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婷婷
【摘要】小學的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它既包含了語文知識的重點,也代表了語文教學的難點。但現(xiàn)階段的小學生對作文習作雖然不像以往那般模式,卻反而有些抗拒與抵觸作文寫作,這往往是源自于他們對生活認知的缺乏,對身邊環(huán)境與事物的觀察范圍與深度都浮于表面,這就使得一旦開始寫作,往往內容簡單、文辭枯燥,無法達到習作的標準。觀察與理解是引導小學生熟悉生活與知識的最佳途徑之一,既可以豐富感性知識,又能廣泛地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與事物。如何引導學生有效進行觀察理解,從而使寫作的條理更為清晰,是當下許多教師教學過程中常常面臨的問題。本文從習作教學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究如何通過行而有效的策略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習作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與知識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觀察理解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圖文并茂,豐富學生的習作經(jīng)驗
在我國的小學階段語文習作教學中,往往都是以主題設定中心思想,以寫話或看圖寫話的方式建立習作的內容,這是傳統(tǒng)小學語文課程的第一階段具體教學目標。一些教師認為小學三年級學生的理解與吸收能力有限,應當側重某一環(huán)節(jié)知識教學為主,此類習作內容可以穿插在教學中,但一些教師也認為口語交際、說話寫話等內容是當下學生應當逐漸掌握并隨著知識學習的提升而共同升華,在此最初階段應當多元化地豐富學習內容,在保持興趣與學習熱情的同時給學生建立良好的習作基礎。所以就引導寫作而言,幫助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通過口語交際與圖片景觀或見聞等形式,用習作的方式寫下來,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再融匯成段成篇。家長再根據(jù)每天的情況鼓勵并陪伴孩子一同習作,使小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當學生們一天天堅持習作,水準也逐漸得到提高。
在文本學習的同時,相應的插圖資源也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感受思想意境的途徑。小學生們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對文字形式的原文理解緩慢,但圖片與其結合使得學生在看到圖片的同時結合文章中的敘述,更容易掌握其中的寫作形式。融入想象與創(chuàng)造,既拓展了自身對文章、對問題的認知,也培養(yǎng)了細致的觀察能力,這對未來學生寫實與想象都能靈活運動而不拘泥于固有框架十分有益。
二、通過閱讀積累知識并納為己用來激發(fā)自由寫作的興趣
許多教材中的文章或圖文故事都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階段與年齡進行選擇的,其所運用的遣詞造句、承上啟下都是當下學生可理解的語文典范,教師在教學生閱讀理解的同時,亦要就其中的寫作技巧和語言方式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在課文中就學習到相應的知識。這樣潛移默化地完成課文與作文之間教學銜接,知識寫作兩不誤。具體來說,學生在二年級學習看圖說話寫故事,在三年級開始學習寫作,這都是從組詞到造句成段的過程,目的都是形成一篇良好的作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就當下學習的課文中典型的構段思維進行解析,文章段落構成方式進行梳理,使學生可以快速且清晰地理解其中的規(guī)律,這樣以后學生在組成規(guī)范的段落時就能避免順序混亂或結構不暢帶來的阻礙。
課堂課文的教學是學生在習作過程中最初的積累,它不僅給予了朗誦、模版,還推動了換位思考與借鑒成長等多樣化的語文思維技巧的掌握。這不僅對學生的寫作視野是一大益處,還為增加素材的途徑培養(yǎng)了學生豐富的創(chuàng)新意識,讓寫作的興趣更為主動。
一些課文的題材和內容本身就源自學生生活中的大小事物,在學習的同時不禁會代入其中心有共鳴。教師就要在此情景下加以引導去感受、去分享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所思所得記錄下來并表達出來,當興致一起,習作就自然而然了。學習了課文的韻意后就會明白,作文所書寫的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事,自己內心感觸最深的事,自己最熱愛的事,以此為出發(fā)點,三年級語文習作就不再被抵觸了。
三、創(chuàng)新習作的講評模式的具體策略研究
習作教學中講評環(huán)節(jié)也是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也需要加以靈活運用。不僅僅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批改和講評,還需要根據(jù)現(xiàn)行的教學環(huán)境與學生的成長進度進行調節(jié)與創(chuàng)新,在保持習作教學的初衷與目標的同時,根據(jù)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水平引導他們的成長,帶動創(chuàng)新意識與思維眼界。雖然學生學習能力有高有低,但在三年級階段更多的是看學生們自主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輔以閱讀理解的文章量。比如教師可以在班級的語文課上選一到兩節(jié)對學生的習作作品進行分析總評和提示,當學生明確其中的重點與不足之處,這樣有助于集中他們的注意力,還能有條理地對應教導。教師對習作優(yōu)異或比較突出的作品請學生進行分享,不僅可以鼓舞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給其他學生樹立榜樣及成長的方向。
在批改和講評時,教師應當注重講評對學生的策略技巧,如請同學們對彼此的作品進行閱讀探討加以評價,讓學生建立興趣學習小組來互相學習、彼此進步。在有一些寫作所得的閱讀詞句時可以進行分享和示范,啟迪彼此的思維與眼界。當學生處在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中時,創(chuàng)新思維與積極性就在愉快的交流講評過程中得到不斷的提升與影響,這對未來進一步地學習和習作應用建立良好的開始,繼而受之不盡。
四、總結
習作教學是當下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組成階段,也是考驗小學生所學的語文知識的綜合體現(xiàn)。因此,作為小學教學的模式與方法必須經(jīng)過思考、實驗與總結,在不斷的應用與反思過程中,找到最適合當下學生群里學習的方式,不要拘泥于某一模式固化。三年級學生需要的是對習作的靈敏度、觀察學習能力、實際應用與擴展閱讀量為根本,帶動并引導他們自主學習成長,把所學所得應用到以后的生活實際中去。
參考文獻
[1].孫文靜.小學三年級語文習作教學問題及策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