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摘要】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是音樂教育中常用的教育體系之一,由瑞士人埃米爾·亞克·達爾克羅茲(Emile Jaques Daleroze)教授在1905年國際音樂教育會議上闡述,標志著該體系正式建立,至今有100多年歷史其對許多現代音樂教學體系具有一定影響,并為兒童音樂教學提供了更多內容、方法與形式。本論文拋磚引玉,期望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為小學唱歌課的教學實踐增添一份更貼合實際的新思路,新方法。
【關鍵詞】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小學;唱歌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一、基本理念
(一)音樂教育是喚醒人類本能,培養(yǎng)情感的教育
我們本具有與生俱來的對音樂活動的良好反應,就像幼兒聽到音樂會手舞足蹈一樣。有些因為后天原因導致這個與生俱來的能力弱化,通過音樂教育再次喚醒激發(fā)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也培養(yǎng)對人體極為重要的節(jié)奏感,達到身心和諧。通過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可以豐富人的情感,培養(yǎng)全面的人,阻止片斷式人格生成。情感是音樂的來源,通過體態(tài)律動與相關活動的合作培養(yǎng)情感,從而更好地進行音樂實踐。
(二)音樂教育應以體驗感知為前提,以體態(tài)律動為起點
音樂不具有語義確定性與事物的具象性,音樂教學需要從聆聽體驗進入,通過聽覺與動覺體驗接觸音樂要素獲取相關知識技能。和樂動作即體態(tài)律動,是達爾克羅茲教學中的核心內容,是人體對音樂的反應極重要的本能,音樂的起點應從自然的本體進入并非器樂與音樂理論知識。
(三)音樂教學應以放松的情景、自然的方式進行
音樂教育重在審美體驗,在審美體驗的過程中,放松的情景能讓學生更充分地無情緒阻礙體驗感知音樂。人對音樂的反應是人體本能之一,喚醒激發(fā)本能需要從生活中自然的事物進行,從而建構起學生良好的音樂認知。
(四)音樂教學中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達爾克羅茲主張音樂教學應在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下,獲得相關情感,體驗音樂要素等。體態(tài)律動與即興演奏等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有趣的音樂實踐,帶動學生愉快地進入音樂學習中。
二、應用意義
(一)培養(yǎng)并發(fā)展學生對音樂的內在聽覺與表現出的外在肌肉動覺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具有著極強的實踐性,通過聆聽與表現體驗音樂中的要素、風格、情感等內容。內心聽覺連接著聆聽與表現,是聆聽與表現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聽,在內心刻錄下音樂的要素,通過自己的再度創(chuàng)作作出一定的表現(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或是僅僅簡單的肌肉動覺),因此,內在聽覺是體驗音樂最重要的構成之一。達爾克羅茲教學法中,利用卡農練習活動培養(yǎng)內在聽覺,在節(jié)奏對位活動、聆聽音樂、利用身體表現節(jié)奏與節(jié)拍活動中使抽象的內在聽覺通過外顯方式來發(fā)展內在聽覺的等活動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內在聽覺,與此同時,也培養(yǎng)并發(fā)展了學生的外在肌肉動覺,通過促進肌肉動覺發(fā)展的活動,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欣賞能力,深刻理解音樂要素與音樂中的情感等內容。促使學生在表現音樂時能夠自我放松,音樂情感表現更加到位,增強表演自信心及合作能力。
(二)激發(fā)培養(yǎng)音樂感知力,強化意識與身體對音樂的快速反應能力
音樂也是一門極其富有時間性的藝術,在無論是聆聽還是表現音樂過程中,音樂的音響轉瞬即逝,對音樂的快速反應能力的強弱在聆聽或表演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影響??焖俜磻?,是大腦中視覺,聽覺與思維意識內部的反應和內部反應后與外在身體肌肉產生的動覺反應。達爾克羅茲教學法中利用各種活動(如傳遞網球,氣球,畫節(jié)奏線條等活動),使學生處在一個放松的大背景下,體驗感知音樂,鍛煉對音樂的快速反應能力。
三、執(zhí)行方法
(一)適用于導入環(huán)節(jié)的達爾克羅斯教學法
1.“名字”活動(適合年紀較小的初學者作為節(jié)奏訓練)
大家圍成一個圈以傳遞式進行。
①讓學生由常態(tài)語言說:我叫……
②加入拍手并同時說名字
③拍手為拍子,要求穩(wěn)定,說的字要于拍子對應上
④加入跺腳動作,跺腳可以為雙八節(jié)奏
⑤跺腳,說名字的時候加入手部和樂動作(一輪做完后可改為一人做一個動作大家模仿)
此活動由生活常態(tài)語言為元素,讓學生平滑地進入節(jié)奏節(jié)拍訓練,在做和樂動作時模仿能力得到鍛煉,模仿時合作能力與快速反應能力又得到鍛煉?;顒訛槭裁词且粋€最好的方式呢?因為活動讓人以放松愉悅為大背景感受音樂內容。根據不同年段的學生可以調節(jié)活動難度,例如,提高說出名字節(jié)奏的難度。
(二)適用于學唱環(huán)節(jié)的達爾克羅茲教學法
1.速度與音量“反向”活動
教師先彈唱一個旋律片段,讓學生模仿該旋律片段。
教師彈唱一個速度較慢的旋律片段,要求學生模仿并唱出一個比老師彈唱速度快一倍的該旋律片段。
教師彈唱一個速度較快的旋律片段,要求學生模仿并唱出一個比老師彈唱速度慢一倍的該旋律片段。教師可以隨機彈唱不同速度的該旋律片段,要求學生快速反應唱出與教師速度相反的該旋律片段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速度中速但聲音較小地彈唱此旋律片段,要求學生速度與教師一樣但聲音較大地唱出此旋律片段。教師速度中速但聲音較大地彈唱此旋律片段,要求學生速度與教師一樣但聲音較小地唱出此旋律片段。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彈唱的該音樂片段速度可以選擇快或慢,聲音可以選擇大或小,要求學生唱出與教師速度快慢與聲音大小截然相反的該旋律片段。
此活動訓練學生音樂的快速反應能力,體驗音樂中速度與強弱的要素,并通過各個環(huán)節(jié)熟知旋律片段,儲存內在聽覺。在快速反應的游戲中,讓學生愉快地記憶旋律。
(三)適用于鞏固環(huán)節(jié)的達爾克羅茲教學法
1.“網球”活動
體驗探究2/4拍強弱規(guī)律與樂句時,先是學生圍繞著老師半圓式排列播放或彈奏2/4拍的音樂,讓學生首先在音樂音樂的重拍時向下拍網球,根據網球一下一上感知探究2/4拍子的強弱規(guī)律,接著學生圍成一個圈,以傳遞式進行,學生站成一個圈之后,播放或彈奏2/4拍的音樂,學生同時以順時針傳遞手中的網球,要求在重拍時將網球傳遞給身邊的同學,弱拍傳遞給自己另一只手(在過程中要求學生哼唱旋律)。學生基于以上動作后加入步伐,整個圍成的圈按照順時針走,當樂句改變時改變行走時針(在過程中要求學生哼唱旋律)。體驗探究3/4拍、4/4強弱規(guī)律與樂句也可以使用這個方法,要注意的是教師應該設計好不同的拍子,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具體動作要使力量要素與拍子規(guī)律相結合,做到平衡、順利。
四、執(zhí)行原則
(一)使用目的明確原則
在音樂課中,使用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的目的是,以自然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增強學生的興趣,調動起學生積極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參與度。教學法的應用應該突出不同課的不同教學目的。因此,在活動與相關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時應注意好尺度,首先活動要有明確性,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忽略活動要體現的音樂要素,忽略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以及意義。
(二)貼合學生認知原則
在活動設計要多方面思考,要考慮好學生不同年段的不同心理,例如:1-2年級的孩子,好動好奇熱情,所以在活動中自由度不可過高,以免導致活動丟失其核心意義——音樂的教育;要考慮好相關教學資源,設計出最貼切、最本土化的活動。
(三)教學雙邊性原則
活動要與“三中心”相吻合,三中心即“學生”“經驗”“做中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在其中擔任主導性角色,整個課堂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所以教師在課前準備好活動,思考好活動中可能會發(fā)生的情況以及相應的預案。
總之,要熟悉達爾克羅茲教學體系的理念、原則與目的,靈活運用,不斷地反思與改進。
五、相關鏈接
教版教材小學二年級上冊《小紅帽》。
教學過程:
1.導入部分。教師在原本的《小紅帽》旋律上,加入自己編創(chuàng)的歌詞,該歌詞為教師提前準備,歌詞內容是:“從前有一個善良的小姑娘,她常常帶一頂小紅帽,那天他要去看望外婆,但是他在路上遇見只大灰狼,好獵人的出現,救了小紅帽,她又能開開心心去外婆家?!比缓笠越o同學們講故事的形式,用吉他邊彈邊唱。
2.新知部分。學習該樂曲的拍子與情感時,應用體態(tài)律動,讓學生腳原地跺出拍子,手打節(jié)奏,隨著教師彈唱兩種不同的情感版本的《小紅帽》,提問并讓學生分組討論有什么不同,哪一種更好,更貼切這首曲子。
3.新知部分。學習該樂曲的樂句時,教師交給學生每人手中一個網球后彈唱《小紅帽》,要求學生在第一拍重拍,將右手中網球交給右手邊的同學左手里,第二拍弱拍,將自己由左手邊的同學手中得到的網球傳遞到右手上,周而復始。教師再次彈唱,要求學生在第一樂句順時針按拍子行走,當樂句改變時(改變時教師要加入特殊音效,并提前告訴學生聽到特殊音效要改變行走方向)變換行走方向,小聲哼唱旋律。教師在第三次彈唱時,要求學生滿足第2步的要求,同時要跟著老師一起唱樂曲。之后提問學生,我們在哪里改變了行走方向?如果有學生回答在特殊音效處,并追問那么都在什么地方老師加入了特殊音效?
4.鞏固部分。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歌曲中的人物,給學生分組,讓學生每組討論并研究如何應用以往所學的體態(tài)律動的動作表達扮演的角色,老師給每組發(fā)鋼片琴,要求教師提前設計好和聲,只保留其和聲部分的鋼片。在小組表演時,應用相關打擊樂器,加上學生的角色扮演,鞏固這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
參考文獻
[1]尹愛青.當代優(yōu)秀音樂教育體系與教學法研究[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2009.5
[2][美]貝內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05).
[3]尹愛青,姜寶君.關于開放式音樂教學策略的研究——從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維度[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3).
[4]滕締弦.達爾克羅茲,奧爾夫和柯達依三種音樂教學法的共性[J].人民音樂,2003(12).
[5]王麗新.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本土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06).
指導教師:姜寶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