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托物言志”越來越成為散文這一文體運用普遍且常見的藝術(shù)手法,它以化抽象為形象的的言說優(yōu)勢,同時也是語文課堂必練的傳統(tǒng)寫作法。本文從學生“托物言志”的習作存在的問題入手,側(cè)重探討學生如何通過提高對所“托”物品的敏銳捕捉力,進而揭示與此聯(lián)系緊密的“志”,感知“一花一天國,一沙一世界”的寫作樂趣。
【關(guān)鍵詞】學生習作 托物言志 藝術(shù)手法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4-0075-02
采用“托物言志”這一藝術(shù)手法的文章各種體裁的都有但以散文居多,可以說是千姿百態(tài),情理兼美。這些文章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們都是通過一定的“物”言一定的“志”,譬如楊朔的《茶花賦》、許地山的《落花生》、巴金的《燈》等,都是成功運用“托物言志”的名篇,另外中職語文教材中《我的空中樓閣》一文也是該寫作手法的典范。語文教師在解析文本、串聯(lián)主題之后基本都會布置一道習作留給學生——請模仿本文的寫法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托物言志”短文,簡單來講就是要求學生選擇生活中熟悉的某種物品,不做直接交代而是展開聯(lián)想去描述,營造出一定深度的意境,其間滲透作者對人生的態(tài)度和感悟。通過對學生該類習作的批改,我發(fā)現(xiàn)了學生對“托物言志”技法掌握得比較膚淺籠統(tǒng),現(xiàn)對如何輕松駕馭“托物言志”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學生習作中存在的普遍失誤現(xiàn)象
(一)所托之物不新穎、不形象
所托之物既該是寫作者的理想、旨趣、節(jié)操的化身,更是文章主旨和形象的載體。自然界中的萬物,含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鳥獸蟲魚,風光聲色,器物用具……無論其大小,本都可能成為學生描摹歌詠的對象,怎奈從批閱學生寫作片段并結(jié)合學生各自的語文程度來看,發(fā)現(xiàn)所托之物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有如“松、竹、梅”歲寒三友,常用于凸顯高潔的志向;“仙人掌”意喻頑強生命力和無限生機;“泥土”常用于抒發(fā)謙遜的情懷;“蠟燭”常用于頌揚無私奉獻的精神等等,但學生總拿這幾個“物”來寫卻也實在缺乏新意,難以寫得形神兼?zhèn)洹?/p>
(二)所言之志無個性、不超拔
所言之志可以指寫作者的感情、志向、情操、愛好、愿望、要求等,在學生習作中多的是合理的以物喻人,即直述“小草的奮發(fā),竹子的堅韌不屈,青松的傲霜立雪”之類毫無生趣的老生常談,唯獨少了些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有的甚至是無病呻吟的矯情。所言之志就猶如水中浮萍隨風飄揚,內(nèi)容毫無個性;寄托的志根基薄弱,無法啟人心智,勉強由物及人再連綴成文也無法品出超拔脫俗的味道,而新奇美妙、賞心悅目的美感享受更是奢談。
二、針對該類習作的寫作標準去分析存在的問題
托物言志,是間接表現(xiàn)文章主題思想的方式之一,即作者贊成什么,反對什么,歌頌什么,鞭撻什么,愛憎分明,顯而易見。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摹或刻畫,其間借用比擬、象征等手法來間接表現(xiàn)作者的志向、意愿。然所托之“物”不是信手拈來,也非刻意搜尋的結(jié)果,而是情思感悟與某種外物特性的自然契合,且個人之“志”借助于這個具體之“物”表達得更充分、更明理、更富有感染力。那么,學生為何難以達標呢,究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捕捉“物”的能力欠缺
學生的習作往往空洞無物、浮光掠影,缺了“發(fā)現(xiàn)的眼睛”。只有增強狀物的觀察力,捕捉“物”的外形,才能進而挖掘“物”內(nèi)在的“神”。我們學過張抗抗的代表作《窗前的樹》一文,作者對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精心刻畫——春天的洋槐既隱綠又不喧嘩,在清風中花香怡人;夏日的洋槐任憑狂風將樹冠刮得東歪西倒,它的樹干卻始終巋然;秋天的洋槐在秋風乍起時,金色的葉子如雨飄落;冬天的洋槐赤裸全身而一無遮攔,展示它的挺拔與驕傲。還有像茅盾的《白楊禮贊》里頭寫道:“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內(nèi),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無橫斜逸出;它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如果不是這兩位作家對筆下“物”抓住其某種突出的特征,掌握好狀物的切入點,加上敏銳入微的觀察、體驗、玩味,怎會妙筆生花,又怎么能夠在狀物中獲得生活的啟示:做人應像洋槐或白楊那樣保持樸實、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二)匹配“志”的能力薄弱
匹配“志”的能力薄弱主要表現(xiàn)為所托之”物“與“志”不恰當、不統(tǒng)一,牽強附會。臺灣作家李樂薇在《我的空中樓閣》中窮盡筆力寫自己心愛的小屋,但并不是純客觀地寫“立于山脊”上的我的小屋,而是在描寫中處處滲透著作者的主觀感情,強烈表達作者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的追求與向往,作者匹配“志”的能力由此可見一斑。而我們的學生A寫的是“三葉草”這個象征幸福的物件,但從代表幸福的稀有三葉草要過渡到人世間對幸福的看法這個通道就沒有打通,匹配不了“志”就成了沒根沒據(jù),更別提能做好文章;學生B寫“我每當看到被子,我都會想到和被子成為好朋友,讓我們更好地利用它,以后要好好珍惜被子。這就是大公無私的被子。這篇文章難能可貴的是選材新穎,但匹配的“志”就不夠恰當,“大公無私”這個詞太空泛,應結(jié)合“被子”的具體特點作巧妙引申,比如“送人溫暖”、“默默關(guān)懷”等就合理、生動多了。
三、學生該如何把握好該類習作的寫作方法
要寫好采用“托物言志”藝術(shù)手法的文章,重頭戲是物品的主要特點要與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種相同點和相似點,即“物”要能承載并傳達“志”,下筆之前對“物”必先進行一番極認真極仔細的精挑細選。其次是描述時“志”要以“物”的特點為核心,把握所依托之“物” 與個人之“志”的匹配聯(lián)系,個人志向在對某一具體事物形象、特點的描繪中融合升華。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征等。兩者齊頭并進才能使“物”附著思想、靈性且具有典型意義,從而順理成章地完成言志的使命。
(一)托何物——所托之物的選擇和描摹
學生都很熟悉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人們多贊美“花之君子”荷花紅艷凌波的風姿形態(tài),很少看重荷葉,即使寫到也只是用以渲染、烘托荷花的,荷葉仍處于被人不屑一顧的“陪襯”地位。記得有人另辟蹊徑托“荷葉”寫下了一曲頌歌:“盛夏時候,它們從不與人爭風,反而像把團扇把陣陣清香送來。久旱初雨,對這珍珠一樣寶貴的水它們一滴都不沾唇,而是小心地把水保存起來留給湖中魚兒;當風雨來襲,它們緊密團結(jié)、連成一片,不怕風摧雨壓,忘我地保護著朵朵荷花:當烈日吐火時,它們個個撐起翠蓋,擋住炎熱,靜靜地看著蔭涼處的魚戲蝦游。當人們把荷葉從莖部掐斷時,千絲萬縷連著根,那是它們不忘湖塘養(yǎng)育之恩的證明”。作者細微傳神,出奇制勝地托”荷葉“道出自身也具有樸實無華的品格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令讀者過目不忘。
學生習作中我印象較深的是有學生寫“蟬”能在地下蟄伏三年,無悔只能在短短的一個夏天鳴叫之后就告別自己的生(下轉(zhuǎn)第77頁)
(上接第75頁)
命。人生不正是如此,讓你真正輝煌的時間都很有限,大多數(shù)的時間都是在蟄伏,韜光養(yǎng)晦。還有這篇寫“薰衣草”的習作:“人們親切地稱它為“窮人的草藥”?;蛟S它就是不慎落入凡間的精靈,被上蒼罰為草木的形式,卻偷偷保留了珍貴的香氣和裊娜的花朵,等待著樸實而善良的人們?nèi)バ蕾p它,采擷它,探索出它更為豐富的營養(yǎng)、藥用價值。因此,對所托之物新奇細致地選擇和濃墨重彩地描摹是文章脫穎而出的關(guān)鍵。
(二)言何志——所言之志的匹配和升華
采用托物言志,關(guān)鍵是“志”與“物”要有某種相同點或相似點,先是抓住所托之物的固有特征給人以自然啟示,接著學生嘗試打破常規(guī),運用發(fā)散性多元思維,順向或逆向匹配出準確、深刻的“志”,“物”因“志”而生輝。作者在外物觸動之下引起了自身不可言喻﹑難以窮盡的情緒意念,賦予了作者獨特的創(chuàng)作角度,加之敘述、議論和抒情有效結(jié)合使得所言之志不落俗套,富有感染力。學生C的文中寫道:“‘粉筆不是無情物,化作粉末傳知識,這個潔白無瑕的粉娃娃,你的內(nèi)心充實豐厚,你的靈魂冰清玉潔,你的腰桿寧折不彎,你用你瘦削的身軀默默演繹著一個個不朽的神奇”,其最大的亮點是從真實生活中選擇平凡的事物匹配他所要詮釋的內(nèi)涵和意義,又因這樣的獨特眼光、獨特感受,由表及里散發(fā)著個性化意味。
總而言之,要駕馭好采用“托物言志”藝術(shù)手法這類的文章,作者苦心攝取入文的物無所謂高下優(yōu)劣、巨細新舊,重在強調(diào)“托物的形”與“言志的神”不能割裂游離,二者須在文中渾然天成,或流露寫作者的的人生態(tài)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著生活的道理。與此同時,素材與寫法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像彈琴一樣,只有將“琴(素材)”與“指(寫法)”二者有機地契合起來,才可奏出優(yōu)美的琴聲(優(yōu)秀的習作)。
參考文獻:
[1]楊青棟.寫景抒情詩文“五部教學法”嘗試[J].現(xiàn)代語文,2013,(32)
[2]任凱.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能量[J].課程·教材·教法,2013,(2)
[3]王月欣.淺談托物言志[J].學苑教育,2015,(6)
作者簡介:
郭璐玫,女,漢族,福建經(jīng)濟學校助理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