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裝滿昆蟲的衣袋》是一篇童趣十足的敘事性文章,文章記敘了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就對昆蟲非常入迷的故事。通讀全文,既可以從通俗的語言文字中感受到小法布爾對昆蟲的興趣和喜愛,又可以透過語言文字的本身得到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熏陶。教學本文,一般的教學目標主要集中在對法布爾人物形象的分析上,感受法布爾喜愛昆蟲、執(zhí)著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品質。然而在當今語用教學的大背景下,僅把對人物形象的探討作為惟一的追求目標顯然已經(jīng)是不適合并單一化了。筆者最近又教學此文,從語用的角度對教材重新作了解讀,分別從三個不同的層次進行設計與教學,課堂就呈現(xiàn)出了不一樣的效果。
關鍵詞:《裝滿昆蟲的衣袋》;語文教學;寫作
一、 從淺顯處體味
本文主要表現(xiàn)的是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因此文中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描寫,如法布爾的語言“媽媽,我在這兒呢!瞧,我抓到了那只會唱歌的蟲子!”法布爾的動作“他把這個小寶貝放進蝸牛殼里,包上樹葉,裝進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賞。”還有對昆蟲外形的描寫“這只甲蟲比櫻桃還要小,顏色比藍天還要藍?!边@些語句都明白如話,非常淺顯,學生也易于體會。這是教學中首先要抓住進行體味的地方。
師:全文就是圍繞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來寫,下面我們就走進第一個例子,讀“捉紡織娘”的故事,說說你從哪里讀出了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做好圈畫批注。
生:“媽媽,我在這兒呢!瞧,我抓住了那只會唱歌的蟲子!”從中感覺到法布爾的開心與炫耀之情。
師:那你能把這句話的情感讀出來嗎?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這句話中哪一個字特別要讀好?
生:“瞧”從中可以看出法布爾的興奮,驕傲。
師:那你帶著情感再讀一遍。
在教學第二個事例“捉小甲蟲”中,教師也引導學生關注直接描寫法布爾對昆蟲喜愛的語句并進行體會。從這些比較直白、淺顯的地方入手,先淺層次地感受法布爾對昆蟲的著迷,這是教學本文的第一個層次。
二、 于細微處品味
文中除了那些直接描寫法布爾喜愛昆蟲的語句之外,還有很多地方也暗藏著“玄機”。教師在教學時就要著重引導學生把玩品味,體會語言背后蘊藏的情感。
師:你還從那些詞句看出來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剛剛的同學是抓住法布爾的語言來說的。
生:從“三天前”說明很早就開始抓蟲子?!敖K于”說明法布爾抓了很久,好不容易才抓到。“暮色籠罩”看出他一直在抓,抓到了晚上,父母“邊跑邊呼喊”,可法布爾都沒聽到可以看出他的專注。
師:特別欣賞這位同學,他能夠把前后文都聯(lián)系起來看,尤其是他抓住了幾個表示時間變化的詞,比如說“暮色籠罩”、“三天前”、“終于”,我們連起來看就知道法布爾抓蟲子整整花了三天時間。法布爾每天和父母到田里干活的時候,他是怎么守候這只蟲子,又是怎樣抓這只蟲子的,最后抓住了沒有?設置一個情境說一說。
生:法布爾蹲在草叢中一聲不響,靜靜聽著蟲子的聲音。突然,他聽到了蟲子的叫聲,于是拿出樹枝撲過去,誰知紡織娘是個高手,一下子從他身邊跳了過去...
師:你瞧,也許抓住了一只又一只,但好不容易才抓住,這種不容易體現(xiàn)在哪個詞中?
生:終于。一起讀
師:這艱難的過程作者并沒有都寫出來,只是用了簡練的詞語來引起我們的想象,概括地寫出了抓紡織娘的艱難。
再如在第二個事例“捉小甲蟲”教學中
師:面對父母的責罵,法布爾是怎樣的表現(xiàn)?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
生:雖然父母嚴厲地責罵,但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絲毫沒有減弱。我是從“法布爾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边@句話體會出的。父母叫他扔掉昆蟲,他卻是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法布爾還是非常喜愛昆蟲。
師:你體會的很好。這里的“放”能換成“扔”或“丟”嗎?
生:不能。“放”動作很輕,說明法布爾不舍得扔掉昆蟲,昆蟲是他的小寶貝。
生:“扔”或“丟”表現(xiàn)出法布爾對待昆蟲的態(tài)度很隨便,很隨意,所以不能換。
生:從“放”這個詞中我體會到法布爾對昆蟲是非常珍愛的,他不可能隨隨便便地丟掉他心愛的小寶貝的。
師:法布爾對昆蟲這樣的珍愛、迷戀,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文中還有如對紡織娘外形的描寫,以及把紡織娘稱為“歌唱家”等細節(jié)之處,都蘊含著法布爾對這些“沒用的玩意兒”的珍視、喜愛,教師在教學中同樣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品味。
三、 在深奧處玩味
本文的教學,能達到這個程度,即體會出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一般就適可而止了。然而筆者研讀教材發(fā)現(xiàn),文章作者匠心獨運,運用了許多巧妙的寫作手法,從多角度、深層次地表現(xiàn)出了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與執(zhí)著,在教學中不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還要上升到第三層次。在教學完第一個事例“抓紡織娘”之后,教師這樣引導學生:
師:這件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呢?
生:一天傍晚、三天前、現(xiàn)在。
師:從事情的發(fā)展順序來看,應該先是三天前,然后是一天傍晚,然后是現(xiàn)在。這是什么寫法?
生:這是倒敘的寫法。
師:既然是倒敘,我們能不能順過來講呢?有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他順著講是不是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了呀?那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用倒敘的方式來講這個故事?這樣說了之后,你對哪些地方印象特別深刻呢?
生:對三天前印象深刻,法布爾從三天前開始就一直在抓。這樣突出抓的過程。
生:可以看出法布爾不惜犧牲自己時間來抓蟲子。
師:作者不僅通過對法布爾直接的語言、行動的描寫,而且也從對紡織娘的稱呼、描繪側面烘托出了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F(xiàn)在又用了倒敘的手法寫出了法布爾對昆蟲的著迷喜愛,描寫的順序也可以體現(xiàn)出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
再如在第二個事例“捉小甲蟲”中,法布爾不顧父母的責罵“仍然玩那些沒用的玩意”,教師啟發(fā)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法布爾父母的責罵?從而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運用了反襯的寫法,通過父母的責罵從反面表現(xiàn)了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教師在最后還補充了法布爾的幾段資料,并啟發(fā)學生思考:現(xiàn)在你知道課文為什么要用“裝滿昆蟲的衣袋”做題目了嗎?進一步突出法布爾執(zhí)著研究的精神,這樣,法布爾的形象在學生心中就更加豐滿、立體了。
綜上所述,教師在解讀文本和設計教學時,只有從語用的角度出發(fā),探尋作者的寫作方法,發(fā)現(xiàn)文章的語言密碼,才能發(fā)揮出教材的最大價值,從而提升學生全面的語文素養(yǎng)。
作者簡介:袁勝,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新橋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