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水清
【關鍵詞】 音樂教學;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04—0121—01
課堂教學是德育的主渠道,德育內(nèi)容應根據(jù)每堂課的教育目標展開,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滲透于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安排課堂教學的每一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強化學生的德育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德育觀。那么,中學音樂教學中應如何滲透德育呢?
一、在歌曲學唱中滲透德育
音樂教師應注重把握音樂學科的情感特點,以"情"為紐帶,做到以情為本,以情傳情,以情激情,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對作品進行深刻理解,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處理、表現(xiàn)手段等,準確捕捉音樂形象;其次,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煽情,讓學生快速進入“角色”。
例如,在教唱《義勇軍進行曲》前,可用一段深情的文字做開場白: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我國東北之后,又將魔爪伸向華北。當時中華民族正處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我國著名詩人田漢和音樂家聶耳懷著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敵人的無比憤恨之情寫下了這首《義勇軍進行曲》。這首歌傳遍了長城內(nèi)外,大江南北,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號角,是抗日戰(zhàn)爭的前奏曲,在戰(zhàn)爭年代里它激勵著億萬同胞團結一致,為挽救祖國危亡而斗爭。在炮火紛飛的戰(zhàn)場上有多少革命者在它的鼓舞下前仆后繼,勇往直前。唱著它,他們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唱著它,解放了全中國,它就是后來的《國歌》。今天,我們?nèi)匀怀咴诟母镩_放、經(jīng)濟突飛猛進的道路上,從勝利走向勝利?!边@段煽情的話語加深了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學唱歌曲,學生立刻就能感受到中國人民為爭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戰(zhàn)斗的百折不撓、無所畏懼的精神,在表現(xiàn)歌曲的同時,也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樹立起時代責任感、使命感。
二、在樂曲欣賞中滲透德育
音樂以其音響的魅力給人以各種美的感受。它的旋律在起伏變化、抑揚頓挫、迂回曲折中,在動與靜、高與低、快與慢、緊與松的對比組合中無一不蘊涵美的因素,顯現(xiàn)出它獨有的魅力,從而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們感情的波瀾。 因而,樂曲欣賞是音樂德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在樂曲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音響本身的魅力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并融入愛勞動、愛集體、愛生活、愛祖國等德育內(nèi)容。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應有方向性地去引導學生在傾聽中想象,體驗音樂作品。因為想象促進著人們認識并改造這個世界。如果缺乏想象,便不會存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更不會存在預見。
例如,在欣賞歌曲《鼓浪嶼之波》時,可引導學生堅定“臺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信念。學生通過感受、體驗、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內(nèi)容,在聆聽歌曲的同時感受到盼望臺灣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盼望親人早日團聚的一片真情,這種滲透式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了音樂知識,而且還接受了思想教育。
三、在課外活動中滲透德育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學校德育的重要陣地。課外活動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對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在課外活動中采用多種形式將音樂教育融于德育,可化無形為有形,既直接形象,又易于被學生接受。
比如,課間活動可播放《黃河大合唱》《紅旗頌》這樣的歌(樂)曲,讓學生逐漸領會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源遠流長。當然,還可利用各種節(jié)日,確定各種主題的音樂。如,清明以《唱英雄》、七一《祖國在我心中》、教師節(jié)《燭光》等歌曲進行德育滲透。
再如,在興趣小組如合唱、器樂合奏排練中,學生間的相互間協(xié)同配合很重要,不但要求大家唱、奏要整齊,而且要求必須齊心協(xié)力才能表現(xiàn)好作品。在整齊的基礎上特別強調多聲部的唱、奏不僅聲部要求諧和,而且更講究方方面面的協(xié)調配合,只有如此才能把作品完美地表現(xiàn)出來。這時教師就該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小組合作精神。
總之,以音樂發(fā)展學生的智力、以音樂呼喚學生的情感、以音樂培育學生的心靈美、以音樂對學生進行德育,這些在音樂教學中都能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示和實現(xiàn)。因此,音樂教師要采取多種形式把德育融于音樂教學中,進而培養(yǎng)學生過硬的思想素質、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高尚的情感價值。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