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麗坤
【摘要】小學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小學需要培養(yǎng)學生能夠會讀書、會自學、會思考等,閱讀是一個最有效的方法?,F(xiàn)行的語文頒布了《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其中指出小學閱讀教學的必要性,最終養(yǎng)成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等。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一下閱讀教學的一點建議。
【關鍵詞】閱讀;能力;悟性;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閱讀的概述
對于學生行為,往往具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所以,教師不要通過自己的判斷來決定學生的閱讀行為。老師引導學生閱讀,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完成,也就是學生在思維、情感等活動中更好地完成閱讀,通過學生的分析、體驗、感受、思考等,提升自己的能力,真正體驗審美的樂趣。這就說明,老師在教學生閱讀的時候,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確保學生在這個時間之內能自主完成閱讀活動,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他們身心的發(fā)展。
為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需要實施有效的教學流程 即:三步曲、四步曲,其中,“三步曲”指的是:先讓學生自己朗讀文章,從整體體會課文的內容,接著讓學生帶著欣賞的心情去品讀,更好地體會重點段落的內容,最后讓學生再一次悟讀文章,真正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而“四步曲”指的是:先讓學生“讀”、接著讓學生“思”、然后讓學生“議”,最后是讓學生“練”。從“三步曲”“四步曲”的整個過程來分析,均反映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些過程當中,學生的“悟”尤為主要。
二、“悟”的理解
所說的“悟”指的是,學生對語言材料的理解,通過閱讀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進而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真正把自己融入當時的情境中。
(一)閱讀中的感悟
作為小學生而言,在具體閱讀進程當中需要體會文中的一些內容,這些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學生需要體會語言材料所包含的內在信息;其二,體會文中的中心思想;其三,體會文中組織語言過程當中所使用的方式與效果;其四,體會文中語言所包含的情感。對于以上四點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悟意,即能夠對字、詞、句、段等的把握,以及能夠理解含義,尤其是對于言外意思的理解。
(二)學生學會感悟
學生在閱讀的時候盡量帶著一種自由、自主的心情去閱讀文中內容,基于此,針對文章中的有關內容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結合自己的興趣去閱讀,真正體會文中語言的特點,以及所蘊含的意思。這就是所說的感悟,這種能力啊學生逐漸在閱讀中形成的,通過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意識,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一個語文教師,需要積極指導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老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需要結合學生的特點來進行,因為學生的年齡不同、目標不同,學生的需求就不同,所以,老師需要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適合學生的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能力,尤其學生領悟語言的能力。如何培養(yǎng)學生領悟語言的能力,這是需要我們關注的。
1.通過聯(lián)系學生生活來領悟語言
對于小學生,通過幾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所以,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基礎,加以適當引導讓學生積極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而學會用學生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真正體會文中內容的內涵。只有教師采取適合的方法去啟發(fā)學生,學生才能更好地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體會文中內容。尤其對于學習材料的感悟,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尤為關鍵。除此之外,學生要對具體的詞、句給予感悟,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基于形象的展現(xiàn)來頓悟
對于小學生而言,因其沒有太多的知識儲備、水平不是很高、生活經驗不足等,使他們不容易理解那些抽象的語言文字;這樣一來,作為語文老師需要給學生展示一些生活當中的形象事物讓學生理解;或者老師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進入情境學習。以《長征》一課為例,學生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比較困難,即“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尤其學生對“暖”“寒”的意思不容易理解,作為語文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讓學生對這些字詞更好地體會。另外,老師可以給學生放錄像來理解,使學生真正體會出“暖”“寒”等字的意思。除此之外,老師讓學生多次朗讀課文,同時,播放視頻,即巧渡金沙江,讓學生體會當時紅軍的境況,以及他們當時的心情。
3.老師積極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來徹悟
在文章當中,不論是一個標點、一個詞語還是整篇文章,老師都要引導學生對這些方面進行分析與比較,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對于相同語法的內容,學生在比較之后,可以歸納出共有的規(guī)律。
4.通過學生聯(lián)系前后來省悟
作為語文教師,要懂得如何引導學生思考達到省悟的地步,一般來說,需要讓學生聯(lián)系內容的前后來分析,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對內容進行理解。尤其學生要學會針對內容提一些問題,接著,學生學會通過閱讀內容來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
總而言之,老師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閱讀的環(huán)境,另外,老師逐漸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真正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理解、欣賞文中內容,使其很好地學習語言。為了提高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需要加強學生互動與交流,充分使用課中的“例”子,做到“得意、得言、得法”。針對每一個年段的文章,往往重難點不同,需要使用課中“例”來教學,老師要采取適合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悟性,往往“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為主。
參考文獻
[1]王雪.運用趣味教學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J].吉林教育,2010(2).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