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軍
【摘 要】目的:探究并比較對結直腸癌患者應用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展開治療的臨床治療結果。方法:選取我院接收并給予手術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42例作為研究樣本,對照組采取開腹手術治療方式施救治,觀察組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方式實施救治。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處理時間顯著多于對照組(P<0.05);在術中出血量、在院診治時間、術后排氣時間等方面,觀察組患者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在淋巴結清理數量、腹腔引流量方面,兩組對比,不具備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一年生存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結直腸癌患者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方式展開治療,臨床治療結果顯著。
【關鍵詞】結直腸癌;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治療效果;差異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compar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open surgery and laparoscopic surgery. Methods: the hospital received and given surg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nd 42 cases as the research sample, 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open operation way fo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 laparoscopic surgery treatment treatment results: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operation time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amount of bleeding, in hospital time, postoperative exhaust tim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in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 cleaning, peritoneal drainage In terms of quantit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 1-year survival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 i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an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results are significant
Key words: colorectal cancer; open surgery; laparoscopic surgery; treatment effect; difference
【中圖分類號】R5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7)12-03-0-01
結直腸癌是一種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在全部胃腸道腫瘤情形中占據第二位,發(fā)作位置以直腸及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為主,患病人群集中于四十歲及以上年齡群體。開腹手術治療方式是臨床上用于治療結直腸癌病癥的經典治療手段,不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及其與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不斷結合,越來越多新型技術手段被應用于臨床治療過程中,而腹腔鏡手術治療方式便是其中一種[1]。目前,腹腔鏡手術治療方式的臨床應用日益廣泛,該方式具備創(chuàng)傷小,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短,患者痛苦程度低等優(yōu)勢[2]。本次研究將我院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接收并給予手術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42例作為研究樣本,探究并比較對結直腸癌患者應用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展開治療的臨床治療結果,并對其差異性作對比分析?,F(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治療措施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接收并給予手術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42例作為研究樣本,均為我院依據相關標準確診的結直腸癌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1例。對照組采取開腹手術治療方式施救治,其中包含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9例,年齡為33-77歲,平均年齡為(54.5±3.2)歲,依據相關分期標準可知A、B、C、D期對應的病例數分別為3例、10例、5例、3例。腫瘤位置:升結腸3例、降結腸2例、橫結腸1例、直腸10例,乙狀結腸5例;觀察組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方式實施救治,其中包含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為33-75歲,平均年齡為(52.3±4.3)歲,依據相關分期標準可知A、B、C、D期對應的病例數分別為2例、11例、6例、2例。腫瘤位置:升結腸3例、降結腸2例、橫結腸1例、直腸11例,乙狀結腸4例。對比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癥分期、腫瘤位置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開腹手術治療方式施救治,首先對患者實施全麻處理,在患者右側肋緣下作切口處理,切口長度保持在4-5厘米,確定腫瘤位置后,對腫瘤作切除處理,清理腹腔,最后作縫合處理。觀察組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方式實施救治,需要依據患者腫瘤位置來給予對應的手術治療方式。若患者為升結腸癌病癥,則應使其保持頭低足高并向左傾斜體位;若患者為降結腸癌病癥,則應使其保持頭低足高并向右傾斜體位;若患者為乙狀結腸癌病癥,則應使其保持頭低足石位[3]。隨后給予常規(guī)鋪巾消毒處理,通過穿刺處理在患者腹部位置行一個一厘米左右的切口,創(chuàng)建氣腹,通過常規(guī)探查處理確定腫瘤位置及其周圍組織情況,隨后在腹腔鏡下實施切除處理[4]。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手術處理時間、術中出血量、在院診治時間、淋巴結清理數量、術后排氣時間、腹腔引流量、術后鎮(zhèn)痛藥物應用頻次、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等。并于術后對患者開展為期一年的隨訪工作,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的生存狀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在本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數據都將會被保存在excel文檔中,并且將對這些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期間將會用到SPSS13.0軟件。我們采用平均值±標準差的方式來表達計量資料,同時對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使用(%)來表示計數資料,進行檢驗,P<0.05則認為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就本次實驗結果來看,給予對應治療方式后,觀察組患者手術處理時間相較于對照組對應數值,延長趨勢顯著(P<0.05);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相較于對照組對應數值,下降趨勢顯著(P<0.05);觀察組患者在院診治時間相較于對照組對應數值,縮短趨勢顯著(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相較于對照組對應數值,縮短趨勢顯著(P<0.05);兩組患者在淋巴結清理數量及腹腔引流量方面對比,不具備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鎮(zhèn)痛藥物應用頻次相較于對照組對應數值,下降趨勢顯著(P<0.05)。如表1所示: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就本次實驗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中術后產生腸梗阻、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對應的病例數分別為1例、1例,占比為4.76%、4.76%,不存在肺部感染患者或周圍臟器受損情形患者,即觀察組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9.52%;對照組患者中術后產生腸梗阻、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膀胱受損等并發(fā)癥對應的病例數分別為1例、2例、1例、1例,占比為4.76%、9.52%、4.76%、4.76%,即對照組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3.81%。由此可見,給予對應手術治療方式后,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相較于對照組對應數值,下降趨勢顯著(P<0.05)。如表1所示:
2.3 兩組患者一年生存率對比
就本次實驗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一年生存率為100%,對照組患者一年生存率為85.71%。由此可見,觀察組患者一年生存率相較于對照組對應數值,提升趨勢顯著(P<0.05)。
3討論
在過去臨床上通常將開腹手術治療方式作為結直腸癌病癥的主要手術治療方式,且獲得一定治療效果,不過該方式術后將給患者帶來較大創(chuàng)傷,而且術中需對患者的腹腔臟器實施暴露處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患者腹腔感染的可能性[5]。隨著醫(yī)學與科技的不斷發(fā)展,腹腔鏡技術日益成熟,逐漸被應用于臨床治療的各個領域內,對患者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方式的過程中,不需要對患者的腹腔臟器實施暴露處理,只需在患者腹部位置行一個一厘米左右的切口即可,降低對患者的術后創(chuàng)傷,且手術視野更加開闊[6]。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接收并給予手術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42例作為研究樣本,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取開腹手術治療方式施救治,觀察組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方式實施救治。研究發(fā)現(xiàn),給予對應治療方式后,觀察組患者手術處理時間相較于對照組對應數值,延長趨勢顯著;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相較于對照組對應數值,下降趨勢顯著;觀察組患者在院診治時間相較于對照組對應數值,縮短趨勢顯著;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相較于對照組對應數值,縮短趨勢顯著;兩組患者在淋巴結清理數量及腹腔引流量方面對比,不具備顯著性差異;觀察組患者術后鎮(zhèn)痛藥物應用頻次相較于對照組對應數值,下降趨勢顯著。觀察組患者中術后產生腸梗阻、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對應的病例數分別為1例、1例,不存在肺部感染患者或周圍臟器受損情形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9.52%,對照組患者中術后產生腸梗阻、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膀胱受損等并發(fā)癥對應的病例數分別為1例、2例、1例、1例,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3.81%,即給予對應手術治療方式后,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相較于對照組對應數值,下降趨勢顯著。觀察組患者一年生存率相較于對照組對應數值,提升趨勢顯著。
綜上所述,對結直腸癌患者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方式展開治療,相較于開腹手術治療方式,臨床治療結果顯著,術后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較小,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顯著降低,臨床診治安全性更高,患者病癥的康復進程顯著提升,且患者術后遠期生存率更佳。
參考文獻
于曉強,何和平,沈澤旭等.腹腔鏡手術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在結直腸癌根治術中的臨床療效比較[J].西部醫(yī)學,2015,27(6):911-913.
吳亮,葉峰.腹腔鏡微創(chuàng)術治療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9):2442-2444.
熊小勇,徐降興,習舉云等.腹腔鏡手術對比開腹手術在結直腸癌根治術中的安全性及遠期療效評估[J].實用癌癥雜志,2016,31(10):1665-1668.
姜艷輝,曲紅梅,孫偉等.腹腔鏡和開腹結直腸癌根治術對患者機體炎癥免疫反應的影響[J].實用癌癥雜志,2015,(4):491-493,496.
賴添武,趙權,徐奎等.結直腸癌傳統(tǒng)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對免疫功能影響的對比研究[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4,9(3):293-295.
葛金年,葛春林.腹腔鏡與開腹手術在結直腸癌治療中的效果體會[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6,27(11):1373-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