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凌艷
【摘要】因為我們國家在音樂教育方面的快速進步,器樂教學已經和中職音樂課堂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成為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xiàn)從興趣激發(fā)、授課方式改進以及分組教學幾個層面,指出器樂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從而讓學生真正學會鑒賞音樂、感悟音樂。
【關鍵詞】中職音樂;器樂;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J62 【文獻標識碼】A
一、對器樂興趣激發(fā)的思考
音樂教師在器樂教學過程中是以主導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的,若音樂教師未能做好主導工作,導致學生首先失去深入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則可謂教師之過,反之,只有教師真正讓學生對器樂產生興趣,才能讓教學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并長久保持下去,實現(xiàn)自身主導者定位的價值。舉例來說,葫蘆絲屬于我國古老的器樂形式,其音色優(yōu)美、取用方便,對于中職音樂課堂教學可謂比較適宜,然而如果學生對其不能夠產生興趣,則課堂教學的難度可想而知,為此,教師需要首先對學生的熱情進行激發(fā),使之先了解葫蘆絲,讓其有充分的對葫蘆絲吹奏音樂有鑒賞的機會,并保證在后期學習過程中,學生有充分的自主性,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由好奇而興趣,由興趣而熱情,擁有一個更加完善的演奏能力,從而一步一步打開自我音樂認識空間,提升自我音樂鑒賞與應用技能水平。
二、對器樂教學課堂的優(yōu)化
在對器樂教學課堂進行優(yōu)化之前,教師自身需要注意到,亦應使學生注意到器樂學習的重要影響作用,即器樂學習的最終目標,且以此目標為動力方向,做好相應的教學調整。除了傳統(tǒng)的知識、技能與情感常規(guī)目標以外,在進行樂器學習時,通常會和手指發(fā)生動作聯(lián)系,手指同音樂節(jié)奏的配合,可以有效帶動大腦平衡訓練,提升中職學生思維潛能,增強其記憶與思考能力。
(一)關注基本教學法
基本教學方法是一切教法優(yōu)化的基礎,同時也是使學生習得器樂能力的必要手段,此方法即為教師使用樂器,向學生傳授簡單的樂器知識還有相關的使用方法,使學生得到正規(guī)的器樂應用示范及訓練機會,此方法應當盡可能簡明扼要,避免繁冗不實的環(huán)節(jié)。
(二)提倡記憶訓練法
提倡記憶訓練法的目標指向性很強,側重于學生記憶能力的發(fā)展,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欣賞曲譜,這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曲譜不如文字一樣意思清晰,若是不認真學習與記憶是非常難以把握的,還極有可能出現(xiàn)失誤。在此時候,教師應當盡可能帶動學生梳理清楚不同段落間的關聯(lián),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曲譜之構成、步驟。利用長期堅持不懈的訓練,學生的記憶能力將會有很大的進步,而此記憶能力不獨在音樂方面,在其他學科中也將能夠得到應用。
(三)積極參與游戲法
中職學生依然玩心很熾,在各種類型的游戲活動過程中,接觸相關的樂器,利用吹奏結合等方式,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汲取樂曲知識,且汲取的過程非常生動有趣。而教材中相關的曲目學習任務,亦應盡可能做到好玩、簡易,從簡易逐步過渡到專業(yè)。
(四)提倡伴奏練習法
當中職教師帶領學生熟知了某首曲子以后,便可以適時播放其伴奏音樂,使學生進行跟隨表演,這種做法是對學生節(jié)奏練習的鞏固,可以讓其得到音樂節(jié)奏感的充分訓練,同時還可以增強其分辨曲目的能力,提高音樂鑒賞與應用水平。
三、對器樂教學宏觀的把握
中職音樂教師在進行器樂教學時,一方面需要注意到課堂的優(yōu)化,另一方面亦應保證課程整體的優(yōu)化,即使器樂教學置于宏觀思路之下,實現(xiàn)分層優(yōu)化。具體實施時,需要考慮到中職教育的實際情況,預留出學生實習的時間、畢業(yè)論文的時間等,大致可以劃分成三個時期,即基礎掌握期、實踐應用期與技能提升期,對于所有接受器樂教學的學生來講,都應當修完基礎掌握期、實踐應用期兩個時期的任務,而最后技能提升期則可以只針對部分選修學生。
(一)基礎掌握期
中職院校學生在此時期,需要基本認知器樂基本演奏方式,以及其背后的基礎理論,并且能夠了解一些常識性的演奏技巧,熟練演奏5種以上常用調的練習曲,并對有關樂曲形成足夠的分析和鑒賞能力。在本時期,可以采取統(tǒng)一講授、集中學習的方式。
(二)實踐應用期
在基礎掌握期完成之后,教師為學生安排相關的考核,考核完成后,證明已經具備一定學習和演奏能力,便可以過渡到實踐應用期的學習,此一階段可以劃分為兩個基本步驟,其一是增加知識的儲備量,教師為學生提供不同類型和風格的音樂作品,加強大家對于各種音樂作品特點的認知,且在此前提下,學習一些經典的傳統(tǒng)曲目。在此過程中,應當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讓學生基于教師主導,積極發(fā)揮出主觀能動性,有針對性地進行系統(tǒng)化教學,在前期理論知識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可以較好地演奏出技巧性更強、更為完整的獨奏曲,讓音樂表現(xiàn)能力得到實際訓練,且增加器樂演奏的藝術感染力,除此以外,還要注意器樂作品的獨奏、合奏以及伴奏等不同類型應用。其二則是在增加知識儲備量之后,重點對中職學生音樂器樂自學能力加以培養(yǎng),使之在長期訓練后,可以利用所學習的有關器樂知識內容,給一些合奏曲、齊奏曲等擬訂出具體可操作的演奏技法,且在教材理論知識的引領下,對簡單旋律作品進行編配,與此同時,利用所掌握的器樂知識,進行簡單的現(xiàn)場器樂排練等,經過上述兩個步驟的系統(tǒng)學習,學生便基本完成了中職器樂學習任務。
(三)技能提升期
俗話說,學無止境,教亦無止境,對于器樂教學過程來講同樣是如此,在歷經系統(tǒng)學習和嚴格考核之后,中職學生可以達到理想的理論知識掌握與實踐操作狀態(tài),對于有深入學習需要和興趣的學生,則還可以進入到后面技能提升期的學習,在此時間,將重點關注技能技巧的提升,演奏實操的強化等,所涉及到的音樂范圍更廣,一些技巧性更強、地域風格更明顯的音樂作品將被引入到器樂教學中來,特別是按照學生興趣和需要,還可以適當介紹一些外國的經典音樂作品,以便更進一步完善中職學生對于器樂作品表現(xiàn)手法的認知,提升其藝術修養(yǎng)、審美能力等,為了在此階段的效果更加理想,教師應當摒棄此前階段的面向整體教學方式,而改為單獨的指導,以保證不同學生的個性、能力等得到照顧,使教學效果更加突出,也更能展現(xiàn)出學生在器樂方面的獨特才華,避免讓學生的器樂表現(xiàn)成為千人一面的機械化操作。
四、結語
在中職院校音樂教學過程中,器樂教學是其中一個極為特殊且重要的構成部分,教師主動思考其中存在的不合理思路模式,基于學生實際情況,為學生未來著想是極有必要的。在此過程中,學生興趣的提升,課堂效率的優(yōu)化,以及教學整體觀念下分級教學的思考,都將為器樂教學的完善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童瑩.民族器樂創(chuàng)作與教學的全新思考——評《民族器樂的創(chuàng)作與教學理論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5(09).
[2]趙宴會.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音樂學院器樂課程及教學考察研究[J].藝術百家,201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