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峰
摘 要:新課改下要求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需實現(xiàn)三個目標,分別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探究式教學是新課改下的最理想的教學方式之一,符合當前教學需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本文就針對探究式教學在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中的具體應用進行詳細探討。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應用探析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在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教師應該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很好地銜接起來,全面加深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法又被稱為是發(fā)現(xiàn)法和研究法。指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一些參考性的意見或者是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實驗、討論等途徑來解決問題。探究式教學法注重知識傳授過渡到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1]。
二、在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中采用探究式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新課改要求教育改革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學生本位教育作為教學觀念;在教學活動中提供給學生豐富的發(fā)展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探究式教學法均符合這些觀點,因此,在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滿足了當前形勢下新課改的要求。
第二,雖然集體授課有助于大批量地培養(yǎng)人才,但是一定程度上很難注重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可以使授課過程變得靈活生動,減少教師授課時間,是教師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因此,在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中采用探究式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創(chuàng)新。
第三,在探究教學法下,強調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中的輔助者,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給予指導[2]。探究式教學法,不僅有助于學生自我發(fā)展,更是師生獲得自我發(fā)展的重要平臺。
三、探究式教學在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中的具體應用
(一)轉變教學理念,優(yōu)化教學方式
六年級在小學階段來說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要對小學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復習,又要對初中即將要學的新知識進行預習。六年級教材涉及面廣,跨度之大,所以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如果教師繼續(xù)采用傳統(tǒng)方式進行教學,那么教學結果將無法滿足新課改的要求。河北人民出版社六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第二課《科學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一上課就用傳統(tǒng)的“講讀式”來讓學生了解本課的知識點,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從認識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生活所帶來的變化入手進行教學;通過教材內容和學生日常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搜集資料,從自身說起,談談科技到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通過學生自主了解,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和感受科學技術對現(xiàn)代社會文明的促進作用,同時通過探究和討論,讓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雙刃劍”從而引導學生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事物,用科學的眼光去判斷和分析事物[3]。
(二)優(yōu)化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熱情
①想要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就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然后根據(jù)學生自身特點設計好需要探究的內容和問題。例如:河北人民出版社六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第二單元《我們熱愛和平》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學生了解中國近代遭受侵略的歷史,體會戰(zhàn)爭中人民的悲慘命運,另一組學生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等資源,探尋造成外國列強入侵的根本原因并且體會仁人志士為拯救中國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過兩組學生的共同努力,讓學生了解外國列強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深刻體會和平對于全體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重要意義。
②例如:河北人民出版社六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第三單元第四課 《共創(chuàng)美好明天》一課中,教師可以采用直觀演示法、活動探究法以及集體討論法來讓進行教學。直觀演示法:教師提前收集有關阻礙社會發(fā)展的反面事例的一些圖片,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直觀演示;反面教學,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顒犹骄糠ǎ阂詫W生為主體,創(chuàng)設一些有關社會上不良誘惑的情境,是學生在情境中獨立探索并展開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集體討論法:教師可以結合2017年十大重點事件,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4]。
(三)完善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六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知道什么、學會什么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
①例如:河北人民出版社六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第四單元第一課《讓健康伴我行》,本課的教學設計讓學生了解到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了解不良生活習慣對學生造成的危害,教導學生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遠離毒品,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可以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廣泛搜集相關資料。利用一節(jié)課開展爭做“小小營養(yǎng)師”的主題班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②例如:河北人民出版社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第三課時《大千世界萬種風情》一課中,教師依舊可以采用扮演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利用各種渠道搜集資料,然后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國家扮演這個國家的人民,充分了解這個國家,抽時間開展一場“全球大聯(lián)歡”的文化交流活動,將本國的旅游景點和特色小吃介紹給客人。經過這種活動,不僅讓學生對教材內容有深刻的認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
結語:綜上所述,探究式教學是新課改下最提倡的教學方式之一,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學科,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探究式教學是有效開展 《品德與社會》、達成品德與生活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慧玲.探究式教學法在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中的應用[J].師道·教研,2010.
[2]黃建生.解析探究式教學法在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小學,2013(11):87-87.
[3]張茂勇.探究式教學法在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中的應用[J].中國教師,2017(s1).
[4]劉勇武.淺談《品德與社會》教學目標的定位[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1(Z2):35-36.
(作者單位: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