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燕
【摘要】由于多種因素,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個性和社會性發(fā)展異常,這對于他們以后健康人格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忑g教育作為同齡教育的一種有益補充,有效地填補了這一空白,它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一個類似于兄弟姊妹的環(huán)境,對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有著獨特的作用。
【關鍵詞】混齡 心理健康 交往 自信心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005-01
在我國,雖說已經開始實行二胎政策,但因多種因素現代家庭還是以獨生子女居多。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個性和社會性發(fā)展異常,他們越來越自私、任性、膽小,不懂得謙讓,不知道關心愛護他人,缺乏自信心。這對于他們以后健康人格的形成極為不利?;忑g教育有效地填補了這一空白。
一、混齡教育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fā)展
兒童的交往需要是與生俱來的,人也正是在社會交往中從自然人成為社會人。兒童也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才能真正得到孩子式的愛好和歡樂,并逐步發(fā)展社會性?;忑g活動不僅為幼兒提供不同年齡層次間的交往機會滿足異年齡間的交往需要,而且還能解決他們之間的沖突,培養(yǎng)相互尊重、相互謙讓的品質,提高語言表達和社會交往能力。
案例:在混齡活動——“一起制作小汽車”中,孩子們圍繞“為小汽車上什么顏色漆”的目標進行商量。其中一組人兩名大孩子(源源、喜喜)和兩名小孩子(樂樂、天天)產生了分歧。源源、喜喜都想涂上紅色,就問樂樂和天天,樂樂點點頭說道:“聽哥哥的,就涂紅色”,天天不樂意,說:“我喜歡綠色,涂綠色嘛”。紅色、綠色的聲音交替出現,我問道:“其他組都開始涂色啰,意見不統一怎么辦”?喜喜說:“不然四個面,兩個涂紅色,兩個涂綠色”?這一想法得到了這組孩子的一致贊成,四個孩子都高興地涂上了自己喜歡的顏色。這樣通過一系列商量的過程,混齡同伴間通過表達自己的想法、相互妥協、想辦法解決矛盾,從而形成統一。
二、混齡教育促進幼兒自信心的建立
自信心,是人對自身價值和能力的充分認識和評價。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賞識”。賞識可以激發(fā)孩子的內在動力,幫助孩子揚長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在同齡班中,孩子間的能力和知識都差不多,特別是在統一的教學模式下,發(fā)展慢一些或是性格內向的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總是處于落后的位置,從而產生自卑感;一些優(yōu)秀的孩子會比較容易產生驕傲自大的情緒。而在混齡活動中,這兩類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需求。小孩子的仰慕激發(fā)著大孩子的自豪感(特別是在班中處于弱勢的幼兒)。這種大幫小、小促大,大小幼兒更能積極地相互作用,這也是孩子自信心形成的有力條件。
案例:小魚兒是一個乖巧、靦腆的大班女孩子。一天,在“逗笑”混齡活動中要求大班孩子用語言或肢體動作把中班孩子逗笑。一時之間,熱鬧非凡。小魚兒站在角落里,看著其他孩子的怪臉也很開心,臉上露出想去又怕去的表情。于是我牽著一個中班的孩子走到她的面前,“你想看看小魚兒姐姐的怪臉嗎”?妹妹的眼神對小魚兒來說無疑是一種鼓勵。她將手指放在嘴里,把嘴往兩邊使勁拉?!皳溥辍保邪嗪⒆右幌滦α?,我鼓勵道:“多能干的小魚兒,一下就把妹妹逗笑了”。我急忙帶頭拍起手,她的膽子也越來越大,做出各種怪臉,臉上始終洋溢著自信的光彩。
三、混齡教育促進幼兒自控能力的形成
在混齡活動中,由于孩子的年齡差異較大,大孩子們總是樂意關心照顧年齡較小的孩子,時時處處為他們做榜樣,教他們學本領等等。在照顧小孩子的過程中,逐步克服以自我中心,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并逐漸將獲得的行為規(guī)則轉化為主體意識,并在高一層水平上進一步內化,實現主體意識對自我的控制和調節(jié),逐漸養(yǎng)成遵守一定規(guī)則的行為習慣,由他控到自控,逐漸形成自控能力。
案例:文文是一個大班男孩子,很少主動關心同伴,對于自己帶來的玩具更是寶貝,其他孩子碰都不能碰一下。而在混齡活動中,他與小班孩子結對,卻始終小心牽著妹妹的手,妹妹想玩他的玩具,二話不說,遞給了妹妹,還輕聲說道:“這是汽車人的手,可以變成車門……”,沒有任何不愿意。
每次混齡活動都是孩子身心享受的過程,它就像一個小小的社會縮影,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彼此熟識、懂得尊重、遵守約定、樂于互助。兒童在混齡活動的角色也是動態(tài)的,是會不斷變化發(fā)展的,隨著身體、年齡的增長,從最初的被照顧,發(fā)展到照顧別人,從一個“弱者”,努力地學做“強者”,并最終發(fā)展成“強者”,他們的心理也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并逐漸積累早期社交經驗,增強自控能力和自信心。
參考文獻:
[1]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fā)展》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年
[2]霍力巖.《幼兒的交往》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