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芳俠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下,“擁有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初中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也是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通過“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運用“三七動態(tài)法則”積極構建高效初中英語課堂,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學生綜合素質水平。
關鍵詞: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課堂教學;三七動態(tài)法則
英語教學中,如何根據(jù)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具體要求方法和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綜合素養(yǎng),是我們真正需要探討的問題。經過教學實踐證明,“三七動態(tài)法則”是一種架構科學、體系完備、內涵豐富、易于操作且效果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構建初中英語教學高效課堂的強有力的助推器。
一、“三七動態(tài)法則”的界定及闡釋
“三·七動態(tài)法則”初中英語教學,是指在初中英語課堂嘗試三分教,七分學的教學思想。尊重學生,面向全體,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主導作用的一種教學方式。
“三·七動態(tài)法則”初中英語教學,包括以下七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學案導學,自主探究。改革備課形式,發(fā)揮導學案在課堂教學中的引導作用。
(二)情境導入,明確目標。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備課時注意一定要在教案設計時盡可能創(chuàng)設新舊知識聯(lián)系的情景或視頻;在上課時通過情景導入,使學生對本堂課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組內交流,達成共識。在上課時教師注意學生學習小組的巡查,讓每個小組充分進行組內交流合作,達成初步共識,為小組展示做準備。
(四)小組展示,教師點撥。在教師的調控下,各學習小組派出數(shù)名代表進行成果展示,通過合作交流將解決不了的問題反饋給教師,教師給予精準點撥,或引導學生突破難點。
(五)感知句型,角色表演。學生對所學詞匯及句型基本掌握,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語言的交際功能。充分利用歌曲、對話、課本劇、故事以及英語圖片等進行角色表演,感知句型。
(六)拓展提高,達標測試。課堂檢測時,即有基礎知識的訓練,又有適度提升的習題,教師要提醒學生回憶、總結課內的學習重點和知識的掌握情況,查漏補缺,鞏固積累。
(七)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課堂小結時語言要簡練、到位,布置作業(yè)時圍繞教學目標,扎實有效,緊扣教學重難點,即有基礎知識的訓練。
二、“三·七動態(tài)法則”的理論架構
(一)小組教學
一個班級分為幾個由若干個學生組成的小組,學生通過個體努力以及小組成員間的合作、互助,完成指派的學習任務,最后將小組的活動成績與其他的小組進行對比。
(二)目標教學
目標教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它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機制,是在現(xiàn)代教育理論和現(xiàn)代信息科學指導下的教學準備、教學指向、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整體改革,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一環(huán)。
(三)自主探究
改變教師“一言堂”和“一灌到底”的教學方式,使教師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管理者與合作者,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的主人。
(四)合作學習。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系統(tǒng)利用教學因素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
(五)質疑學習
加強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yǎng),即培養(yǎng)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有極重要的意義。
三、“三·七動態(tài)法則”的實際應用
在初中英語課堂上實施“三·七動態(tài)法則”的方式很多,根據(jù)不同的課型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三·七動態(tài)法則”在英語聽寫教學中的應用
詞匯學習時可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自學單詞,由發(fā)音好的學生進行示范,不會讀的通過向其他小組或者是教師請教來解決,自學后可以讓小組集體朗讀單詞,同時糾正個別錯誤的發(fā)音。會讀之后進入拼寫記憶階段,拼讀記憶之后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聽寫,聽寫之后組員之間交換批閱。
(二)“三·七動態(tài)法則”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在處理閱讀材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獨立預習課文,找出課文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然后在小組之內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合作交流,一起解決預習出現(xiàn)的問題,取長補短,彌補自己的知識缺陷。最后讓同學們在全班范圍內進行講述,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收獲并共同解決存在的問題,教師適時進行點撥,讓學生在動態(tài)的合作交流中獲得知識。
(三)“三·七動態(tài)法則”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口語在英語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谡Z學習不同與書面學習,它更依賴集體行為,要求人與人之間用語言直接進行交流。僅僅靠課堂45分鐘,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談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的對話能力無法實現(xiàn)質的提高。而“三·七動態(tài)法則”教學中,可以不斷變換練習方式。如朗讀對話,課文問答,討論問題,句型操練或交際性練習等。學生用書和練習冊中很多話題或題型為活動的變化提供了便利。以朗讀對話和討論問題為例,具體實施方法如下:(1)朗讀對話。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提倡“小組合作編對話”,在學生學完一段對話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訓練,開展競賽。可以讓學生根據(jù)對話內容在組內進行自由組合,就現(xiàn)成的對話進行操練。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自編、自演、拓展對話。(2)討論問題。合作小組同學圍繞某一話題或為找到一個問題的解決辦法進行討論。如“Mary的母親病了,但Mary工作很忙不能回家鄉(xiāng)看望并照顧母親”,請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為她出主意,要求盡可能使用情態(tài)動詞。
(四)“三·七動態(tài)法則”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寫作是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一種體現(xiàn),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學生英語水平的高低。在寫作教學中引入合作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寫作能力。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激發(fā)其內在的寫作動力。因此,英語課堂寫作教學可以遵循“熟悉要求——小組討論——獨立寫作——伙伴編輯——教師點評”的程序進行。
總之,“三·七動態(tài)法則”是遵循課堂教學規(guī)律、彰顯學生學習特點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對于構建高效課堂、提升英語課堂教學質量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孫繼明. 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互動有效性策略研究 [J].英語廣場,2018.11
[2]田琳. 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有效性研究[J].學周刊,2018.9
[3]王維.初中英語閱讀拓展教學策略探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8.8
[4]張永法.互動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J].課程教育研究,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