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學科綜合”和“跨界思維”的時代新要求,借助高中學生古詩文鑒賞的已有能力,完成《音樂鑒賞》課的教學目標。
【關(guān)鍵詞】音樂鑒賞;學科綜合;音樂與古典詩文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音樂鑒賞是一種審美教育,藝術(shù)審美是審美活動中一種高級特殊的形態(tài),比高考科目的學習難度大多了,但因為不是高考科目,卻被學生當成了兒戲。教材(p4)開始就引用了孔子的話:“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蓖晟频娜松鷱囊魳烽_始,所以,我不能讓自己的課堂失守,應(yīng)該發(fā)揮音樂鑒賞課的作用。首先找《音樂鑒賞》和語文的共同點。高一新生領(lǐng)到了38本書,《音樂鑒賞》很厚,一個學生看見就說:“哎呀,高中了怎么還上音樂課?”另一名學生接口:“不就唱唱歌唄?!蔽覄偤寐愤^,回答他們:“僅僅是唱歌嗎?看清楚,是‘鑒賞,是你們所有課程中最深奧的,是審美!”學生們馬上換上了莊重并好奇的神情翻看書頁。
我拿著課本,心里沉甸甸的,看著課表上印著的“藝術(shù)”二字,頓時產(chǎn)生了神圣感、責任感……因為《音樂鑒賞》包含的內(nèi)容太多,歷史、地理、政治,尤其是語文,需要學生對語言有較高的閱讀理解感悟能力,才能談得上“音樂鑒賞”。在“看”得懂得基礎(chǔ)上,才會有“聽”得懂并“說”得出的審美體驗,古典詩文中經(jīng)常涉及音樂的知識,音樂鑒賞依賴于閱讀理解能力,古典詩文與音樂密不可分。高一語文正在講《荊軻刺秦王》,有了,我的高一“藝術(shù)課”就從這里開始吧。
一、用《荊軻刺秦王》引出音樂常識
背“易水送別”。因為這一段是語文課后要求學生背誦的,學生很熟:“…為變徵之聲…復為慷慨羽聲…”。變徵是徵音的變調(diào),聲調(diào)悲涼,因為宮(1)、商(2)、角(3)音色穩(wěn)定、響亮。變徵(4),比“徵”(zhǐ)低半音,古音階中的“二變”之一?!敖且簟迸c“徵音”之間的樂音,是不協(xié)和、不穩(wěn)定音,暗淡,適合表達凄愴悲涼的感情?!坝鹇暋睘槭裁词恰翱犊钡??徵(5)、羽(6)又響亮、提高了,聲調(diào)激憤,適合抒發(fā)高亢、激昂的感情。浙江民歌《對鳥》就是運用了徵調(diào)變羽調(diào),對比強烈;讓學生欣賞十大古曲,先聽,聽不懂,或者只能說出“好”“美”“歡快”“悲傷”,是不夠的。既然是“鑒賞”就不能這么浮光掠影、輕描淡寫,怎么辦呢?介紹故事情節(jié)、人物情感,渲染氣氛。
二、古琴曲《廣陵散》與《刺客列傳》
《廣陵散》描寫刺客聶政為報答嚴仲子知遇之恩,刺殺了俠累,因怕連累與自己面貌相似的姐姐,遂以劍自毀其面,挖眼剖腹,其姐撞死在聶政尸前,姐弟同俠。司馬遷深感人情淡薄,敬重和懷念那些信守承諾的俠義人物。他在《刺客列傳》中宣揚了“士為知己者死” 的主題,《荊軻刺秦王》所講的正是震撼千古的歷史大事件。嵇康因反對司馬氏的專政而慘遭殺害,在臨行前從容彈奏此曲來寄托,使樂曲又多了一層情緒,蔑視權(quán)貴、憤恨不平。這樣看來,樂曲中有報答知己的友情、世態(tài)炎涼之恨、蔑視權(quán)貴之憤,旋律激昂慷慨,是我國現(xiàn)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zhàn)斗氣氛的樂曲,全曲始終貫穿著正聲、亂聲兩個主題音調(diào)的交織起伏變化。所以,帶著悲壯感、執(zhí)著情就有助于聽出《廣陵散》優(yōu)美的曲調(diào)、龐大的敘事性、磅礴的氣勢、獨特的風格。
三、《高山流水》與知音之嘆
《流水》包含伯牙子期的知音之嘆,寄托著歷代有作為的士大夫?qū)χ就篮险叩淖非螅瑢φ鎿醇儩嵱亚榈淖非蟆K?,帶著開闊的胸襟和美妙的人生體驗就能聽出琴曲對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繪,融于山水的清澈純凈流暢。
四、古代歌曲怎么欣賞
《陽關(guān)三疊》與唐詩《送元二使安西》。合唱曲《陽關(guān)三疊》的歌詞來自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表現(xiàn)從軍艱辛,生死難料。因曲式有三段的結(jié)構(gòu),又稱《陽關(guān)三疊》,所以樂曲悠長詠嘆疊唱,音調(diào)淳樸而情真意切,表達著對遠行友人無盡的傷感留戀關(guān)懷。
五、結(jié)語
“四面楚歌”為什么能瓦解項羽的軍心斗志?音樂中的長調(diào)、短調(diào)與《長歌行》《短歌行》有什么關(guān)系呢?日本民歌《櫻花》為什么能持久的觸動日本民族憂傷的神經(jīng)?“詩美文美樂曲美,這就是藝術(shù)的生命力。熱愛音樂,走進音樂,接受音樂的熏陶,更要擁有詩的形象,文人情致,讓師生都在美的滋養(yǎng)下健康成長。音樂中有語文,語文中有音樂;借助文學的形象性、想象力,可以有效實現(xiàn)“音樂鑒賞”的審美品味;借助美妙的樂曲又可以升華文學閱讀中的情感體驗。
作者簡介:盛紅,女,漢族,漢中市陜飛一中音樂教師,中級,研究方向:器樂演奏、古曲與古典文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