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瑞蕓 周冰冰 傅敏 歐陽宇
摘要:本研究討論了家庭結構、幼兒性別、家庭相關人員從事的職業(yè)以及幼兒所受的學前教育等方面對4-6歲兒童智能手機使用是否有重要的影響,得出新時期4-6歲兒童智能手機使用的現(xiàn)狀,幫助家長了解和關注幼兒手機使用的行為特點。采用文獻法、訪談法、調查法等方法向4~6歲兒童的父母收集相關材料,用SPSS17.0來分析調查法所得到的數(shù)據(jù)。
關鍵詞:智能手機;教育對策;使用狀況
一、引言
迅速發(fā)展的科技時代,移動手機產(chǎn)品不斷更新?lián)Q代,手機已是由遙不可及的奢侈品變成觸手可及的必需品,融人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而小孩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超乎人們的想象,小孩隨手拿起一部智能手機把玩一會兒,便可以玩得風生水起、不亦樂乎。手機的使用是一把雙刃劍,有其益處,也有其不良影響。究其不利影響,對兒童更甚。美國加州大學兒童數(shù)碼媒體中心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使用手機時間過長,會導致他們不懂得判斷他人的情緒及表情。長此以往會使兒童喪失社交技能。此外,最近在法國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使用手機很長的個體發(fā)生神經(jīng)膠質瘤和腦膜瘤的風險要高于一般水平,其中兒童患腦癌的概率要比成年大得多。而我國科技發(fā)展的速度很快,幾乎人人都擁有一部手機,大至老人,小至學齡前兒童。目前我國對于學齡前兒童如何正確使用智能手機的研究有所欠缺,而學齡前兒童對智能手機的依賴越來越大,甚至每天沉迷于智能手機而無法自拔,因此本次課題研究特根據(jù)4~6歲兒童智能手機使用狀況提出切實可行的教育對策,幫助4~6歲兒童科學正確地使用智能手機。本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了解兒童使用智能手機的相關文獻資料并整理。第二部分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收集相關材料了解4~6歲兒童智能手機使用狀況。第三部分綜合以上結果有針對性地基于主體因素和客體因素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二、研究方法
訪談法:以4~6歲兒童的家長為對象使用個別訪談相結合的方法,更為全面而客觀的了解4~6歲兒童使用智能手機的狀況為提出對應的教育對策奠定理論框架。問卷法:調查對象的人口學資料,問卷內容主要涉及身份、文化程度、家庭相關人員從事的職業(yè)及孩子的性別、家庭結構、孩子的主要教養(yǎng)者等幾項。然后運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7.0對相關問題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
三、結果分析
(1)問卷調查結果的相關分析
大班幼兒手機使用情況問卷調查的結果為:
N市兩園大班幼兒手機使用人數(shù)接近總數(shù)一半,手機擁有率極低,手機使用頻率不商,但手機使用時間過長,手機使用功能w視聽娛樂和游戲功能為主,教育功能未有效發(fā)揮;
N市兩園家長在幼兒手機使用中的監(jiān)管、支持與參與不足;
家人從事教育工作與否的父母在與幼兒手機使用中的支持情況有顯著差異;
幼兒性別與父母的參與度存在顯著的負相,家庭結構與幼兒手機使用頻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家人從事教育相關工作與否與幼兒手機使用頻率和幼兒手機停用情況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家人從事教育工作與否與幼兒手機使用中的支掙晴況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2)訪談結果分析
幼兒使用手機功能w游戲為主,具有一定的選擇能力。男女幼兒偏愛的游戲類型不同,主觀感受愉悅。幼兒手機使用有著強烈的也理需求。手機使用既能滿足幼兒的某些也理需求,但不當使用也會對有而產(chǎn)生不巧影響。幼兒園媒介素養(yǎng)啟蒙教育未深入開展,與家庭就幼兒手機使用問題并未有效對接;幼兒園環(huán)境存在著媒介素養(yǎng)教育開展的可能與必要;幼兒手機使用的根本在于家庭,關鍵在于家長教育。
四、建議與反思
(1)給幼兒父母的建議
樹立科學的育兒觀念,作為父母的人們不妨放慢速度,少做一些。真正關注孩子本身,珍視與孩子共處的時刻。父母的首要任務是照顧和關愛自己的孩子,為其提供所需要的溫暖和關愛。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興趣,讓孩子自由發(fā)展,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的理想作品。減少不必要的課外補習,常伴孩子左右,還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理性地看待手機等電子產(chǎn)品,挑選適宜兒童接觸的媒介內容,培養(yǎng)孩子正確使用電子產(chǎn)品的習慣,發(fā)揮手機等媒介的教育功能,降低其不良影響。建立良好的家庭親子關系,孩子是需要用也去愛,用時間去陪伴的。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前提是父母要多與孩子在一起,溝通交流和玩耍,專注于此刻陪伴他們。營造良好的家庭媒介環(huán)境,父母不僅要注重自身的媒介接觸行為,健康分配自我媒介接觸的時間,而且父母要鼓勵幼兒接觸多種媒介,加深幼兒對各種媒介的認知與使用,同時注重幼兒的道德培養(yǎng)。加強對孩子使用手機的監(jiān)管,作為父母,面對強大的媒體沖擊,我們能做到的最強大的反抗是,控制媒體接近子女的機會。
(2)幼兒教師需自覺提升媒介素養(yǎng)
幼兒教師是幼兒園開展媒介啟蒙教育的中流巧柱。媒介素養(yǎng)成為幼兒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中的組成部分,不僅擴展了幼兒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內涵及能力,而且能為幼兒營造一個健康有序的媒介環(huán)境。幼兒教師不僅是媒介的被動受者,還承擔著傳播者的角色,因而幼兒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
(3)給手機程序開發(fā)者的建議
建立應巧游戲軟件分級制度并明文標注,開發(fā)適宜兒童發(fā)展需要的應用程序
(4)加強對家長教育的投入與宣傳力度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為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提升家長的教養(yǎng)意識與科學育兒水平,對家長進行親職教育是很必要的。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作為教育主體的家長,和教師一樣,也需要不斷地自我學習,平等的姿態(tài),積極的狀態(tài),對孩子施加影響,撼動孩子的也靈。因而,家長教育也應成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點。一方面是對家長教育事業(yè)的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要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自上而下的滲透到基層的組織機構。就目前而言,肩負有家長教育職能的組織有我國的婦女兒童聯(lián)合會,及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