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國作曲家Wilhelm Popp 1828年出生于德國科堡(Coburg),后成為漢堡愛樂樂團的長笛首席。他的作品既有豐富精湛的創(chuàng)作技法,又有內涵深厚的情感表達。熱衷于器樂創(chuàng)作的他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譜寫了這首長笛與鋼琴的《小奏鳴曲》Op.388 No.1。此作品被用為ABRSM(英皇)2014-2017年長笛7級的考試曲目,被用作選拔人才的規(guī)定曲目,足以凸顯出此曲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
【關鍵詞】Wilhelm Popp;《小奏鳴曲》Op.388 No.1;浪漫主義;風格;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本文以Wilhelm Popp的《小奏鳴曲》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德國長笛樂派的發(fā)展史及Wilhelm Popp的生平研究,闡述了Wilhelm Popp的創(chuàng)作特點及背景,簡要分析了長笛與鋼琴《小奏鳴曲》的音樂風格,并結合筆者自身的演奏感悟,對演奏時所運用的氣息、音色、吐音、節(jié)奏和力度進行分析,彌補學界對此作品研究、演奏上的不足,為后續(xù)的長笛學習研究夯實基礎,也為諸多長笛演奏者打開一扇新大門。
一、Wilhelm Popp生平及主要作品
作曲家Wilhelm Albrecht(全名為Wilhelm Albrecht Otto Popp,其曾用法語名Guillaume Popp及化名Henry Albert)1828年4月29日出生于德國中部(萊比錫西南方180千米處)科堡(Coburg),經過多年的努力在1841年成為科堡宮廷管弦樂團的長笛技術顧問,1854年被授予“宮廷音樂家”稱號。
Wilhelm Popp一生寫過六百多首作品,大部分是為長笛和鋼琴所作,但流傳至今的作品為數不多。他在撰寫研究論文和創(chuàng)作練習曲方面頗有建樹,被稱作“長笛界的車爾尼”。
在他的曲集《OEuvre》中,許多曲子是他根據時代潮流對名曲加工改編而成的,部分是其原創(chuàng)作品。其中包含他的六部小奏鳴曲,涉及不同的難度等級,均作于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本文研究的這首《小奏鳴曲》Op.388就屬于其中的第一部,這首作品的第一部分被用為2014—2017年ABRSM(英皇)長笛7級的考試曲目。共分為三個樂章,熱烈而強壯的第一、三樂章,溫柔而富有詩意的第二樂章,旋律悠揚,節(jié)奏鮮明,樂曲更多的強調個人主觀體驗和內心情感的表達,帶有很強的音樂表現力。
二、Wilhelm Popp《小奏鳴曲》風格探究
(一)Wilhelm Popp《小奏鳴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
一個作曲家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是需要一定情感精神支撐的,而這種精神的核心則是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是由政治經濟決定,受社會變革影響。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期,在英國工業(yè)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沖擊與影響下,德國正處于由傳統農業(yè)社會向資本主義技術社會邁進的轉型階段,此時的德國一直處于變革狀態(tài),各邦分裂,難以統一。在戰(zhàn)爭期間,法蘭西民族的強大勢力占領了德國領土,喚醒了德國民眾尤其是廣大知識分子的愛國意識,國家分裂的痛楚使他們醒悟到一個國家具有團結的民族意識的重要意義,此時德國的精神文明正逐漸統一,形成了一種渴求自由、統一的民族精神,這種以愛國主義為基礎的民族精神正指引著這個時代的作曲家創(chuàng)作出超越以往、極具民族色彩的作品。
(二)浪漫主義時期的德國長笛樂派
浪漫主義音樂主要盛行于十九世紀的早期和中期(1820-1870),此時的德國長笛音樂的發(fā)展并不那么理想,雖然長笛在浪漫主義時期的管弦樂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獨奏方面仍相對欠缺,究其本質,在這個時期的長笛由于受到形制的局限,并不能像鋼琴等樂器那樣演奏力度或形式上復雜多變的樂句。盡管波姆等人對長笛進行過多次改革,但仍然在聲音、指法、音準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上述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這個時期長笛音樂的發(fā)展。這個時期的德國長笛樂派發(fā)展得并不是那么美好,除了部分會作曲的長笛演奏家本人或專門為某人所寫的長笛作品外,鮮有作曲家愿意為長笛寫獨奏曲,所以,這個時期的長笛作品同其他器樂作品相比稍顯遜色。
總而言之,在浪漫主義時期德國長笛樂派的發(fā)展整體上呈現相對遲緩的趨勢。但不可否認,其中蘊含著具有超越性的特質。
三、Wilhelm Popp《小奏鳴曲》的演奏研究
這首作品看似難度不大,但若想完美地對其進行演繹處理卻實屬不易,下面筆者從氣息、音色、吐音、速度和力度等方面對這首作品進行進一步剖析。
(一)氣息
第一樂章在第23-28小節(jié)(見譜例1)的演奏過程中,連續(xù)六小節(jié)無間斷的十六分音符吹奏,沒有休止符,意味著沒有可以放松自然呼吸的時間,這就更加考驗演奏者對樂句劃分的把握,因為若想六小節(jié)不換氣,一般演奏家根本做不到,并且沒有氣口,在聽覺上也使人覺得有些憋氣。筆者認為,應在每一小節(jié)的第一組前八后十六的八分音符后面短促地使用胸式呼吸進行換氣,既不影響時值也起到了劃分樂句的作用。
第二樂章是如歌的行板,速度稍慢,每一樂句時值偏長,演奏時應多以腹式呼吸為主,做好氣息儲備,并可以在樂句結尾的長音符加入腹顫,給人以余音繞梁的聽覺感受。特別注意的是作品中出現的大跳音程,吹奏時,一定要控制好氣息、氣流等因素,否則就會出現音高偏低或偏高的情況。
第三樂章比第一樂章速度稍快,所以氣息愈發(fā)難以把控。大量快速的八分音符與十六分音符組合對演奏者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尤其此處連續(xù)大跳音程的出現,高低音域轉換時,氣流由“急、窄”變?yōu)椤熬?、寬”,吹奏低音時氣息一定要沉下來,否則會造成低音發(fā)虛的聽覺體驗,影響音色。
(二)音色
樂曲的第一樂章以沖鋒號角式的級進上行開始,熱烈而強壯,表現出德意志民族的人民在戰(zhàn)爭下渴望祖國統一,努力向勝利邁進,這種血液沸騰的民族精神在演奏時應選擇渾厚的男人般的音色,底氣要足,如同德意志人民般矯健勇猛。在第一樂章結尾時的三個C音,聲音也要沉下來,沉穩(wěn)而有力。在演奏樂曲的第二樂章時,帶著作曲家最懇切的渴望,溫柔而富有詩意,大多在中音區(qū)演奏,選擇柔和的音色慢斯條理地敘述著作曲家的內心世界。第三樂章活潑且富于律動感,歡呼雀躍的回旋曲可選擇較為明亮的音色,過于低沉暗淡的音色不適合用來表達如此意氣風發(fā)的場景。
(三)吐音
吐音主要劃分為三種:單吐、雙吐和三吐。
單吐是三者中的基礎,是在吹奏時用舌頭發(fā)“吐”或者“特”來演奏譜面上沒有連線的那些音符,由于每吐一個音舌頭都要向前伸,所以速度比雙吐慢,適合用來演奏長音符或高音,以來保證音頭有力、堅挺。
雙吐,顧名思義,就是吐兩下。在吐氣的時候快速發(fā)出“吐哭”或者“特科”,通常用在需要相對快速演奏時或節(jié)奏較為緊密時,如四個十六分音符等。在這里要注意雙吐時氣息不能變,氣流一定要穩(wěn)定,兩個音也要均勻發(fā)聲。
三吐是單吐與雙吐的結合,吹奏時,舌頭發(fā)出“吐哭吐”或者“吐吐哭”,需要演奏者根據具體情況結合自身的吐音習慣進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如第23、24、25小節(jié)的前八后十六節(jié)奏就可以用三吐來演奏(見譜例2)。在演奏時,腹部與腰部要同時用力做好氣息的支撐,而不能因為快速的強奏,使舌頭變成僵硬的機械運動,吐音的同時要供應大量的氣息,以確保舌頭的靈活性。
(四)速度變化
本曲的第一樂章為Allegro,快板。在半終止處應做減慢漸輕處理,給人以結束感,但第一樂章結尾的終止處,連續(xù)十六分音符的向上攀升接著落到主音的三個C處就不用做漸慢,而且最后三個音應該是強結尾,給人以斗志,像定音鼓一樣堅定了信念。第二樂章為如歌的行板,較第一樂章而言慢了許多,在中部結束時(第45小節(jié))譜面標記的音樂術語為rall. e dim(漸慢且漸弱),筆者建議不要從高音E就開始減慢,這樣會給人過于拖沓的聽覺感受,而要這一小節(jié)的最后一拍開始漸慢。之后的第46小節(jié)為再現部的開始,回歸原速a tempo。三樂章為rondo(回旋曲式),速度為Allegro vivo(歡快活潑的快板),較第一樂章更快些,大量的十六分音符更加考驗演奏者的技術。
(五)力度變化
樂曲第一樂章主部開始第一主題(見譜例3),在第1小節(jié)下方標記f(強),risoluto(果斷地),所以,在演奏這一部分時應該是強而有力的,力度呈階梯式逐漸加強,在這一樂句的高音C處達到最強,之后的連續(xù)十六分音符隨著音高的降低,力度也逐漸減弱,但注意在力度減弱的同時出氣方向也要隨之向下偏移,否則聲音沒有沉下來,就會使人聽起來發(fā)虛。樂曲的第二樂章力度不需要像第一樂章那么強,稍顯柔和,長笛由p弱奏開始,經過一系列十六分音符的平穩(wěn)爬升,力度漸強,達到高音E后又隨著音高的降低緩慢減弱力度回到p。筆者認為,在長笛演奏每一樂句時,無論作曲家有無力度標記,演奏者都應對樂句進行不同力度的處理,否則演奏出的樂曲是死板的,毫無生機可言的。
四、結語
Wilhelm Popp《小奏鳴曲》Op.388 No.1屬于浪漫主義時期作品,在古典主義的形式上賦予了新的浪漫主義內涵,將作曲家內心的情感與音樂結合,融入了不屈的德意志精神,無論是演奏者還是聽眾都能感受到這種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但目前大部分學者或長笛演奏家對之了解甚少,并沒有挖掘到其所蘊含的豐富的藝術價值,筆者對Wilhelm Popp《小奏鳴曲》Op.388 No.1從創(chuàng)作主體、創(chuàng)作背景及演奏技巧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學界對此作品理論分析與實際運用方面研究的空白,使更多的長笛學者了解到這首優(yōu)秀作品并感受其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美]保羅·朗格,張洪島,譯.十九世紀西方音樂文化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
[2]王錚.浪漫主義時期音樂作品的研究與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3.
[3]邢來順.19世紀德國統一運動再思考——近代德國統一進程三部曲[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5(3).
作者簡介:史若蕓(1993-),女,漢族,山東青島人,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2011級長笛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弦樂器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