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江寧科學園小學 張 偉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一節(jié)經常被教師們選來進行公開課執(zhí)教的課例,通常來說總會遵循以下幾個流程展開教學:先看圖寫出分數,找到一些分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分數,初步感知分數間的相等關系;再通過操作活動尋找與1/2相等的分數,并寫出一組分數相等的式子;接著組織學生觀察每個分數的分子、分母的變化情況,以及分數大小不變的事實,感受規(guī)律的客觀存在;最后引導學生結合探究感受,歸納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如上所述,學生確實能經歷觀察、操作、思考、歸納等數學活動,但在探索“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規(guī)律時,學生幾乎都在教師主導下進行著線性的學習,原本可以自然生長、思維開放的過程被嚴重束縛,而學生的主動發(fā)現(xiàn)、自我建構顯得十分不足。為此,筆者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力求讓學生在“變與不變”中探尋分數中藏著的特有規(guī)律,在觀察操作中獲得探究樂趣,在猜想驗證中完成自我建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F(xiàn)選擇其中片段加以整理,與大家交流。
師:想一想,你們能找到兩個形式不同但大小相等的整數嗎?
生:找不到,每個整數的大小都各不相等。
師:是的,任何兩個形式不同的整數,它們的大小都不可能相等。那能找到兩個形式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小數嗎?
生:可以的,比如0.2與0.20。
師:依據是什么?
生:小數的性質。
師:我們最近學習了分數,它可能有什么性質呢?能找出兩個形式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分數例子來嗎?
1.揭示分數相等的例子
師:看屏幕,從這個小故事中,你能發(fā)現(xiàn)哪兩個分數相等?
(課件出示猴媽媽分餅圖,兩只完全相同的餅,第一只小猴分得這塊餅的1/4,第二只小猴分得另一塊餅的2/8)
生:1/4=2/8。
師:接著看下面的涂色卡,能用分數表示出涂色部分嗎?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2/6=3/9。
師:最后看這兩條數軸圖,能在數軸上描點表示出分數3/4和6/8嗎?能想到什么呢?
(課件出示數軸圖,并依據學生發(fā)言標出相應分數)
生:3/4=6/8。
師:根據上面三組分數相等的例子,我們發(fā)現(xiàn)大小相同的分數確實存在。
2.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師:是不是每個分數都有和它相等的分數呢?和它相等的分數到底有多少個呢?咱們以1/2為例,找出與1/2相等的分數。好嗎?
生(齊):好!
提供學習研究材料(若干張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紙片、數軸圖),并出示活動要求:
①找與1/2相等的分數。
②想辦法說明找到的分數與1/2是相等的。
③小組里交流想法,選出代表準備匯報。
師:你們找到哪些分數與1/2相等呢?
生:2/4,4/8,8/16……有不少呢!
師:請小組派代表來匯報,是怎樣找到這些分數的。
生1:我們是用兩張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紙片,通過折出1/2與2/4,發(fā)現(xiàn)表示1/2和表示2/4的部分是一樣大的,說明1/2與2/4相等,并且用同樣的方法,我們還發(fā)現(xiàn)4/8和1/2、2/4都是相等的。
生2:在數軸圖上,1/2、2/4、4/8、8/16的位置是相同的,所以它們都是相等的。
生3:利用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我們可以得出1/2=1÷2=0.5、2/4=2÷4=0.5、4/8=4÷8=0.5、8/16=8÷16=0.5。
3.探索變化中的規(guī)律
(黑板上板書:1/2=2/4,1/2=4/8,1/2=8/16)
師:仔細觀察,每組等式中分數的分子、分母變了嗎?是怎樣變化的?
生:1/2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2,得到2/4。1/2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4,得到4/8。1/2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8,得到8/16。
師:從上面的例子,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生: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乘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
師:是的,從剛才1/2的例子中,確實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那是不是所有的分數,當分子分母同時乘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都不變呢?
生1:是的!
生2:我覺得剛才只是以1/2為例有這樣的規(guī)律,其他分數還不一定呢!
師:確實,在數學上僅憑一個特例就得出結論不夠嚴謹,也不科學。但我們可以將這個發(fā)現(xiàn)當作一個猜想(在之前的結論后面打上一個“?”),下面我們來一起——
生:驗證!
師:怎么驗證呢?
生:我們可以舉任意一個分數,將它的分子、分母同時乘相同的數,看看大小變了沒有。
師:以“任意”分數為例是不是更有代表性,更加有說服力了?
生:嗯,我們舉的例子應該盡量全,將所有類型的分數都包括進來。
師:好,那我們就試著舉出些典型的分數例子來!
(學生獨立舉例,有真分數、假分數)
師:誰來交流一下你的例子?
生1:我寫的是2/5,將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2后,得到4/10,通過畫圖,發(fā)現(xiàn)表示2/5的涂色部分和表示4/10的涂色部分一樣大,這兩個分數的大小應是相等的,符合我們的猜想。
師: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涂色部分,發(fā)現(xiàn)了兩個分數相等,很好。
生2:我舉的例子是9/8,將分數分子分母同時乘以125,得到1125/1000,用分子除以分母,發(fā)現(xiàn)這兩個分數都等于1.125。
師:你還想到了假分數,并且用上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比較起來也很方便。
生3:我舉的例子是4/4,分子分母同時乘以2后得到8/8,它們的大小沒變,都是1。并且分子分母同時乘以3,4,5……得到的分數大小都是1!
師:謝謝同學們展示了這么多例子,我想知道有沒有找出例子不符合上面的猜想的?
生1:沒有!
生2:但是我要補充一點,分子分母同時乘的數不能是0,因為如果同時乘以0,乘了之后分母變成0了,就沒有意義了,0要排除在外。
師:講得真棒!現(xiàn)在我們能得出結論了嗎?
生:可以了。
4.完善分數基本性質
師:回顧剛才的探索過程,我們從一組等式出發(fā),探尋出其中的規(guī)律,并據此提出猜想,加以驗證,得出了一個科學的結論。其實這個結論換個視角來看(借助手勢比畫),也可以說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
生: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
師:對的,從這樣的視角來看待這個規(guī)律也是有價值的!當然,這兒相同的數仍然要將0排除在外,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
1.回顧商不變的規(guī)律,溝通新舊知識間聯(lián)系
師:今天我們共同探究出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大家輕聲讀一讀,和我們以前學過的什么規(guī)律很相似呢?
生:商不變的規(guī)律!
(屏幕出示商不變的規(guī)律)
師:其實,運用商不變規(guī)律,不計算也可以幫助我們進行驗證這兩個分數是相等的!同意嗎?
生:同意!
2.提前孕伏,引發(fā)學生對學習的好奇心
師:其實,數學就是這么神奇,很多知識間本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等到我們上六年級的時候,又會學習一個新知識,這個知識跟咱們今天所研究的分數基本性質也有著奇妙的關系哦!
……
一節(jié)課的時間總是有限的,在這有限的時間里,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應該是進行教學設計時最要考慮的。因此,在教學中瞄準重點、合理取舍,就顯得特別重要。本課教學固然要關注結果(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什么?),但更要關注過程(分數的基本性質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里應充分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的求知欲,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有意識地滲透“猜想驗證”的研究方法,讓學生經歷知識發(fā)生、形成、發(fā)展的全過程,感悟數學嚴謹理性的科學精神,這樣的教學才會更自然、更深刻!
從學生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教材先后安排了整數、小數及分數的學習。每一類型的數其實都有著比較特殊的性質,比如:為了清楚區(qū)分表示數量多少,整數有著比較明顯的唯一性,即兩個不同的整數有大小之分。小數里卻有著大小相等,但計數單位不同的若干等值小數,這也就是小數的性質。那分數有什么樣的性質呢?也具有和小數類似的等值變形的特點嗎?從學生已有認知的經驗出發(fā),點燃學生學習和探究未知領域的好奇心。
在數次教學實踐嘗試后,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分數形式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分數有過接觸,只是沒有系統(tǒng)地研究,認識上比較模糊,更缺乏對分子、分母變化的觀察。所以在教學初始,筆者利用“小故事”“涂色卡”“數軸圖”等環(huán)節(jié),直觀引出“形式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數確實存在”這一客觀現(xiàn)實(如:1/4=2/8,2/6=3/9,3/4=6/8),接著又引導學生繼續(xù)深入思考:“是不是每個分數都有和它相等的分數呢?和它相等的分數到底有多少個呢?”最后以1/2為例展開探究,學生參與度高,并能充分利用到剛才獲得的經驗(觀察折紙涂色部分,數軸,聯(lián)系除法等),來幫助說明找出的分數與1/2相等。在得出幾組分數相等的等式后,組織學生觀察分子、分母是怎樣變化的,在變化的同時什么又是不變的,學生在經歷觀察、思考、歸納后,探究出了對“什么在變,什么不變”的規(guī)律性認識,“分數的基本性質”的雛形也就水到渠成了。
數學上如“分數的基本性質”一類的知識,由于本身的抽象性,通常造成學生經歷的學習過程比較干癟,期間僅僅收到靜態(tài)的結論,至于數學思想方法、活動經驗往往都無從談起,這也造成了學生自我建構的缺失。其實,諸多數學知識都應是經過“同化”與“順應”的方式納入原有認知結構的,這其中既包括知識技能層面的內在聯(lián)系,也有思想方法層面的觸類旁通。
比如本課,學生初步以1/2為例探究出“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乘以相同的數,分數大小不變”,顯然結論下得為時過早,筆者將學生思考的方向及時進行了疏導:僅憑一個特例是不足以當作一個科學結論的。組織學生在更大范圍內進行驗證,從而將學生的“一個特例”推廣到“任意分數”,而這個過程就是讓學生充分經歷運用“普遍的科學方法”來研究數學問題的過程,即“提出猜想”“進行驗證”“得出結論”。正是因為“猜想—驗證”,學生經歷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思考研究過程,對于新知的建構才會自然發(fā)生,不斷完善。接著,通過回顧商不變的規(guī)律,溝通商不變規(guī)律與分數基本性質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學生的認知結構再次得到了提升,能嘗試從數學演繹推理的高度去理解分數基本性質了。這些活動的開展也為后續(xù)進行其他研究積累了基本經驗,相信學生的思維經過長期類似的磨礪,他們思考問題會越來越嚴謹、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