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軍
摘 要:中國當代文學課程作為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教學的學科基礎課程,承擔著重要的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任務。然而,當前該課程的教學實踐普遍存在著重知識、輕道德,價值取向模糊的現(xiàn)象。想要在中國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很好地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需要針對不同作品采取不同的教學態(tài)度和方法,并通過多種途徑(正面結合、因勢利導地教育學生,或者側面啟發(fā)、積極引導學生等),真正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
關鍵詞:中國當代文學課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方法
中國當代文學課程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教學的學科基礎課程。從根本特性來講,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屬于人文教育,因此對其而言,學生思想、情感、價值觀的確立與培養(yǎng)就極為重要。既然中國當代文學課程構成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教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也就必然要承擔培養(yǎng)學生思想、情感、價值立場的人文使命。而且,相比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教育教學的其他課程,中國當代文學課程還具有和當下生活聯(lián)系最緊密的特點,因而往往受到該專業(yè)學生較高程度的關注,對學生思想情感和價值立場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就目前教育教學現(xiàn)狀而言,這門課程普遍存在重知識傳授、輕道德培養(yǎng),價值取向模糊的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其教學實踐過程中并未得到有效貫徹,這是需要正視的問題,而眼下這一問題又變得非常緊迫了。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了重要講話。講話的核心是高校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的根本問題。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耙獔猿职蚜⒌聵淙俗鳛橹行沫h(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高校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高等教育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應通過高校教育教學的各種渠道,堅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不只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使命,每門課程都有責任,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奔热蝗绱?,承擔重要人文教育責任的中國當代文學課程就需要切實思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其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貫徹落實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如何讓其在中國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實踐中落實呢?考慮問題的前提應該是結合中國當代文學課程本身的特點。中國當代文學課程涵蓋許多重要作家作品,內容龐雜。由于不同作品所表達的主題以及藝術呈現(xiàn)方式的不同,在價值傾向性上也呈現(xiàn)多元化。因此,中國當代文學課程需要針對不同的文學現(xiàn)象和文本,在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方法和途徑。
一、正面結合、因勢利導
中國當代文學中有不少正面描寫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具有振奮人心的積極力量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如柳青的《創(chuàng)業(yè)史》、張潔的《沉重的翅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等。這類作品對學生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演變過程、正確認識自己應該承擔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樹立遠大理想具有重要的意義。有些作品嚴正對待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對學生正確認識歷史文化和社會實際、克服現(xiàn)實不良現(xiàn)象有直接的教育意義,如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周梅森的《人間正道》、張平的《抉擇》等,它們對學生正確樹立正義法治觀念頗有助益。而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致橡樹》《雙桅船》等作品或抒發(fā)對祖國的深沉熱愛,或在平等立場上表達對美好愛情的堅守與向往,顯然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忱與正確的愛情婚姻觀等。而鐵凝的《哦,香雪》則能激發(fā)學生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和向往。當代文學中還有不少作品在書寫和體現(xiàn)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例如:汪曾祺的《受戒》等作品著力表現(xiàn)富有傳統(tǒng)意味的美好人格的純凈、寧靜、恬淡與和諧;阿城的《棋王》等作品著意呈現(xiàn)禪道精神影響下的人格的卓拔與不俗;莫言的《紅高粱》、張煒的《九月寓言》等著力表現(xiàn)民間生活的勃勃生機。這些作品直接成為學生培養(yǎng)健全人格,“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因為它們在“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談論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時強調的。
二、側面啟發(fā)、積極引導
新時期以來的文學是以“文化大革命”這一歷史事件為重要邏輯起點的,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又深受西方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的深刻影響,因此大量作品主要在“審丑”“以丑為美”。例如: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戴厚英的《人啊,人》,王蒙的《活動變人形》,殘雪的《黃泥街》,余華的《現(xiàn)實一種》《兄弟》,蘇童的《妻妾成群》,劉震云的《一地雞毛》《一句頂一萬句》,池莉的《煩惱人生》,劉恒的《伏羲伏羲》,王朔的《動物兇猛》,賈平凹的《廢都》,王小波的《黃金時代》,莫言的《酒國》《檀香刑》,閻連科的《年月日》《風雅頌》等。這類作品對于學生直面復雜現(xiàn)實、冷峻把握生存本質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它們直接表達的東西會給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造成不小的困擾。教師在講授這些作品時不能籠統(tǒng)對待,因為有些作品雖然著意在審丑,但是內容深層卻在強烈呼喚和追尋著真善美的東西,因而講授時要注意著力發(fā)掘“殘酷”背后的“溫情”,這樣就可以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接了。一些具有“新寫實”特點的作品意在消解日常生活的詩意,講授時應該注意交代清楚它們的寫作背景,明確指出作品的意義和局限性,進而注意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和立場。
三、細致甄別、培養(yǎng)敏銳辨別力
中國當代文學是以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為中心的。就小說而言,許多當代文學作品都是在善與惡、美與丑、光明與黑暗、追求與挫折、成功與失敗、歡悅與痛楚等諸多矛盾中展開的。比如,王蒙的《布禮》《蝴蝶》,張賢亮的《綠化樹》,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韓少功的《爸爸爸》,張煒的《古船》,余華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賈平凹的《浮躁》《秦腔》,陳忠實的《白鹿原》,王安憶的《長恨歌》,阿來的《塵埃落定》,莫言的《豐乳肥臀》等。面對這些著作,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深入到作品復雜的文學世界中,對作品和其中人物所體現(xiàn)的價值取向進行細致分辨,以辨識、找尋、確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的立場和觀點。比如,陳忠實的《白鹿原》有著諸種因素交織的異常復雜的結構,其中有不同個體、家庭、家族、黨派之間權力利益的沖突和爭斗,其主要人物也表現(xiàn)出極大的矛盾性:白嘉軒既有儒家文化熏染的仁義性與責任擔當,又有傳統(tǒng)文化固執(zhí)與保守的一面;鹿子霖有做人做事的靈活性,但其主要表現(xiàn)為道德感的缺失與人格的偏狹。這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和立場是不小的考驗,迫切需要教師潛心辨析、用心指導。學生對這些復雜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也就大大提升了其思考力、鑒別力,這樣在學生內心確立的態(tài)度和立場是最為牢固的。
可見,在中國當代文學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作家作品,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和方法,此所謂“因材施教”。但是不管運用哪種方法,始終有一個前提,就是教師必須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自覺意識。當然,這種貫穿不應該是平面的概念的生硬摻加,而應是切合教學內容的自然審美的自覺體驗過程,這樣的教育才能真正發(fā)揮文學的“不可思議之力”,教育效果也是最好的。如果承擔中國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師真正這樣做了,必然會有效改變當前這門課程教學實踐中存在的“重知識、輕道德”的局面。自然,這樣做的結果,也使負責中國當代文學教育教學課程的教師承擔起了在高校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在高校培養(yǎng)人的園地中守好了“自己的渠”。
至于中國當代文學課程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途徑,筆者主張應該力求多樣化。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仍然有必要繼續(xù)堅持,不過要多啟發(fā)、多引導。有的課程內容適合開展討論課,就應該用討論的方式。教師還可以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社會生活相結合開展生動的實踐性教學,與現(xiàn)代圖像文化結合嘗試“圖像—(文學)文本教學”也是不錯的選擇。當然,具體教育教學途徑不限于以上提出的這幾種,只要適合、有效,都是可行的,因為探索永無止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
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6-12-09.
[2]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責編:清 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