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而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AS、SDS評"/>
楊楠 孫鵬宇 梁磊
[摘要] 目的 分析擇期手術患者手術室后實施麻醉前集中護理管理模式對其應激的影響。方法 選取該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手術室收治的82例患者,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1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實施麻醉前常規(guī)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實施麻醉前集中護理管理模式,分別觀察兩組擇期手術患者在麻醉前實施不同護理管理模式患者SAS、SDS評分、血糖變化、術中依從性以及蘇醒時間。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前SAS、SDS評分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手術依從性較好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前5~10 min和術后的生化血糖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擇期手術患者入手術室后實施麻醉前集中護理管理模式可緩解患者由于應激反應,出現(xiàn)的一系列抑郁、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降低患者手術發(fā)生風險。
[關鍵詞] 擇期手術;手術室;麻醉;集中護理管理模式;應激;影響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5(b)-0100-02
擇期手術主要指患者病情在不太長時間的等待過程中,為達到手術最佳效果,充分準備和前期治療[1]。但患者在等待過程中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理應激變化,而集中護理管理干預模式主要針對擇期手術患者預防應激反應發(fā)生所提出的,可有效改善患者術中負面情緒,進而提升患者術中手術配合依從性。該文主要針對擇期手術患者如手術室后麻醉前實施常規(guī)護理管理和集中護理管理模式對患者應激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間該院手術室收治的8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選取該院收治82例患者作為該次調查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1例患者,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范圍17~64歲,平均年齡為(41.5±8.92)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2例,女選患者19例,年齡范圍18~67歲,平均年齡為(43.1±8.31)歲,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①患者無先天性重大疾病、肝腎衰竭、凝血功能障礙、精神障礙以及哺乳妊娠等;②患者和家屬對該次調查內容和知情同意書內容詳細了解,簽署并同意;③該次調查內容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④患者在近一個月內未參加類似醫(yī)學調查,且承諾在參加調查期間禁止使用藥物[2]。
1.3 方法
1.3.1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措施,如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核對患者姓名、性別、身份證號、擬手術名稱、手術方式等,同時詳細告知患者手術預期目標和預見風險等。
1.3.2 觀察組 給予觀察組患者實施麻醉前集中護理管理模式,詳細內容如下:①組間集中護理管理模式實施小組:由護士長、高年資、低年資護理人員組成。其中護士長負責護理工作的擬定、量化以及與醫(yī)院協(xié)調作用。高年資護理人員主要負責監(jiān)督、應激預案緊急處理;低年資護理人員主要負責完成和執(zhí)行護士長擬定的護理計劃和實施步驟,且低年資護理人員應具備護理記錄書寫、基礎知識和專業(yè)技術能力[3]。②擬定護理計劃:護理計劃應結合患者綜合情況和臨床實際需要,應針對患者手術前、術中以及術后風險、心理以及不良事件等擬定,劃分護理人員工作區(qū)域和責任明細,同時應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和家屬對手術配合的認知和了解能力。③專業(yè)培訓和考核制度:護士長和高年資護理人員應根據(jù)該科室護理需要擬定護理人員學習計劃,針對學習重點進行臨床實踐,同時對各個知識點設置考核分數(shù),將護理人員考核分數(shù)納入績效獎金中。④完善和強化規(guī)章管理制度:護士長和科室主任應根據(jù)該科室特點完善相應規(guī)章管理制度,且告知護理人員應嚴格執(zhí)行,對于違反者應給予相應懲罰[4]。
1.4 觀察指標
分別觀察兩組擇期手術患者在麻醉前實施不同護理管理模式患者SAS、SDS評分、血糖、蘇醒時間以及手術依從性。
1.5 療效判定標準
①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分別評價患者術前1 d、術后3 d焦慮狀態(tài),共測量20項,每項采用1~4分評價,其中1分為幾乎沒有或很少發(fā)生,2分為偶爾有或發(fā)生,3分為經(jīng)常發(fā)生或出現(xiàn),4分為幾乎所有時間都出現(xiàn)或發(fā)生;②術前1 d和麻醉前5~10 min以及手術結束后測量患者血糖值;③采用該科室自行擬定的手術依從性測量表,主要評估患者術前、麻醉前以及術后3個時間段患者對手術依從性,每份問卷為3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依從性越高[5]。
1.6 統(tǒng)計方法
該次調查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算處理,組內計量和計數(shù)資料采用(x±s)和(%)表示,分別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不同護理管理模式前、后SAS和SDS評分
兩組患者接受不同護理管理模式前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接受不同護理管理模式后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血糖生化檢測值
兩組患者血糖生化檢測值在術前1 d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前5~10 min、手術結束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對比兩組患者蘇醒時間和手術依從性
兩組患者蘇醒時間和手術依從性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臨床醫(yī)學的護理模式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質量以及要求不斷的提升逐漸地發(fā)生改變,將傳統(tǒng)的只針對疾病本身轉變?yōu)樾睦怼⑸硪约吧鐣榷喾矫鎇6]。通過關懷和關心增強護患關系,提高患者抵抗力。而且隨著采用手術治療的患者數(shù)量不斷提升,手術室護理人員無法一一達到高優(yōu)質護理服務標準,使得患者出現(xiàn)緊張、恐懼、焦慮等情緒。且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負面情緒可使得患者出現(xiàn)應激反應,如血糖升高、術后蘇醒時間延長以及焦慮和抑郁情況增加等,嚴重影響患者護理效果[7]。同時對于擇期患者在手術前需要等待一階段時間,在此階段可進行穩(wěn)定病情等治療,為手術最佳效果創(chuàng)造時間,而在這一時期患者可由于未知的風險出現(xiàn)負面情緒,增加患者術中和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增加患者手術風險[8]。
而通過該次調查可見,兩組患者護理前SAS、SDS評分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分別為(42.9±12.02)分和(40.4±10.86)分,對照組分別為(53.8±5.01)分和(54.7±5.21)分,相比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患者手術依從性較好率和蘇醒時間分別為78.05%和(4.3±1.29)min,對照組分別為41.46%和(6.3±1.49)min,相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及兩組患者術前1 d血糖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患者術前5~10 min和術后的生化血糖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麻醉前集中護理管理模式對于擇期手術患者入手術室后可有效緩解患者由于緊張和焦慮導致患者的應激反應,提升患者術中依從性,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白紅麗.擇期手術患者入手術室后實施麻醉前集中護理管理對其應激的影響[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7):95.
[2] 張芹,付靈紅.擇期手術患者入手術室后實施麻醉前集中護理管理模式對其應激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47):173.
[3] 米君.不同護理模式在手術室每日首臺擇期手術患者中的管理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3,40(22):95-96.
[4] 夏美珍,高欽萍.麻醉前束集化護理管理模式對擇期手術患者身心應激的影響[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7(25):105-107.
[5] 亓華云,謝小玲,張綠云,等.服務質量差距模型的建立對手術室護理管理的作用[J].海南醫(yī)學,2017,28(2):336-338.
[6] 劉遠英,唐力嬌,李彩蓮.手術室優(yōu)質護理干預在擇期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13):74,77.
[7] 郭春蕾,施仲芬,張小妹.綜合化麻醉管理在手術室護理過程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5):691-693.
[8] 阮曉茹,黃燕,余利群,等.擇期脊柱手術患者圍術期的心理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3(12):97-98.
(收稿日期:2018-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