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婷婭
【摘要】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達能力的體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要注重對小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只有通過對語言的合理組織和表達,才能使信息準確快速地傳遞,從而提高表達能力。本文圍繞如何開展讀寫結合教學進行闡述,旨在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表達能力;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學就是聽說讀寫的過程,需要日積月累,才能豐富文化素養(yǎng)。我們知道,表達能力是建立在聽說讀寫基礎上的。語文中不僅有大量的生動形象的文字描寫,還有不同層次的情感變化,需要學生耐心閱讀和寫作練習,才能真正理解。因此,語文的學習一定需要閱讀和寫作兩者有機結合,采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是語文教學的必經(jīng)之路,進而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以讀促寫、以寫引讀
通過閱讀大段大段的文字,然后對文字內容進行吸收內化,甚至可以進行背誦,于是有感而發(fā)。這種方式我們稱為“以讀促寫”。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閱讀經(jīng)典文學作品,讓他們從這些文學作品中學習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創(chuàng)作手段、創(chuàng)作靈感,然后學生能夠借鑒文章中的一些好詞好句和修辭進行創(chuàng)作。
此外,對于寫作來說,留心生活,觀察生活,透徹感悟生活,抒發(fā)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大量的閱讀中,學生才能夠學會對題材的把握和材料的選擇,然后再對這些材料進行分析重組,最后確定文章總論點,從而達到創(chuàng)作的目的。這樣的方式能夠促進學生良好寫作習慣的養(yǎng)成,讓他們在寫作時能夠言之有物。例如在教學《白鵝》時,不難發(fā)現(xiàn)“總―分”的特點,也知道了作者對生活的小事進行了深刻觀察。從白鵝的“聲音”“吃相”“儀態(tài)”等方面體現(xiàn)了白鵝的高傲。教師可以讓學生仿寫,來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一個主題,然后讓學生運用仿寫的手法自由發(fā)揮。這種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品味生活的樂趣,能夠將生活的樂趣通過文章表達出來。
二、品讀詞句,深入理解
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說:“語言文字只有在反復的誦讀與品味中才能真正抓住其精髓?!痹诮虒W過程中,教師要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學會品讀詞句??梢粤酎c兒空白讓學生自己進行對照,體會隱去詞語的特殊之處。讓學生仔細揣摩,細細品味漢字的博大精深。通過這樣的方式,在揣摩中見真章,能夠有效培養(yǎng)班上學生對漢字詞的語感。課堂中有些文章里的某些詞非常值得讓人推敲,精妙絕倫,惹人品鑒。教師把這些詞進行替換、增減,讓學生仔細比對,揣摩其中的最佳用法,體會個中意義。例如,在教學《荷花》這篇課文時,當品讀“在這些大圓盤之中冒出來”的時候,教師可以把“冒”字給隱去,讓學生進行填寫,然后再把正確的告訴學生,讓學生自己進行對比,體會其中的不同之處,看看到底是“冒”字還是其他詞更加傳神。
三、讀中改寫 ,豐富表達
亞里士多德曾經(jīng)強調過想象對于人類的重要性,沒有想象,人類的心靈都沒有靈魂。根據(jù)現(xiàn)代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現(xiàn)在的語文教材在選文上都文字干練,簡單而又深邃,令人展開無限的想象空間。小學生的思維活躍,腦洞大開,想象力豐富,適合從這些文字中展開想象,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閱讀一般分為淺層閱讀和深層閱讀,淺層閱讀是只停留在文字表面,做到把文章讀熟讀通順。而深層閱讀是指學生要能從字里行間領悟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文字背后的寓意,然后進行分析和解讀。因此學生要學會抓住關鍵詞、關鍵句、重點段落和文章的首尾兩段,也不能忘記題目的作用。不管是描寫事物還是人物,或者敘述,托物言志,教師要鼓勵學生從自己出發(fā),從身邊出發(fā),根據(jù)平常的生活體驗,對文章進行二次加工,在不改變原有的情感基礎之上進行改寫,給學生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例如,在學習《美麗的大興安嶺》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地進行改寫,把原來的文體改成白話文,便于學生閱讀。這樣的改寫活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改寫中找到自我的魅力。
四、句式模仿,言之有物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閱讀和寫作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板塊,二者相輔相成,必須要加強讀寫之間的聯(lián)系,才能有效地提高語文水平和能力。因此,在閱讀中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文字中揣摩背后的意義,然后在獲得感想之后,用靈感開啟寫作。在寫作的過程中,也要邊寫邊讀,讓閱讀促進寫作的火花,讓寫作和閱讀并進。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要學會分析和賞析文章,首先必須找到文中的藝術手法,包括修辭手法和描寫手法,通過手法的運用去體會文字的魅力所在。祖國文字博大精深,不同的文字組合表達的感情各不相同,學生要學習這些優(yōu)秀的文字描述,并且進行一定的仿寫練習。例如,在教學《趵突泉》一課時,文章的結尾處寫道“有的……好像……”用了排比句式,寫出了泉水不同的樣子,而且用比喻手法寫出了作者對于泉水的想象,充滿意境,讓讀者感受到泉水的美。教師可以讓學生仿寫這個句子,從身邊的事物選擇,充滿熟悉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比如寫廣場上的噴泉。學生在領悟排比句和比喻手法結合運用的作用后,就會熟練地運用,寫出好句子。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始終貫穿讀寫結合的教學原則。語言表達能力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必然要求。這樣的教學模式,切實提高了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發(fā)展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曉鳳.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2017(7).
[2]尚晗.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對策[J].科技資訊,2016(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