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詠梅
【摘要】通假字是高中語文文言文中常見的一種文字表達形式,通過一些簡化的“錯字”通用于有關的同音字詞義上,主要通過通假字的字音來分辨其含義。通假字有一個“本體”和一個“通體”。本體是文字原本的含義,通體則是在本體上的一種延伸與變動。通假字的理解不難,只要能夠追根溯源找到通假字的本字,結合其字形、字音發(fā)散思維,獲得知識的遷移聯(lián)想,那么就能夠在本字的獲取后直接完成句式的理解,挖掘高中語文的通假字內涵,可同步化地滲透傳統(tǒng)文化。古人的言行舉止、書文記錄中都蘊含著智慧與哲理,只要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便可以潛移默化地滲透傳統(tǒng)文化,弘揚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
【關鍵詞】高中語文;通假字;教學;滲透;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傳統(tǒng)文化由來已久,目前留存的傳統(tǒng)文化逐漸與我國的現(xiàn)代文化融合起來,構成了契合時代發(fā)展的一種新型文化形式,其中還融合了國際的多元文化。雖然時代在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已經“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得到了科學的整合,但高中生面對這樣多樣化的文化形式,反而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不深。高中語文教師肩負著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使命,可借助通假字的分辨滲透文化底蘊,由淺入深地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通過對通假字成因的理解、規(guī)律的摸索等,結合素質教育的模式,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傳統(tǒng)文化,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以提高文學素養(yǎng)。
一、文言通假字的成因
(一)形多音少
我國的文字在不同的情境意境下,可通過不同的偏旁替換、部首調節(jié)來闡述問題,因此其形態(tài)多樣,但字音卻雷同。古代的文人習慣性地利用一些簡單的書寫形式通用的語言文字,這些“錯誤”的書寫習慣時至今日就造成了通假字。
(二)名人效應
名人效應也是一種傳播效應,古代的文人騷客對于詞匯的應用有自己的理解,焚書坑儒后也使得部分的字形較為模糊,加之不同地域環(huán)境下,人們的文字應用習慣有差異,難以統(tǒng)一化文字的表述模式,多依從名人廣為流傳的書寫形式進行表達,或通過刪繁就簡的原則去書寫,衍生了很多的通假字。
二、高中語文通假字教學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措施研究
(一)透過通假字的表象挖掘本質內涵
結合通假字的成因,不難摸索到通假字的規(guī)律,其大多是字形相似、字音相同的內容,且諸多的通假字都是以簡化的形式書寫,那么我們就可以順藤摸瓜,引領學生結合通假字的表象逐步摸索其本質內涵,而后融合到文章中進行宏觀的理解,掌握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例如教學蘇教版《陳情表》時,“夙遭閔兇”,“閔”通“憫”,指可憂患的事(多指疾病死喪);“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指孤獨的樣子;“常在床蓐”,“蓐”通“褥”,指墊子。從這三個通假字的本音尋找,學生很直接地感受到了李密的艱辛,那么我們將通假字的翻譯放到原文來看,李密生活如此艱苦,此時有一次難得的入仕機會,他卻為盡孝道而放棄,李密之所以大膽陳詞,也是因為晉朝以孝治天下,十分尊崇孝道。雖然金口已開,但李密仍舊可以通過孝義來反駁皇帝下達的任務,以此逐層滲透古代的孝義文化。
(二)舉行通假字活動積累文化要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素質教育中更加關注學生的自主求知意識與思維能力,因此搭建通假字的活動平臺,讓學生通過分享、競爭的模式掌握傳統(tǒng)文化,也不失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形式。例如讓學生結合已經背誦過的文言文,整理通假字并闡述自己的理解,找到其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以分組的形式,每組答對加一分,超時答不上來減分,最后統(tǒng)計學生的成績,學生必然在課后自主地進行通假字的分析,課上展開激烈的角逐,樂此不疲地參與通假字背后的傳統(tǒng)文化探究互動。有的小組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弟”通“悌”,蘊含了孝文化,同時還補充該句體現(xiàn)了我國的長幼有別,學生能夠層次性地分析問題,通過一個通假字掌握多樣化的傳統(tǒng)文化,此時必然激發(fā)學生的深化探究欲望,不僅再次回顧文言文的要點內容,夯實了學生的理解,還集思廣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實踐通假字生活描繪游戲
通假字的傳統(tǒng)文化挖掘應是一個有趣的過程。在上述的活動基礎上,教師可展開游戲互動,寓教于樂地推進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例如教師設定知識闖關的內容,問題由簡到難,一開始的問題針對性較強,例如“某通假字表述了遠離憂患的愿景”,學生脫口而出“離騷”,“離”通“罹”,表示遭遇。而后的問題逐漸變得沒有固定答案,如某通假字蘊含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學生回答各不相同,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再比如教師可讓學生利用通假字描繪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俗習慣等,學生利用通假字自創(chuàng)文言表述內容,課堂互動熱情高漲,學生將通假字學以致用,結合通假字回顧了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側面地感受到語文的文字表述魅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的通假字翻譯后,能夠結合字、詞、句與整體的文章意境,全方位、多視角地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使得學生夯實基礎的同時,自然地接觸傳統(tǒng)文化,弘揚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張建紅.“言”而有“文” ?“言”“文”共生——談《赤壁賦》教學隨感[J].新課程學習(中),2015(4).
[2]張波.以學定教,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以《孫權勸學》的課堂教學為例[J].語數(shù)外學習,2014(6).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