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春梅
【摘要】課文后思考題是重要的文本教學資源,它是教材編者依據(jù)課文的具體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要求所設(shè)。在教學實踐中緊緊牽住“課文后思考題”這個牛鼻子,對組織課堂有效對話、創(chuàng)生學生言語實踐、發(fā)掘語文學科價值、發(fā)展學生學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課文后思考題;應(yīng)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講讀課文后面都有思考題,它既指向了文本中教學的重難點,又指向了文本的學法要點。在教學實踐中緊緊牽住“課文后思考題”這個牛鼻子,對組織課堂有效對話、創(chuàng)生學生言語實踐、發(fā)掘語文學科價值、發(fā)展學生學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材選編的25篇講讀課文后,教材編者共預(yù)設(shè)了27道課文后思考題。從教材編者的預(yù)設(shè)意圖來看,這些課文后思考題有四個指向:指向規(guī)律、指向自主、指向基礎(chǔ)、指向?qū)W和教。從不同角度呈現(xiàn)著文本的語境,蘊含著文體學法,最終指向讀寫結(jié)合。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深入研讀課文和課文后思考題,在其間尋求默契、形成暗合,相機利用、以期實效。
一、厘清文脈,打開思路
有些課文后思考題,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幫助學生厘清課文脈絡(luò),打開學習思路。如《陶校長的演講》一課,教學時,教師就以課文后思考題為抓手,展開教學。
《陶校長的演講》課始環(huán)節(jié)教學片段:
師:陶校長和同學們談了四個問題,你們還記得是哪四個問題嗎?生:問健康、問學問、問工作、問道德。師:陶校長為什么要問這些?生:健康是生命之本;學問是一切前進活力的源泉……師:我們首先來看看陶校長談的第一個問題,請看大屏——(引讀)在第二小節(jié)中,陶校長問了怎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陶校長希望我們怎么做?師:談?wù)勀銈儗Α皩で笮腋!钡睦斫?,一個人一生可以去尋求哪些幸福呢?生:……師:陶校長用“有了……才有……”這個句式強調(diào)了健康的重要性。請你用下面的句式說一說,試一試。因為健康是生命之本,如果……我們就……
上述片段中,不僅幫助學生較快地厘清了整篇文本的思路,而且引導(dǎo)學生掌握了“每一問”的構(gòu)段方式,即問什么——為什么 問——該怎么做——提出希望,從而幫助學生習得說理文的文體學法要點。類似的還有《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課文后思考題:為什么把大自然說成“綠色的課本”?《黃果樹瀑布》課文后思考題:黃果樹瀑布的形態(tài)和聲響各有什么特點?
二、催生對話,助讀促悟
有些課文后思考題是引導(dǎo)學生進行討論、對話的類型,教師憑借它可以激活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如《金蟬脫殼》課文后思考題:在金蟬脫殼的過程中,你認為哪種情景最“奇特動人”?學生在閱讀文本后有了自己的看法,“它用腳緊緊抓住樹皮上的一處裂口,停在那里不動了。我感受到它能抓住樹皮上的一處裂口,蟬的聰明讓人稱奇?!边€有的學生憑借文字展開了想象:“最有趣的是蟬尾出殼的情景……又白又嫩的蟬尾就出來了?!蔽腋惺艿健跋s尾出殼”的過程很奇妙。未出殼的蟬尾“抖動”“伸著”,已出殼的上半身“仰”“撲”,再用前腳“抓”“抽”,整個動作配合得自然協(xié)調(diào),讓人驚嘆。學生在閱讀中推敲、揣摩、內(nèi)化、吸收,在對話中思考、體驗、創(chuàng)生、分享,他們在學語言的同時,自然提高了分析概括和品味積累的能力,從而習得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三、深化文旨,升華情感
有的課文后思考題直接或間接指向課文主旨,教學到高潮時或動情處,我們相機培養(yǎng)情操、凈化心靈、升華情感。例如母親讓王冕放棄讀書,去給人家放牛,王冕卻說:“我在學堂里也悶得慌,不如幫人家放?!彼遣幌朐趯W堂里讀書了?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說說王冕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發(fā)現(xiàn):王冕不是不想在學堂里讀書,而是王冕為了不讓母親擔心,想安慰母親,故意這么說,從而感受到少年王冕十分孝順、懂事,通過“每天給的點心錢,他也舍不得花,積攢一兩個月,便偷空來到村學堂,從書販子那里買幾本舊書。白天牛吃飽了,王冕就坐在柳樹蔭下看書”“那荷花的精神、形態(tài)、顏色,沒有一處不像真的……”等感受少年王冕勤奮好學的一面。學生在思考、梳理、闡明問題的同時,無疑加深了對人物形象的把握,自己的情感也得以進一步升華。換個角度考量,它體現(xiàn)的正是寫人敘事類文章的特征和規(guī)律;再往深處探究,它體現(xiàn)的正是該類文體的學法要點。再如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說說鄉(xiāng)親們?yōu)槭裁捶浅O肽铈隙稹#ㄎ迳稀舵隙鸨荚隆罚┻@一課文后思考題就是變換了方式間接指向文旨(也稱變式表達),我們可以引導(dǎo)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充分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
四、鏈接生活,遷移運用
語文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生活,教學時我們應(yīng)讓教學貼近生活,鼓勵學生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出自己獨特的體驗。例如請你代高爾基的兒子給高爾基寫一封回信。(五上《高爾基和他的兒子》)在學生學了課文后教師引導(dǎo):“看了爸爸的來信后,兒子會怎樣想?怎么說?”學生發(fā)揮了想象的翅膀,他們的思維直接升華到精神層次的,從中體會到高爾基對兒子的愛超脫了人間親情的崇高的愛。學生也明白了,奉獻自己,快樂了別人也快樂了自己。有的學生寫道:“爸爸,我會永遠聽您的話,我會把快樂、幫助、付出留給人們。我知道人生在于付出,在于關(guān)愛。”還有的學生能結(jié)合練習3《祝你幸?!分械木渥印靶腋2辉谟谒魅?,而在于奉獻”,用來表達自己對“‘給,永遠比‘拿愉快”的理解。教師巧妙地利用課文后思考題,將課文內(nèi)容和課堂小練筆融入學生生活,讓學生有感而發(fā)、有話可說,從而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課文后思考題是重要的文本教學資源,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緊緊牽住這個牛鼻子,有效組織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