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欣
摘要:茨威格借著一封不長的信把一位女性一生的思想與情感經歷完整地呈現出來,毫無保留地袒露了一個女人最隱秘的心理活動。正是這獨具匠心的敘事角度與手法,細膩的細節(jié)描寫和帶有暗示的背景、人物設定使得作品飽含激情,亦引發(fā)讀者對現實生活的深思。
關鍵詞:激情;心理刻畫;情感起伏;社會現實
劉熙載說:“文,心學也。”托爾斯泰也說過,藝術的主要目的是說出人的靈魂的秘密。茨威格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以細膩的心理描寫、動人的細節(jié)描寫,獨特的敘事手法讓讀者們窺見了陌生女人這一生的跌宕起伏……,通過對一個癡情女人在回憶陳情舊愛時的甜蜜與痛楚相糾纏的復雜心態(tài)的精細鏤刻,揭示出人性中最圣潔的部分和永不褪去的激情。
一、激情的鋪墊
維也納這片藝術沃土積淀了茨威格的文學素養(yǎng)和藝術審美,亦成就了這篇充滿激情的佳作。
這篇小說并未以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為首,而是以書信的格式與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重在傾瀉人物內心隱秘的情感。信的開頭以“你,和我素昧平生的你!”作為稱呼,男主人公小說家R的目光十分驚訝地停住了:這指的是他,還是指的是一位臆想的主人公呢?突然,他的好奇心大發(fā),開始念道:……”不要說小說家R,就是任何人看到這兒也不會善罷甘休,一定會一氣呵成,迅速讀完,弄個水落石出的。
隨后,茨威格剝絲抽繭,環(huán)環(huán)相扣,將陌生女人從13歲到近30歲的心理歷程,情感發(fā)展,感情糾葛細致入微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謎底則在陌生女人那封長信的字里行間充滿激情又略帶幽怨的傾訴中。這種貫穿始終的心理懸念如梵高的《星空》般能把觀者的靈魂深深吸了進去。
二、激情背后的理性與高尚
在文學界的偉大跨越界限者當中,茨威格是一位有高度的跨越者。他借弗洛伊德之舵,在人的心靈之洋中徜徉。
以人類情欲為突破口,他用敏銳細膩的筆觸深入地觸摸和探究復雜的內心世界,剖析千變萬化、紛繁復雜的心理活動,寫出深受當時社會道德、文明習俗壓抑的人們積郁在心靈深處的本能欲望和沖動以及因此而生出的非理性的激情和瘋狂。
陌生女人的性格魅力在于她身上蘊含的非理性的無意識的激情。她在青春萌動的少女時期迷戀上了小說家R,懷著狂熱的好奇心窺探他的生活。盲目地,忘我地愛著他,以至她知道他的一切,了解他的每一個習慣,認得他的每一條領帶,親吻他進門前扔掉的雪茄煙頭。在想遇見和逃避中搖擺不定,嫉妒他與別的女人的肉體親昵,渴望自己能毫無保留的獻身于他。
正如黑格爾所說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贝耐裨谛≌f中所描寫的情欲,不僅僅把它看作是一種動物的本能沖動,同時看成是富有高級情感活動的人的行為,強調主人公由最初的“欲”上升到最終的“情”的轉變,肯定人類高于生物本能的純潔的情感和忘我的奉獻精神,從而展現出主人公性格的尊嚴和高尚。
想必每位讀者合上書的那一刻都會不禁感嘆惋惜:為什么在幾次邂逅中她不告訴他她一直那么愛他?為什么她不和他共同撫養(yǎng)孩子而寧愿選擇賣身?但細細品讀,似乎又能找到答案?!拔沂嵌嗝吹貝勰?,而這愛情不會讓你受到任何牽累。”這正是陌生女人深埋在瘋狂愛戀下的理性和無私的真情。
三、跨越時代的激情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它經得起時間浪潮的沖擊,立足于現在的時間點,它依舊有值得深思的空間。
有人曾如此評價“小說通過心理描寫,以陌生女人的愛情悲劇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文明人”精神空虛、道德淪喪的社會現實?!边@未免有些太過囿于時代背景。
陌生女人的仿佛是獨角戲的單戀行為似乎在現代生活中依舊隨處可見,少女時因為暗戀一個人而無節(jié)制的想念,因為他一個不經意的眼神而多情的臉紅心跳,偷偷地了解他的喜好并虔誠地當成一種信仰,偏執(zhí)的相信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只有和他連在一起才有意義。想必能讓不同的年齡層引起共鳴。只是這樣狂熱,專一,真摯又不求回報的情感正是現代速食文化和網絡社交的背景下所稀缺的。人們行色匆匆,或貪婪地享受物質帶來的充盈感,或面無表情地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央日復一日,而已然忘卻不帶目的付出的滋味。
反觀那些個看似貶義的“偏執(zhí)狂”,即囿于某種單一的思想不能自拔的人,其實是最令人羨慕的。因為一個人用來局限自己的范圍愈狹小,他在一定意義上就愈接近于無限。在自我創(chuàng)造的精神世界中體味激情在血液中的奔騰。
就像梵高畫一棵蘋果樹一樣,他能讓人們感覺到蘋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蘋果皮撐開,果核中的種子正在為結出果實奮進的執(zhí)念。當他畫一個男人,他就要畫出他滔滔的一生。
因為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種無限的、深刻的、真實的東西,人間便沒有什么東西是值得眷戀的。
生而為人,總得體驗幾次深刻的狂熱才好。
參考文獻:
[1]斯·茨威格.茨威格.張玉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2]斯臺芬·茨威格.茨威格讀本.張玉書,張意,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11.
[3]楊榮.茨威格小說研究.巴蜀書社出版,2003.
[4]斯·茨威格.茨威格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
[5]斯·茨威格.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張玉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6]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7]文森特·梵高.親愛的提奧.平野,譯.南海出版社,2010.
[8]安東尼·斯托爾.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尹莉,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9]樸玉,張而立 被擠壓的人性— 淺析《推銷員之死》中的存在主義色彩{J}.戲劇文學,2006(8)037-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