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偉
摘 要:作文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之中占重要的地位,對于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小學寫作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語感、表達能力等,促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不斷地提高。作文對于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文字寫作技巧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順利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完成一篇條理清晰、語言優(yōu)美的文章。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措施;策略
一、拓寬學生作文思路
作文教學中有這樣的現(xiàn)象,為拓展選材思路,教者煞費苦心,可打開學生習作,又大失所望。原來,老師選材的“高度引領(lǐng)”,使學生感到原本的生活失卻了光澤,不得已只好胡編亂造;老師選材的“深度掘進”,使學生感到固有的材料失去了意義,無奈何只好移花接木??梢?,拓展選材思路,教者的“越俎代庖”,只能拔苗助長,使學生思路變得呆板起來;教者的“耐心細致”,只能是適得其反,使學生思路變得狹窄起來。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真實的生活和真切的感受。開啟選材思路,讓學生互相啟迪,則更切實有效;互相引領(lǐng),則更真實可靠。如《難忘的雙休日》,教者未作選材指導,而學生選材很是豐富:有的寫短途旅游,親近自然,其樂融融;有的寫來往奔波,忙于補課,疲憊不堪;有的寫操持家務,做這忙那,快樂無比;有的寫扮演角色,走進市場,認真服務;有的寫學著當家,忙忙碌碌,收獲多多;有的寫無所事事,無聊之極,盼望回校……看學生選材很有個性,教者便以“選料之路好寬廣”為專題,讓學生互相介紹所選材料。從自己的選材,學生看出了生活的真實,悟出了真實是選材的根本;從他人的選材,學生看出了視角的獨特,悟出了新穎是選材的追求。
二、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
情感和興趣是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作文最重要的內(nèi)驅(qū)力。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首先要激發(fā)小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興趣,一旦學生有了強烈的興趣,就能始終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完成寫作任務,愿意表達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進而從寫作中感受快樂,優(yōu)秀的作文便應運而生了。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首先,要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及認知能力,在命題和選材上盡量貼近他們熟悉的、易于理解的、感興趣的人和事。作文命題范圍應比較寬泛,要留給學生最大限度的自由發(fā)揮空間,開發(fā)學生的寫作潛能,選擇合適的題目。如《我的媽媽》《一件小事》等此類題目,讓學生一看就覺得有話想寫,有話可寫,有更多的素材可選,使他們覺得寫作文并不太難,進而樹立起寫作信心。其次,要從學生感興趣的事入手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發(fā)揮想象,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寫作興趣,使他們在選材、構(gòu)思、謀篇、布局等一系列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我手抒我情”,進而形成寫作的主動性品質(zhì)。教師上作文課之前,要注意作文教學中趣味因素的滲透,減緩坡度,調(diào)動學生作文的學習積極性。導入方式要多樣,如故事導入、活動導入、情景導入等。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讓小學生的求知欲以及內(nèi)在興趣都能得到極大的激發(fā)。平時留神學生習作中的“亮點”,并適時、適當?shù)丶右怨膭?。實踐證明多次的刺激可產(chǎn)生興趣,并逐漸濃厚。
三、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好習慣,收集寫作素材
觀察是人們發(fā)現(xiàn)、認識和理解外界事物的基礎(chǔ),只有“籠天地于形內(nèi)”,方能“挫萬物于筆端”。觀察在寫作活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有計劃、有目的地帶領(lǐng)學生走進大自然,貼近生活,關(guān)注社會,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了解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抓住寫作時機,創(chuàng)設(shè)寫作情境,指導學生對身邊的真人真事做及時的、客觀的描述。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觀察習慣,教師應要求學生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身邊的人、事、物,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提出明確的觀察要求,使他們逐步養(yǎng)成留心觀察、細致觀察的好習慣,做觀察生活的有心人。教師可布置學生在課外觀察螞蟻怎么生活,蝴蝶是怎樣化蛹成蝶的,花草的生長過程,貓狗的外形及生活習性等,抓住這些有利時機,及時啟發(fā)、引導學生觀察,從而增強學生發(fā)現(xiàn)、捕捉生活的能力,并及時記錄下來,寫作的素材就會源源不斷。此外,教師還可以帶學生去大自然中收集作文的素材:春日去郊外踏春尋芳;夏天觀“白雨跳珠”的景致;清秋賞金菊銀桂,落葉紅楓;寒冬組織學生在雪中嬉戲玩耍。
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
要提高學生寫的能力,必須先提高學生讀的能力。每一個人尤其是小學生憑直接經(jīng)驗,對社會的了解很有限,要積累素材,也不可能樣樣親歷,這就必須學會多積累間接經(jīng)驗。而獲取間接經(jīng)驗的最有效途徑便是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chǔ),“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前人在讀寫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讀書是吸收、積累的過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語言的表達方式都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起來。到了寫作時就會很自然地加以運用,不假思索而順理成章,甚至推陳出新,會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得更生動、更完美。雖然當今社會處在信息時代,每時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過各種方式在傳遞,但學生閱歷較淺,因而就須堅持閱讀,獲取信息,把閱讀獲得的信息轉(zhuǎn)化為自己的寫作欲望。語文教材、報刊等其中有許多優(yōu)美的文章和片段,這是寫作教學的好材料。課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語言生動形象,易感易學,很適合學生閱讀。對于這些材料,我們應該讓學生多讀多記甚至背下來,積累的東西多了,到寫作文時語言就會像涓涓細流,自然而然地從筆下“流淌”出來。
參考文獻:
[1] 殷淑平.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J].成功(教育),2008年12期.
[2] 許立新.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幾點體會[J].學周刊B版,2013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