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改香
摘要:小學語文是學生的基本課程之一,也是今后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然而,許多語文教師反應,在傳統(tǒng)教學中,難以調動學生參與語文課堂的積極性,大班教學模式無法兼顧學生感受。本文提出,應當通過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修訂教學目標并制定分層學習效果評定方案等方式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分層教學;小學語文;效率
一、引言
隨著我國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生的語文教育水平以及學生語文素養(yǎng)能力取得了重大的進步與發(fā)展,尤其是低齡兒童的語文教學與素質拓展問題受到了各大地區(qū)學校與家庭的高度關注。小學階段是學生的語文教育啟蒙階段,在低年級時期段養(yǎng)成的良好語文思維方式以及學習習慣對未來的深入學習有重要影響。小學時代也是學生接受新文化知識,培養(yǎng)語文思考方式,鍛煉語文思維能力的主要階段。做好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學生教學工作,對于學生今后開展其他課程的學習有重要影響。然而,許多老師反應,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因為年齡差異,理解力差異等因素表現(xiàn)出不同的學習效果,傳統(tǒng)的大班統(tǒng)一教學活動已經(jīng)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二、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分析
(一)難以調動學生參與語文課堂積極性
小學生,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年齡較小,專注能力較弱,許多低年級小學生在課堂上容易開小差,不配合教師展開課程教學活動,也容易打擾到身邊其他的同學,造成不良循環(huán)。例如,在學習取法故事情節(jié)的語文課文時,枯燥的文字以及語文老師照本宣科的講課方式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不愿意參與到文章的分析與討論中來。尤其是寫作課上,由于小學生剛開始接觸日記以及寫作訓練,在初期階段,許多學生認為寫作難度較大,不知從何下筆,從而抑制了寫作積極性。然而,在某些互動性較強的課堂中,如話劇形式課堂,辯論式課堂,學生的參與度較高,課堂氛圍也較為活躍。導致以上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的授課模式?jīng)]有很好的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特點,從而不利于學生參與課堂。
(二)大班教學活動無法兼顧所有學生
許多學校由于教師資源、教室面積等因素的限制,每個班級都會有50-60名學生,更多的時候甚至會超過70人,這是典型的大班教學方式。一個老師往往需要同時面臨幾十個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語文文章的閱讀以及思想情感分析,由于每堂課的時間限制在40分鐘,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老師不得不加快教學的速度。此外,在作文訓練課堂上,教師不可能兼顧所有學生的表現(xiàn),往往只會重點抽取個別學生的作文進行重點講解與分析評價,許多學生在課堂上感受不到老師的關注,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
(三)學生學習情況不一致
在實際教學中,一個班級中的學生語文成績往往擁有較大的差別。對于成績優(yōu)秀,理解能力強的學生來說,時常認為課堂教學內容過于簡單,日常測試以及課后作業(yè)過于簡單。而對于成績不夠好,理解能力稍弱,許多字詞的掌握也不到位的學生來說,則會認為課堂內容過難,大量的生詞限制了學習進度,課后習題也無法解答。因此,面對不同語文學習層次的學生,如果老師仍然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展開同質化的教學,勢必難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不利于提升整體學生的語文素質能力。
三、小學語文課堂層次教學法應用分析
(一)充分把握不同學生語文學習情況
對于小學語文老師來說,進行課堂教學之前,需要對班級的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成績水平都有一定的了解。一方面,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字詞拼音等基礎能力進行考察,也要設置不同難度的閱讀理解與作文話題進行測試,綜合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另一方面,老師可以通過與其他任課老師進行溝通,全面收集學生的各門課程表現(xiàn),并結合以往課堂上對學生的印象進行判斷。對于成績突出以及成績落后的學生,可以有選擇性的嘗試與之進行交流,詢問學習進展,是否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點,并了解學生對于日常語文教學的看法以及建議。通過以上的步驟,教師能夠大致了解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并能夠大致將學生區(qū)分為不同層次,方便分層教學[1]。
(二)調整教學目標
在充分掌握不同學生學習效果的基礎上,教師應該及時調整原有的教學目標。例如,在作文寫作環(huán)節(jié)中。對于成績落后,字詞掌握較少的學生而言,寫作的第一階段目標應該是如何利用已經(jīng)掌握的詞語流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對于成績優(yōu)異,掌握了大量詞匯的學生而言,教學目標應當是如何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豐富表達方式。只有對不同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目標,才能更好的激勵學生完成學習任務[2]。
(三)分層評價學生學習成果
教學效果是老師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在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分層教學后,老師同樣需要按照分層檢測的原則來評價每個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在設置檢測試卷的時候,應當保證習題的難度逐步上升,其中,基本的字詞學習記憶題目占據(jù)40%的篇幅,閱讀理解題目占據(jù)30%的分數(shù),而寫作以及課外延伸題目也占據(jù)30%的分數(shù)。對于成績落后的學生來說,教師的評價標準應當是學生對于基礎字詞的記憶理解是否達到預定的分數(shù),閱讀與寫作能否運用簡單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對于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來說,則需要考慮學生整張試卷的完成情況是否達標,例如高級詞匯的使用頻率是否合格[3]。
四、結論
小學語文課堂是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提高語言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場所。傳統(tǒng)的大班教學中,教師難以對學生提供個性化、高效率的指導。此時,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開展分層教學十分有必要,教師需要從學生層次的劃分,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效果的檢測等方面來開展層次教學活動,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姜衛(wèi)平.小學語文教學中分層教學模式的運用[J].新課程:小學,2014(10):32-33.
[2]石字芬.小學語文分層教學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2(3):115-115.
[3]趙秀敏.淺析小學語文分層教學[J].新課程:小學版,2009(8):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