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一年級是文言文學習的初始階段,在這一階段讓學生對文言文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致,掌握基本的學習技巧,形成開闊的思維習慣,必將在很大程度上使其在今后的文言文學習中受益無窮。為了讓學生在初一打好文言基礎,本文試圖從教學方法上尋求新的突破。
關(guān)鍵詞:初一語文;文言文入門;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文言文都是學生在學習中學語文過程中的一大難點。文言文不像白話文那樣,讀起來順口且易于理解,而且文章中還涉及很多“古今異義”的字詞、通假字等內(nèi)容,這無形中加大了學生有效學習文言文的難度,長此以往便會滋生畏難心理,而如果從一開始就不能對這類文體產(chǎn)生學習意愿,自然不會掌握好文言文學習方法和技巧,在今后學習更深層次的文言課文時只會徒增更多的煩惱。而且從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角度講,對文言文不能很好地理解,自然也不能透過古文窺探到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不利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初一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的改革之勢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
一、 初一學生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
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剛剛卸下小學生的身份,身上和心理那種專屬小學生的稚嫩、天真的特質(zhì)還尚未完全褪去,思維方式也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guān)鍵時期。當他們初次接觸文言文時,必然會有些迷茫。但如果教師依然采取逐字逐句地講解這種乏味枯燥的教學方法講解文言文,勢必不會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興致。然而,現(xiàn)實中依然有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在延續(xù)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法。盡管現(xiàn)在多媒體教輔工具已經(jīng)在課堂教學中普遍使用,但在教師手中的利用效率卻并不高。教師往往想通過多媒體的強大功能將教材內(nèi)容展示出來,希望學生會被聲音、色彩、圖片、視頻等外界事物吸引,進而投入到教材內(nèi)容的學習中。但其實不然,這樣做不僅會讓學生抓不到學習的重點,還會忽略文言文的一些基礎知識和學習技巧的掌握,本末倒置。
如果說上述問題是由于教師教學方法枯燥造成的,那么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本身也影響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效率。首先,在小學階段,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了表達順暢的現(xiàn)代文課文的學習,一進入初中,便要讓他們閱讀甚至背誦文言文,這確實有些難度。古文中有古今異義詞、通假字、閱讀時更要注意句子的停頓,這樣學生必然會產(chǎn)生較大的學習障礙。其次,現(xiàn)代社會的日常交流基本上不使用文言文,那么對于學生來說,就只有在平時的文言練習或者中考時才會使用到它們,學生自然不會重視這部分內(nèi)容。
二、 初一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
1. 激發(fā)興趣,建立自信
文言文作為語文教材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古人偉大的文學智慧,是先哲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食糧,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便是,文言文盛行的年代距今已非常久遠,古人講話時的語序、思維以及習慣都與現(xiàn)代漢語有著本質(zhì)上的差別。而習慣了現(xiàn)代漢語表達方式的初一學生在突然面對文言文時,讀也讀不通順、意思也不明白,因而勢必會有很多不習慣甚至是抵觸情緒,不會有很大的學習興致。我們很清楚,一旦學生對新事物在最初的階段就提不起興趣,在內(nèi)心不接受它,那么在今后的學習中也不會以一種非常積極的心態(tài)去認真對待這個新鮮事物。但礙于中考制度的存在,文言文對學生來說,可謂是“食之無味,棄之不敢”??上攵е@種心態(tài)學習文言文,就算能把文章背得滾瓜爛熟,記憶一些課文中的重點字詞以應付考試,但絕不會內(nèi)化為自身的能力,特別是現(xiàn)在的中考在考查文言文時,經(jīng)常會拿一些課外文言文來考學生,面對這種新狀況,那些平日里只會死記硬背的學生便感到束手無策。
由此可知,激發(fā)學生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文言文的自信心,對其高效學習文言文、養(yǎng)成語文素養(yǎng)有著難以估量的積極作用。這對教師來說無疑是真正考驗其教學智慧的關(guān)鍵時刻了。針對初一新生,語文教師首先應保持足夠的耐心,能夠循序漸進、由簡及難地帶學生入門文言文的學習,逐漸幫助他們克服畏難的心理。
2. 牢記課下注釋,并能靈活遷移
比如,曾有一年的中考就對課外文言文《趙云別傳》中“曹公引去”的“去”進行了考查。語文教材中多篇文言文下面的注釋都解釋了這個字的含義,學生只要牢記完全可以應答出來。像《世說新語兩則》中《陳太丘與友期》中的“相委而去”的“去”;《狼》中的“少時,一狼徑去”的“去”等。中考語文考試是非常正規(guī)的考試,出題者不會出一些完全超出學生能力范圍的知識點,因為那樣的考查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哪怕考試出了一個我們平時練習中“聞所未聞”的課文,也不要變得驚慌失措,不管是考查字詞還是句子翻譯,就其本質(zhì)而言都是對學生是否擁有對教材中所涉及的重點實詞、句式的靈活遷移能力的考查。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著重督促學生牢記課下注釋,并在練習的講解中,注重引導學生鍛煉遷移能力。
3. 做到熟讀成誦,培養(yǎng)文言語感
語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長時間的語言閱讀學習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起初學習文言文同樣需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形成語感才會心生畏懼的。而熟讀成誦不失為培養(yǎng)語感的一個有效的方法。為了幫助學生做到全文背誦,教師應采取多種方法,比如,針對清代文學家紀昀的《河中石獸》這篇文言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對文本的熟練程度。這樣既能提起學生的興致,還能減少畏難情緒。
4. 深刻理解文章大意,感悟其中情感
文言文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我們不應只做到懂得文章的重點字詞、會翻譯全文這樣表面層次的目標,而應通過翻譯去深刻理解古人當時作此文的環(huán)境及其所言之志,所載之道。比如,《詠雪》和《陳太丘與友期》這兩則兒童體裁的文章,很容易引起初一學生的情感共鳴?!对佈分?,教師可從描寫謝太傅神情的語句中引導學生體會古人溫馨愉快的家庭氛圍;《陳太丘與友期》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元方的處境體會他維護父親尊嚴的無畏精神。
總而言之,相信經(jīng)過初中第一年的積累、練習后,學生必定能克服對文言文的畏懼心理,體會到學習文言文的快樂,感受古文的無限魅力,從而在今后的文言文學習中能夠暢行無阻。
參考文獻:
[1]朱立春.淺談如何指導初一新生學好文言文[J].文理導航(上旬),2013(11).
[2]彭瓊.初一語文文言文教學中的“返源”識字意識初探[J].課外語文,2017(16).
作者簡介:
顏亞林,福建省龍海市,龍海市程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