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張艾嘉自導自演的影片《相愛相親》,被很多觀眾稱贊為“2017年最好的華語電影”。演員、編劇、導演、歌手、作家,張艾嘉活出了好幾種不同的人生。盡管現(xiàn)在已經65歲,但在她的臉上,你永遠看不到“暮氣”兩個字,她永遠那么生機盎然,歷經千帆后,依然年輕。
最好的時刻永遠是此時此刻
在張艾嘉的人生哲學里:無論哪個年齡段,最好的時刻永遠是此時此刻。
從國外留學回來,她一頭扎進了演藝圈,23歲,拿下金馬獎最佳女配角,28歲,拿下金馬獎最佳女主角,一時風頭無兩。
張艾嘉,她深知美貌不可持久,也深知越努力越幸運,所以剛過30歲,她就開始學習做幕后了。別的女演員拍戲就拍戲,張艾嘉不一樣,她跟著侯孝賢、李安、徐克、楊德昌這些最頂尖的導演,一邊拍戲,一邊學拍戲,以驚人的速度,從一個女演員成長為了女導演。1986年,張艾嘉33歲,自編、自導、自演了一部電影《最愛》,一舉拿下金馬獎九項提名,并把金馬獎和金像獎雙料最佳女主角收入囊中。
三四十歲之后,許多女演員就漸漸退隱了,但是張艾嘉一直到今天,都不斷有作品問世,而且越來越優(yōu)秀。張艾嘉說:“我沒有想過退休。”
隨著年歲的增長,她愿意花工夫來認認真真打磨一部好片。她對人物內心的細微洞察,總能輕易擊中我們,突然感動,突然共鳴。這,就是張艾嘉的魔力。
素材運用關鍵詞:把握當下;歲月的洗禮;成長……
留在時間里的文藝片
張艾嘉坦言,自己是一個比較慢的人,想一個故事,常常會想很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和胡金銓導演外出拍戲時,在韓國待了一年,最開始的三四個月,他沒有拍她一個鏡頭,24歲的張艾嘉開始在酒店里絕望地大哭。
后來才知道,那是導演為了訓練她的耐性。在和徐克合作《最佳拍檔》時,一個打耳光的鏡頭,導演拍了50多次,并在那樣的不斷重復中,找到“節(jié)奏感”。
《相親相愛》里,給劇中姥姥的扮演者吳彥姝試妝時,試了兩個多小時,衣服穿上一件覺得不對,又換另一件,一共試了40多套;拍攝《念念》時,為了找3個主角的童年演員,張艾嘉花了3個月找遍臺北的學校、運動團體、百貨公司、書店,一遍一遍告訴工作人員每個角色的生活背景、個性,最后,在2000個孩子里,找到4個最像的。
張艾嘉的電影,很多地方拍得極其較真。為達到感覺,晚宴大吊燈上的水晶球,是一個一個穿上去的,她不放心外邊的人做,劇組的人在一起穿了兩天。
雖然票房不高,但張艾嘉這些年一直堅持著?!拔乃嚻赡懿毁u錢,可我很努力地去做宣傳,或許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得到?!?/p>
“要堅持這樣的事,在這么商業(yè)主宰的時代,多難??!”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華說。他覺得張艾嘉的電影,“可以被留在時間里”。
素材運用關鍵詞:堅持自我;打磨;較真……
鮮為人知的“公益女神”
許多人知道張艾嘉文藝女神的一面,卻不知她“公益女神”的一面。1993年,張艾嘉第一次去非洲做公益,她親眼見到瘦成皮包骨的小孩,身上爬滿了蒼蠅,畫面令人作嘔。從非洲回來之后,張艾嘉的心里再也平靜不下來,只去一次能幫到什么呢?她決定年年都去。20多年來,她幾乎每年都要去一次非洲,埃塞俄比亞、索馬里、肯尼亞、塞拉利昂、加納、剛果、盧旺達,乃至印度、朝鮮、緬甸、蒙古,都遍布了她的足跡,她為非洲婦女普及節(jié)育觀念,幫助年輕人獲得教育、工作的機會。
2001年,張艾嘉去蒙古,看到許多流浪小孩,每天三餐都去垃圾山里找食物。那時張艾嘉覺得,自己能做的真的太少了,后來,她在蒙古助養(yǎng)了一個小女孩,資助她完成了大學學業(yè),如今孩子已經成了媽媽。
做公益后,張艾嘉才悟出一個道理。年輕的時候,義無反顧地去付出,大多帶著很強的目的性,渴望得到對方的愛,或者友誼,如果事與愿違,就會搞得一身是傷。做了公益才發(fā)現(xiàn),純粹的不求回報的付出,才會真正讓人快樂,讓人釋放。
素材運用關鍵詞:播撒愛心;付出與回報;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