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幾何教學是數(shù)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小學數(shù)學是幾何教學的啟蒙和基礎階段,加強對小學生空間概念的培養(yǎng),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后期進行更好的幾何知識學習,另一方面也是對小學生空間想象力和思維擴展能力的開拓和發(fā)展。鑒于此,本文主要以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為例,說明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空間概念的教學規(guī)劃,旨在為教學工作者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幾何教學;空間觀念;培養(yǎng)
一、 前言
幫助學生樹立清晰的空間觀念是小學階段進行圖形學習的重要目標。在小學數(shù)學日?;虒W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意識、有目標地進行相關教學內容的規(guī)劃,合理安排課上、課中和課下的內容,引導學生感知圖形的動態(tài)變化,進而掌握靈活的圖形變換能力。因此,本文結合具體教學案例對小學數(shù)學幾何教學中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分析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
二、 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完善教學內容
周長與空間幾何知識密切相關,周長是全面認識圖形,掌握圖形動態(tài)變化的開始。因此,加強對周長單元教學的創(chuàng)新設計,結合學生接受和認知能力適當完善教學內容是十分必要的舉措。首先,給出常見圖形,如正方形或長方形,讓學生了解周長的概念,并熟練掌握已知圖形邊長求周長的計算題。其次,在上述教學內容完成基礎上,要以圖形變化為突破口,通過將不規(guī)則圖形整合為規(guī)則圖形,引導學生感知圖形的變化過程,進而求得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此時,在題型的訓練上可以盡可能的豐富一些,例如已知條件均是對不規(guī)則圖形的描述,通過不規(guī)則圖形的邊長求解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這樣的題型變化有助于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學習周長概念。此外,也可以設置一些簡單的,已知周長求邊長的訓練題。簡言之,豐富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要以教學目標為核心,即以“周長”相關知識學習為主,在其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 合理開展課前、課上、課后教學活動三部曲
教師在做好教學內容的規(guī)劃設計以后,要著重分析課前、課上和課后的教學活動安排。首先,開展基于學生自主探究的課前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學習周長、認識圖形周長的教學資源,如實物圖形、教學視頻和PPT等。在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學習筆記,循序漸進地認識圖形周長。此外,在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后,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簡短的游戲活動,如開展“我是小老師”的演講教學活動,讓學生扮演老師的角色,將自己學習到的知識分享給大家,并引導其他學生學習和思考。從某種程度上講,課前活動內容是否豐富,安排是否合理將直接關系到課上的教學效果。
其次,課上時間一部分用于核心知識的詳細講解,一部分用于操作體驗,引導學生感知并逐漸建立空間觀念,本文著重分析如何設計操作體驗環(huán)節(jié)。具體而言,基于啟發(fā)學生思考,建立空間概念目標的操作體驗課程應具備以下特點:1. 營造自由的學習氛圍,在操作中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給學生大膽想象和發(fā)言的機會;2. 操作體驗既要包括合作探究,也要有自主探究。操作體驗內容可以作出如下設計:A. 教師分發(fā)給每一小組兩張長為15 cm,寬為10 cm的圖形,讓小組成員隨意拼接成新的圖形,并探究新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該操作體驗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探究到新圖形的周長并不是兩個圖形的疊加,而是要減去拼接處的兩條邊;B. 設問操作,即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操作體驗。例如,教師提出如下問題:兩個長為10 cm,寬為5 cm的長方形怎樣能夠拼接成一個正方形?學生很快拼出后,老師繼續(xù)設問,怎樣將一個長為10 cm,寬為5 cm的長方形切割成兩個正方形?學生繼續(xù)操作。之后老師會問,操作1拼接的圖形和操作2切割后的圖形周長分別是60 cm和15 cm嗎?學生通過計算,發(fā)現(xiàn)周長分別是40 cm和25 cm。這樣的設問操作,旨在讓學生掌握當對圖形實施拼和切兩種操作時,前者會使圖形周長變小,而后者會使圖形周長增加。由此可見,利用操作體驗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圖形的變化過程,從而更好地認識和學習,逐漸建立起空間觀念。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接受能力,適當提高操作體驗的復雜性,例如給出一個正方形,讓學生在任意位置處減掉一個長方形,計算剩下圖形的周長等。
最后,組織單元學習之后的課外活動,進行核心內容的鞏固和提升也是十分必要的。具體的活動設計如下:1. 以梳理相關知識內容為目標,合理布置課外作業(yè)和訓練題;2. 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與周長知識學習相關的內容,發(fā)掘自己家中的各種圖形。與此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試著動手測量一下家中實物圖形的周長,感知不同實物的周長差異。從某種程度上講,實踐是感知空間概念的根本途徑,只有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才能夠使其直觀的認識何為空間。
四、 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實際教學規(guī)劃,系統(tǒng)說明了在進行周長教學時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小學數(shù)學教學是開啟學生學習興趣的鑰匙,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是鑒于學生的可塑性而提出的,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的感知能力,同時也能為后期幾何知識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相關教育工作者應該加強對該課題的研究,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和方法。
參考文獻:
[1]袁櫻.小學幾何教學中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7.
[2]王春艷.小學數(shù)學幾何教學中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以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6,206:103-104.
[3]徐江蓮.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J].西部素質教育,2017,320:76-77.
[4]朱明俠.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空間觀念”的把握和培養(yǎng)[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5,18:93.
作者簡介:
黃晨瑩,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