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燕
〔關鍵詞〕家庭教育;感受;覺察;成長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36-0074-02
“修己以安人”是論語中孔子和子路的對話,孔子告訴我們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而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對家國、對社會、對家庭負責任的第一前提??鬃雍退牡茏恿幾鲎詈玫淖约?,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履行對家國、對社會的責任。作為父母,修己以安子女,便是最成功的父母。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進化出兩種感受,一種稱為“生理感受”,如疼痛感;而另一種稱為“心理感受”,如內心的恐懼感。它是一種產生于遠古時期就有的一種感受,它能量之大,超乎人們想象,它深埋于每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深處,并在那里靜靜地待著,伺機跳出來產生各種情緒和言行舉動。所以,只要人類的某種外在感受牽動到深層的“恐懼感”,那么理智將不堪一擊地敗給情緒。
人類的“自尊”“自信心”“心理素質”等其實都是在為了抗衡內心深處無所不在的恐懼感。甚至毫不夸張地說,人類社會為什么不斷地去發(fā)展科學技術,背后的動力又是什么呢?當然是“恐懼感”。
在實踐當中,我們發(fā)現父母一般有三種感受,第一種就是恐懼感。
(1)父母的恐懼感
父母的恐懼感是多方面的,有些父母是出于對事件本身的恐懼。例如,孩子已經臨近小升初考試,而此時孩子表示不想再讀書了,覺得讀書沒什么希望。此時父母內心立刻就會產生巨大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來源這個事件本身,也就是孩子表示不想讀書這件事情造成的恐懼感。
有些父母的恐懼感來自自身。例如,一位母親說,由于自己小時候被人收養(yǎng),缺少親生父母的關愛,于是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缺少關愛,結果溺愛孩子,而自己還沒有發(fā)現溺愛的原因是自己內心深處恐懼“變成一個壞媽媽”,她害怕變成壞媽媽,結果變成了一個“扭曲的慈母”。
父母的恐懼還包括“對長輩的恐懼”,不敢得罪父輩,于是某種程度上造成爺爺奶奶縱容小孫子。有的父母甚至恐懼自己在外人心目中的“形象”。例如,教師在面對自己的家庭教育時就有這種反應。想象一下,一位數學科組長的兒子數學成績很差時,為何發(fā)那么大的脾氣?恐懼感很容易引發(fā)人類的情緒,最容易引發(fā)緊張、生氣、焦慮的情緒反應。關鍵是當事人能否分清楚這是我自己的“情緒反應”,還是“客觀事實”。
人經常把自己的情緒體驗和外界事實掛鉤,甚至等同于事情本身。情緒跟外界事實有關,但是情緒是情緒,事實是事實,這是兩回事,不能等同。人應該為自己的情緒反應負責,這樣才會走向成熟冷靜。
一位五年級學生的媽媽問我:“老師,我女兒現在迷上了奇幻小說,成天抱著小說看,也不見她對學習這么用心,您說怎么辦啊?我該怎么教育她呢?”
這個例子里,媽媽能分清楚她的煩惱來源于自己的情緒還是客觀事實嗎?所以,我問她的第一個問題是:“您女兒到底出了什么問題?比如成績下降了多少?睡眠因此減少了多少?是否不再與人接觸?您能具體告訴我一些關于您女兒真實問題的事實嗎?”結果媽媽居然回答:“那倒還沒有這么嚴重,只是我擔心不管它會越來越嚴重?!边@里我們就明顯發(fā)現,其實所謂的問題僅僅是這個媽媽自己的恐懼感而已。
當然,我們發(fā)現媽媽的恐懼感在作怪,不等于我們責備媽媽的恐懼,這位媽媽的反應很正常、很常見,只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知道——自己首要做的是,幫助家長看清楚問題的本質。
(2)父母的挫敗感
除了恐懼感,父母內心最容易產生的就是“挫敗感”。因為父母內心深處都在追求教育的成功,如同他們生活中其他領域的事情一樣,都在追求著成就與成功。這是人類的本性,所以當在教育中遇到問題、遇到麻煩時,父母的內心肯定體驗到了“挫敗感”。挫敗感往往使人產生焦慮、煩躁、憤怒、自責的情緒,這些情緒很容易把父母的理智擊潰,從而占領父母的大腦,使他們說話傷人,情緒波動,發(fā)脾氣,抱怨不斷,攻擊不停。
例如,很多父母開完家長會回家后,情緒往往都很激動,照理說他們應該知道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們做事總是不夠成熟、穩(wěn)重、持久,總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那么父母遇到問題時,不是應該最先思考“我該做些什么”嗎?可是很多父母腦子里并沒有在想這個,而是不斷地在質問孩子,抱怨孩子,攻擊孩子……
父母的情緒、行為背后的兇手就是“挫敗感”。這就解釋了,為何高級知識分子、自認為懂一些教育的人士,有時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更加生氣和暴躁。
挫敗感最容易導致父母“抱怨”,很多父母的所謂“求助”其實僅僅是在抱怨。我們對比下面兩句話,就不難發(fā)現“真正的求助”和“假求助真抱怨”有什么不同。
A媽媽說:“老師啊,我兒子寫作業(yè)總是拖拖拉拉,您說我該怎么辦?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道理也講了無數次,他還是那樣,寫作業(yè)的時候磨磨蹭蹭,東搞搞、西摸摸,每天都要寫到11點左右,第二天還要上學,睡眠不能保證,您說怎么辦?”
B媽媽:“老師,我不知道如何管理孩子寫作業(yè),不知道怎樣提高他寫作業(yè)的速度。我總是為此而著急、發(fā)脾氣,甚至為此打了他,但是好像效果很差,是不是我的方法錯了?我需要您幫幫我?!?/p>
真正求助的父母應該圍繞著自己來描述,用“我如何做……”的格式來表達(采用這種模式的家長在進行反思,接著尋找提升自我的方法)。抱怨的父母語言格式缺失,以“他怎樣……”的格式在表達(這種模式是在不斷指責孩子,認為問題在孩子身上,認為自己沒問題)。
(3)父母的無助感
父母內心常有的第三種感受就是“無助感”,這是導致他們情緒變化的重要兇手之一。
畢竟大多數父母之所以成為父母,完全是因為生育和婚姻帶來的結果,并非因為自己接受了多少專業(yè)的培訓。另外,大多數父母在自己的成長之路上也沒有多少機會接觸、系統地學習那些“關于人的知識”,更別說專業(yè)的教育培訓了。而對應的是——家庭教育是世界上所有職業(yè)里相當復雜的一項,因為它的對象是世上最復雜的人類,而且還是未成年人。
那么這樣一群“不專業(yè)的父母”遇到問題時,內心深處是很著急、很無助的。
這種無助感最容易滋生父母的焦慮、緊張和害怕的情緒,進而毀掉父母的理智,最終以嘮叨、說教、抱怨、指責、攻擊等形式表達出來。
人最難面對的是“發(fā)現自己的無知”,這是人類的本性。發(fā)現自己無知會引發(fā)大腦的緊張狀態(tài),大腦進化出來的模式就是竭力避免讓大腦陷入焦慮、緊張,于是最佳的方案就是拒絕面對自己的無知,把矛頭一直對準外界。所以,人類才會出現“無助感——指責”這種行為模式。
例如,您在聽一場學術講座時,當發(fā)現自己聽不懂時,您最容易說出的話是什么呢?是不是“搞什么嘛,講的東西聽都聽不懂?都不會講的?!蹦惶赡苷f:“天啊,我怎么一句都聽不懂啊,我這是怎么了?我是不是相關知識不夠???”
父母的無助感也會引發(fā)同樣的反應模式,這是人類進化了幾百萬年所決定的模式。不是說改就改變的事情,一般情況下,只有在專業(yè)人士的幫助下,父母才漸漸面對事實——自己需要充電。
父母發(fā)現、承認自己的無助感在作怪后,有什么積極意義嗎?
其實,父母只有意識到這點之后,才有可能理智地看待孩子的問題,才可能成為“真正的求助者”,否則父母的大腦表面在探尋怎么解決問題,實際上是離解決問題越來越遠。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橫瀝鎮(zhèn)第二小學,東莞,523476)
編輯/于 洪 終校/肖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