn)把研究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20例神經(jīng)外科中心靜脈置管患者,并根據(jù)患者是否發(fā)生感染隨機的分為感染組和非感染組,感染組22例,非感染組98例,其中感染組患者男13例,女9例,年齡范圍在46—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5±3.2)歲;非感染組患者男60例,女38例,年齡范圍在44~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1.4±2.8)歲?;颊咭约凹覍俣甲栽负炇鹆酥橥鈺?,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 首先要收集參與本次研究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例如,年齡、性別、導管留置時間(3-6天,7-14天,15-31天)、導管留置位置(鎖骨下靜脈)、輸液類型(一般液體、靜脈營養(yǎng)液)、導管材質(柔韌、硬質)、導管管腔數(shù)( 雙腔、單腔)、基礎病癥(顱腦腫瘤、急性腦栓塞、腦出血以及顱腦損傷)、血糖異常(是、否)、肝功能(正常、不正常),通過對這些相關因素的分析與比較來進一步總結出導致神外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發(fā)生感染的影響性。
1.3 觀察指標 CVC 感染診斷標準:(1)患者進行穿刺的部位發(fā)生了紅腫和紅斑等炎癥癥狀,并且患者穿刺點周圍的紅斑有瘙癢的癥狀,部分嚴重的患者出現(xiàn)局部化膿,血培養(yǎng)細菌呈現(xiàn)出陰性;(2)穿刺點位置出現(xiàn)間歇性膿液,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并且機體發(fā)熱,膿液細菌培養(yǎng)呈現(xiàn)出陽性,經(jīng)過消炎和退熱后,癥狀明顯改善的就是穿刺局部感染;(3)在退熱后,患者反復發(fā)燒,嚴重的情況下高達40℃ ,原因不明確,立即拔管,剪掉導管尖端 8 cm的位置進行細菌培養(yǎng),在抽取患者的靜脈血液進行血培養(yǎng),若檢驗結果病菌相同就可以排除其他感染,并確診為由于中心靜脈導管感染而造成的敗血癥或者是膿毒敗血癥[2]。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統(tǒng)計學分析將本次研究中120例患者的資料進行整理,并利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整理,并分別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和百分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與計量資料。并通過X2對所得的計數(shù)資料進行檢驗,所得的計量資料通過t進行檢驗,判斷統(tǒng)計學意義的標準以P<0.05為有意義。
2 結果
2.1 神經(jīng)外科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發(fā)生感染的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根據(jù)單因素分析數(shù)據(jù)顯示:年齡、留置時間、導管材質、導管管腔數(shù)、輸液種類、基礎疾病、血糖異常、肝功能異常等均是引起神經(jīng)外科患者發(fā)生中心靜脈導管感染的危險性因素(P < 0. 05),具體見表 1。
3 討論
3.1 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與學習 CVC在患者體內留置時間的長短和患者發(fā)生感染幾率的大小有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具備較高的專業(yè)理論知識以及熟練的操作技術[3]。如果患者的操作技術不規(guī)范、體表定位能力差以及反復的穿刺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導管被感染的風險。因此,醫(yī)護人員一定要增強無菌操作的觀念,把無菌操作理念貫穿于置管、換藥以及換管的整個過程中。同時醫(yī)護人員要嚴格根據(jù)無菌操作的相關規(guī)定采用高效的消毒劑進行洗手。
3.2 置管選擇 導管的材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到微生物的黏附能力,多腔導管比單腔導管感染的可能大。因此,在置管選擇的過程中一定要盡量選擇應用單腔硅膠導管早患者鎖骨下靜脈進行置管,并利用濃度為1%的碘伏或者氯己定消毒液對患者的皮膚進行消毒,減少細菌感染。同時要規(guī)范置管操作流程,使用無菌的、透明的以及透氣性較好的敷料來覆蓋穿刺點,并進行定期更換。
3.3 導管護理 醫(yī)護人員要定期檢查患者置管部位的皮膚狀況以及導管外露長度和敷料的具體情況,醫(yī)護人員在接觸置管穿刺點以及換藥部位時要嚴格的對皮膚和手進行消毒,確保置管部位的清潔和導管的流暢,并定期更換敷料。一方面,醫(yī)護人員要根據(jù)醫(yī)囑來注意不同濃度液體的輸液順序,避免導管堵塞的同時確保給藥系統(tǒng)密閉性。另一方面,醫(yī)護人員要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來判斷是否需要導管置留,在病情好轉或者條件的允許下要及時拔管。對于不適合經(jīng)常更換導管患者,為了減少感染要定期的更換CVC。
總而言就,導管感染是神經(jīng)外科患者在進行中心靜脈置管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根據(jù)本次研究的數(shù)據(jù)來看,導致神經(jīng)外科患者發(fā)生感染的危險因素有很多,本次研究中神經(jīng)外科中心靜脈導管發(fā)生感染的概率是18.3% ,這就進一步說明了,神經(jīng)外科患者發(fā)生心靜脈導管感染的幾率比較高,這就要求醫(yī)護人員根據(jù)相關的危險性因素對患者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并充分做好導管留置的看護工作,密切的監(jiān)測免疫力較低以及導管腔數(shù)較多的患者,一旦發(fā)現(xiàn)導管感染的癥狀就要及時的向患者的主治醫(yī)生進行反映,并根據(jù)醫(yī)囑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進行處理,從而在最大的程度上降低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的感染率。
參考文獻
[1] 馬俊英,趙翠枝,宋俊英.危重病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5):1144-1145,1160.
[2] 王璇,王昕.ICU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與干預研究[J].中外醫(yī)療,2015,(9):26-28.
[3] 馬娟,黃宇,趙琳, 等.ICU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與干預策略[J].母嬰世界,2016,(19):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