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辰
摘要:隨著創(chuàng)新教育、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各學校對人文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各種形式層次不窮,但在山區(qū)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我們的人文教育因為教育思想、客觀條件的影響,還發(fā)展得不夠。本文就如何在山區(qū)小學語文教學中,因地制宜,搞好人文教育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山區(qū)小學;語文;人文教育;心靈
語文學科是一門內容豐富的基礎學科,它包含了天文、地理、歷史、物理、繪畫、音樂等方面的知識。學習語文不僅可以學到豐富的知識,增強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還能受到心靈的凈化,情感的陶冶。正因為如此,隨著創(chuàng)新教育、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人們對語文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其中的人文教育。那在我們山區(qū)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開展人文教育,以增強山區(qū)學生的人文素質,使他們以后能更好地與城里的學生競爭呢?
一、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人文教育
弄清楚了什么是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我們還要重視它。我們不能為了讓學生提高語文成績,就只注重它的工具性,而忽略對學生的人文教育。過去為什么我們山區(qū)小學的人文教育較為缺乏,一方面是教師的教育理念不及城里老師更新及時,另一方面恐怕就是我們的老師認為成績比學生的視野更重要。其實,我恰恰認為山區(qū)的孩子開闊的視野比成績更重要。如果孩子們就只是成績好,而不敢想象遠方,自然也就不敢去追求,那一輩子可能就只能像父母一樣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了。如果他們能因為我們對他們的人文教育,了解更多的知識,見識更多的不同,那他們也會更有動力去追求詩意的遠方。我們千萬不可忽視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因為我們也不知道自己在學生心中播下的哪一粒種子會發(fā)芽。
二、教師要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
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內容豐富,包括各個學科,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廣博的知識,那我們就沒有辦法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引導。比如,我們在教學《兩小兒辯日》時,我們不能簡單地只是為學生講解語文知識,許多學生都會有這樣的疑問:“老師,孔子都不能決,那這個問題到底是為什么呢?哪個孩子說得對?”如果我們缺乏這些地理知識,那就只有抱歉地對學生說自己也搞不清。當然,也不乏有老師用自己牽強的理由去解釋它。這只會誤人子弟或者讓自己的學生某一日想起來,覺得原來老師也是無知的。
如果我們平時不加強學習與鉆研,那我們也不會了解現(xiàn)在各位名師對課文的不同解讀,哪些是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哪些是有失偏頗的個人之見。因此,要搞好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我們一定要利用業(yè)余時間,不斷地學習,學習各種知識,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做一個“萬金油”(不僅什么都了解一些,而且還能為學生做出專業(yè)介紹或介紹)。
三、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容
同樣的一篇課文,為什么有的老師能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其中所蘊含的各種價值觀念,而有的老師則會一帶而過。這全在于老師是否有意識去挖掘其中的人文意義。我們雖然不贊成要像過去一樣,把各種政治道理寓于我們語文課中,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失去原本的韻味,但我們也要努力去挖掘其中所蘊含的人文因素,使學生得到心靈的滋養(yǎng)。
比如,《跨越百年的美麗》,里面不僅有對常識的了解——諾貝爾獎的由來,還有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我們是否該做一個像她一樣的人:堅強執(zhí)著、信念堅定、獻身科學、貢獻卓越、淡泊名利。在金錢面前,我們該怎么做呢?這看似和課文無關,可正因為與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對比,使我們更是對他們崇敬不已。我想這正是編者的意圖,希望學生能通過這樣的解讀,樹立與之相同的價值觀,并用其來指導他們的行為。
還比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有《北京的春節(jié)》、《藏戲》、《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維吾爾》等,我們可從挖掘的就是我國各地的風土人情,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了解到各地在不同節(jié)日的風俗,明白各民族的生活習慣,激發(fā)學生的向往與熱愛之情,也讓他們懂得這個世界的多樣化,使其更具有包容性。這個單元需要我們挖掘的就是各民族的生活常識。
四、人文教育要以教材為基礎,不能游離在教材之外
在前面我們講到了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必須以教材為基礎,我們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謹記這一點,否則,我們就是本末倒置。我們的人文教育必須貫穿于認知教學中,以體驗、感悟為主,讓學生在對文本的解讀中去品味經典范文,在細嚼慢咽、反復吟詠中,心靈得到凈化,品位得以提升。比如,教學朱自清的《匆匆》,他的主題就是表達自己對時光流逝的無奈與惋惜,我們要挖掘的人文因素是時光易逝,我們要珍惜時間,莫讓自己后悔。而最好的教育不是我們的講解,而是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作者對時光流逝無奈的句子,請學生反復的朗讀這些優(yōu)美而感傷的句子,讓他們在朗讀中去真切地體會這份惋惜。
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反復誦讀,感受文字的優(yōu)美,體會情感的多樣,還要重視對學生的語言訓練。比如,教學《桂林山水》,我們?yōu)榱俗寣W生領會漓江水的韻味,桂林山的奇妙,不僅讓學生反復朗讀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薄斑€讓他們仿照這個句子,寫一寫自己家鄉(xiāng)的某處景點,這樣既讓學生練習了排比句的寫法,又激發(fā)了他們對自己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在學生今后的作文中,他們也能更加靈活地運用。
五、加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的指導
山區(qū)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開展得不好,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學生的課外閱讀太少,知識面太窄,教師有時在課堂上很難與學生產生共鳴,教起來就有些費勁。其實,課外閱讀與我們課內的人文教育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如果加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那么學生的眼界開闊了,他們懂得更多,教學中能與老師產生更多的共鳴,而且他們也會有更多的疑問,促使我們不斷地努力,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如果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加強人文教育,又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激發(fā)他們了解世界的興趣,促使他們自己去閱讀,去了解。
參考文獻:
[1]黃助昌,語文教學如何呈現(xiàn)“人文”?語文月刊,華東師范大學,2017年第2期
[2]《小學語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