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麗娟
[摘 要]相對于語文教材中敘事、記人類作品,劇本這一獨特的體裁屬于小眾化問題,零星地散落于各個版本的語文教材中。雖然數(shù)量不多,所占比重不大,但劇本在教材中所承載的教學價值卻不可小覷。劇本的教學對于歷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文學視域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就需要從劇本的文體特點入手,為提升劇本的教學效益奠基。提出要借助整體感知,在梳理中發(fā)展概括能力;依托表演形式,在入境中發(fā)展朗讀能力;聚焦內在沖突,在體悟中發(fā)展理解能力;發(fā)揮范例價值,在創(chuàng)編中發(fā)展表達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發(fā)展。
[關鍵詞]整體感知;范例價值;內在沖突;表演形式;劇本價值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07-0075-01
相對于語文教材中敘事、記人類作品,劇本這一獨特的體裁屬于小眾化文體,零星地散落于各個版本的語文教材中。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劇本在教材中所承載的教學價值卻不可小覷。劇本對于歷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文學視域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就需要從劇本的文體特點入手,為提升劇本的教學效益奠基。
戲劇中故事情節(jié)的呈現(xiàn)與一般性敘事性文本不同,有著極強的跳躍性,其中場景之間的切換、呈現(xiàn)信息的方式,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的理解和感知造成一定的障礙。因此,教師在引領學生了解劇本故事的相關信息之后,就可以直接緊扣劇本中的人物關系,引領學生利用人物來梳理故事情節(jié)、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如在教學《公儀休拒收禮物》時,教師可以在學生初讀劇本之后拋出這樣的問題:這篇劇本中的故事一共涉及到哪些人物?人物彼此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系?學生初步閱讀后不難羅列出劇本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公儀休、子明、管家。隨后,教師引領學生將文本中三個人物之間的關系進行兩兩組合,結合課文梳理故事情節(jié):公儀休告訴子明自己最喜歡吃魚、管家給公儀休送來鮮活的鯉魚、公儀休拒絕了管家送來的鯉魚、公儀休向子明說明自己拒收禮物的原因。
這種梳理文本的方法,就是以劇本中的人物為抓手,教師相機引領學生依照故事發(fā)展的順序進行適當調整、完善,并嘗試運用最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讓學生有了思維的張力,順利地完成了對人物的感知。
劇本是為表演而創(chuàng)作的一種文體,引領學生借助劇本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進行表演,才能對劇本中的人物進行個性化的認知體悟,從而以演促讀,發(fā)展朗讀能力。
如《公儀休拒收禮物》中,公儀休與管家兩人的一段對話不僅生動形象,而且貼合人物的形象特點,值得學生在表演中進行體悟與感知。教學中,教師首先引領學生分別對人物的對話以及圓括號中的提示性語言進行品味,感知人物形象,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相機組織學生通過角色表演的方式,將自己從劇本語言中所形成的體悟展示出來。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就是先從品悟核心詞語入手,形成鮮明的認知感受,強化對文本語言的內在感知,并在表演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劇本創(chuàng)作的核心要素就是要制造沖突,沒有了沖突,劇本也就沒有了其生命價值。教師就是要抓住故事中的沖突元素,引領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將思維意識置放于文字的背后,感受劇本的內在意蘊。
如《公儀休拒收禮物》中先描寫公儀休愛好吃魚,但當管家送來鮮活的大鯉魚時,他卻又智慧地婉言拒絕,教師可以抓住課文中“只要天天有魚吃,我就心滿意足了”與后來的“現(xiàn)在我一聞到魚的腥味就要嘔吐”這兩句話,在對比中激發(fā)學生的矛盾認知,并相機追問:公儀休究竟愛不愛吃魚呢?那他為什么要對管家說這些話呢?真正感受公儀休清正廉明、一塵不染的高貴品質。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正是緊扣劇本人物言行的前后矛盾,引領學生經(jīng)歷了探尋矛盾、揭示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從而更加深入地感知劇本,體悟人物形象。
作為語文教材中的獨特文體,劇本理應承載著引領學生進行扎實的語言實踐訓練的職責。因此,教師可以嘗試從不同的視角組織學生圍繞著劇本搭建扎實的語用實踐平臺,從而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
如教學完《公儀休拒收禮物》之后,教師引領學生復習劇本表現(xiàn)形式上的特點,結合本冊教材前面學習過的《三顧茅廬》這篇課文,組織學生嘗試將這篇敘事性小說改編成為一篇劇本,在尊重課文原本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的基礎上,通過改變言語表現(xiàn)形式,讓學生在實踐練筆中再次鞏固、重溫劇本的表現(xiàn)形式,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劇本作為四大文學體裁之一,對于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理應遵循劇本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合理地設計學習活動,充分發(fā)揮劇本的價值資源,為學生核心能力的發(fā)展奠基。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