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yǎng)學生對作文的濃厚興趣,注重平時積累;注重學以致用;訓練學生養(yǎng)成認真觀察的習慣;及時指導;注重評價;給學生施展才能的機會和空間。
【關鍵詞】濃厚興趣;日積月累;重視文本;學以致用;樂于作文
農村學生相較于城里學生而言,他們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鮮事物少,視野較窄。所以農村小學生,寫起作文來不是言之無物,就是情不由衷:或是言之未盡便“草草收兵”。作文難以表達出真情實感。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成效的活動必須是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習便是勤奮的探索,執(zhí)著的追求。
如指導“記一件難忘的事”作文時,我是如此激趣的:同學們,我們做過了許多難忘的事,如何“難忘”呢?我們今天就在課堂上一起來回憶,好嗎?同學們聽到要在課堂上回憶難忘的事,個個情緒高漲。通過“尋找———回憶———抒情”,感由心發(fā),思如泉涌,很快就寫好了難忘的片段。
二、注重平時積累
(一)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
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能讓他們在寫作中有詞可用、有話可說。如:《九寨溝》描繪了九寨溝奇麗的自然景觀,使人不禁陶醉于祖國的山水美景,這就為學生以后寫熟悉的景物作鋪墊。學完后我布置同學回去寫一寫自己家鄉(xiāng)迷人的風光,王明同學這樣寫道:我的家鄉(xiāng)在西安,那里有很多的名勝古跡。其中,四大名山有一座就在西安,那就是華山。華山以“奇拔俊秀”而著名,被譽為“奇險第一山”。華山山路奇險,沿著山路從玉泉院到蒼龍嶺,可以看到許多勝景。從華山腳下到青柯坪,一路上山谷青翠,鳥語花香,清泉垂掛,令人心曠神怡……
(二)通過寫日記來積累
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可寫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如:有學生掏鳥窩,他把整個鳥窩帶到了學校。我發(fā)現后,引導他寫一篇觀察小動物的作文。
三、訓練學生養(yǎng)成認真觀察的習慣
俄國生理學家巴浦洛夫曾經把“觀察,觀察,再觀察”做為自己的左右銘。觀察是獲取信息的源泉。我教育學生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觀察。在課堂教學中我時常會設計一些小問題,來訓練學生的觀察意識,觀察能力。觀察大致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1)抓住特征;(2)選定位置;(3)確定順序;(4)調動一切感覺器官;(5)展開想象。起初只進行單項的觀察訓練,當學生對各種觀察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再進行綜合訓練。
四、注重學以致用,結合實際及時指導
小學生的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結合課文和生活實際及時指導很重要。大家都知道《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是一篇思念親人的文章,我在班上舉行了一次“我思念的××”為主題的班會。要求學生把自己最思念的親人用幾句話描述出來。同學們踴躍發(fā)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學是這樣說的:“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jié)又到了,在心底埋藏許久的思念也如影隨形。中秋月圓之夜,總是很輕易的勾起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出門在外的兒女思念遠在家鄉(xiāng)的父母,遠在家鄉(xiāng)的父母也思念身在他鄉(xiāng)的子女……在這個思念的日子里,我最想念的是我的姐姐。以前中秋節(jié)時,我總和姐姐一起賞月,一起放花炮。每到中秋,媽媽就會買很多花炮。中秋節(jié)晚上,我和姐姐手捧著花炮,拿著打火機,一起來到空地上。我們先選擇了幾根手掛花炮握在手里,點著火,“嚓”,一條條金色的火焰噴了出來,我們高興地揮舞著,火焰就像一條條“金蛇”的飛來飛去;接著,我們又點起了一個大花炮,煙花如一只五彩繽紛的鳳凰飛上天空,“嘭”,鳳凰又變成了美麗的花朵撒落下來,多有意思呀!我和姐姐跳著叫著,欣賞著這迷人的夜景??墒墙裉?,我在賞月時,很想念姐姐,姐姐也許也很想念我吧。我多么希望年年和姐姐一起放花炮,共賞明月呀!
五、注重作文的評價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十分重要。評價得當,能激勵學生敢于作文、樂于作文,因而對學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應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基礎差的哪怕是用了一個好詞、一個佳句也應該及時表揚。
六、開辟園地,讓學生施展才能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評價,善于發(fā)現學生作文中創(chuàng)新的閃光點,及時給與鼓勵,樹立良好的自信心,激發(fā)寫作的動機。我經常留心各種報刊雜志,如有征文消息,及時把信息傳遞給學生,鼓勵學生去試一試,即使石沉大海,也為成功打下基礎。對于一些作文立意較新、選材獨特的作品,我就鼓勵讓他們投稿,讓學生有施展才華的地方。王可含同學的《貝貝》《我寫我自己》《那一天,我哭了》,王志鵬同學的《美麗的公園》《龜兔賽跑新編》,王詩琪同學的《閃光筆的自述》,已經在滁州市的《皖東晨刊》上發(fā)表。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農村的孩子。作文在教學中難免會有困難,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啟發(fā),不斷總結經驗,才能于學生有所裨益。徹底改變農村孩子怕習作的現象,真正變成敢于作文、樂于作文。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鄧慧(1980.09—),女,漢族,安徽滁州人,本科,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qū)龍蟠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