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燕
2016年秋季,“部編本”語文教材正式投入使用,新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指出“語文課最基本的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培養(yǎng)讀書的興趣和習慣?!薄熬托W語文,特別是低年級的教學而言,雖然以識字認字為主,還談不上讀書方法,但是也要開始重視閱讀習慣興趣的培養(yǎng)。”小學一年級新教材在鼓勵孩子閱讀方面不遺余力。比如,一年級就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
低年段學生識字量不多,書面閱讀能力差,對閱讀缺乏興趣,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習慣呢?我在使用新教材過程中進行了探究。
一、利用課本習題練讀
溫儒敏教授明確說:新教材注意重新確定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落實那些體現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知識點、能力點。教材按照“課標”的學段目標要求來細化哪些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訓練,落實到各個單元。了解這一點,教學中就會胸有成竹,知道每一年級的語文學習大致達到什么要求,通過哪些線索去逐步實現,教師要認真解讀教材,抓準每一單元甚至每一課的知識點、能力點在哪里,等等。
新教材“雙線組織單元結構”的獨特編排,課后習題往往體現對知識點或語文能力訓練的要求。注意研讀能快速抓準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我們來看一年級上冊的幾道課后習題:習題一,朗讀課文,注意“一”的不同讀音。背誦課文。意在訓練學生朗讀,讀準字音,積累語言。習題二,讀下面的句子,注意讀好停頓。意在訓練朗讀,重點是讀好停頓。習題三,青蛙寫的詩里有逗號和句號,請你圈出來。意在認識常用的標點符號——逗號和句號。習題四,數一數,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意在認識自然段。習題五,朗讀課文,說說青蛙寫詩的時候誰來幫忙了?意在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從文中提取明顯的信息。這些習題點明了知識點和訓練點,相比以往的教學,我們不再茫然,感覺有綱可循,在“隨文學習”中可以有意識地、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當然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一些知識點、能力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一教就會的,要不斷重復、強化練習。比如讀好停頓的訓練、數自然段的訓練要貫穿整個單元,甚至整冊書,提取信息的能力是閱讀教學一直要關注、培養(yǎng)的。
二、利用課本插圖猜讀
圖畫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對識字量有限,思維仍處于形象思維階段的低年段孩子來說,巧妙利用插圖無疑是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好方法。新教材采用大開本排版、插圖精美,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特別是“連環(huán)畫課文”很符合小孩子“愛讀圖”的特點,鼓勵孩子運用識字成果,自主閱讀。不認識的字鼓勵孩子猜讀,借助圖畫猜讀,落實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如《小蝸?!芬徽n中沒有注音的生字和詞語,“蝸?!薄安葺薄澳⒐健倍际强梢詮膱D畫中推測出來的。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借助圖畫猜讀生字,并通過互相交流獲得學習方法。一年級下冊課文《咕咚》,“鹿、象”兩個字,學生觀察第107頁的插圖,對照課文,從動物奔跑的順序就可以識記這兩個字?!皵r”字,借助第107頁的第2幅插圖,可以看出野牛是站在其他動物的對面,擋住其他動物的去路,再利用形聲字規(guī)律,可以推測出是“攔”字。《小壁虎借尾巴》的課后練習,讓學生猜猜字的讀音和意思后,再說說是怎么猜出來的,這就是閱讀方法的交流。
在這部分內容教學時,老師要舍得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盡管有困難,但是他們讀得津津有味。老師在學生自讀之后,進行抽讀檢查、正音、答疑解惑,并鼓勵他們將學到的方法延伸到課外閱讀,不斷練習,提升自主閱讀能力。
三、利用課本主題延伸讀
溫儒敏坦言,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光是教課文讀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新教材雖然力圖把“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者結合起來,但也還需要老師們去“加碼”。他建議老師們采取1加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的文章。語文課一定要延伸到課外閱讀,讓學生養(yǎng)成讀書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新教材教學中,我不局限于課文,把課內教學延伸到課外,想方設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
1.“和大人一起讀”
“和大人一起讀”是新教材的一個亮點。這個欄目的用意是幼小銜接,激發(fā)讀書的興趣。這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家庭,營造語文學習的良好氛圍。
教學時和學生一起采用多種形式讀課本內容之后,我進行了拓展讀,借兒歌讀兒歌,借故事讀故事。比如,學生讀《小兔子乖乖》時,讀得很起勁,我就找了一些關于小兔子的兒歌《小白兔》。關于兔子的繪本故事就更多了,《猜猜我有多愛你》《我不知道我是誰》《兔子先生的麻煩》《沒有耳朵的兔子》等等,孩子們聽得可認真了,下課就借我的繪本重讀。熱情高漲的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找來了更多關于兔子的兒歌或故事來讀,一時間班里掀起了“讀與兔子有關的繪本故事”熱。再如學生很喜歡讀《孫悟空打妖怪》,就讓他們說說讀過哪些孫悟空的故事,帶著他們一起讀《西游記》的故事,鼓勵他們自己讀,和家長一起讀。
家長是強大的后備力量。課堂之余,我會結合單元主題布置家庭閱讀作業(yè),讓孩子回家和大人一起去讀。通過家長會、家長群等形式示范、交流一起讀的方式方法:一起讀、比賽讀、分角色讀、分句分段讀、表演讀等,帶動家長參與。比如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三篇課文《小公雞和小鴨子》《樹和喜鵲》《怎么都快樂》,表達的共同主題是人們之間需要相互幫助、關心和愛護。結合這一主題,我推薦繪本《我想幫助你》《我的兔子朋友》,讓孩子課外讀,發(fā)動家長找更多相關的故事和孩子一起讀。家長們在班級群上分享了和孩子共讀的音頻和圖片,帶動了更多的家長和孩子。班級里有一些特別會講故事的家長,把他們請進學校來給孩子們讀是很受學生歡迎的形式,調動了孩子和家長的閱讀積極性。
2.和伙伴一起讀
在教學中我發(fā)現低年級的孩子,特別是一年級的,很難一個人靜靜地閱讀,根據他們年齡特點,我嘗試讓他們和同桌一起讀,和好朋友一起讀,發(fā)現他們更喜歡這種方式,幾個人一起,你一句,我一句,互相帶動,又似乎在比賽,興味盎然。我就抽出時間,鼓勵他們一起讀,發(fā)現閱讀的興趣和速度大大提升了,他們一起讀《米小圈上學記》《笨狼的故事》等等,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書中的內容,還互相換書讀,已經可以讀整本書了。
3.鼓勵獨立閱讀
鼓勵學生獨立、大量閱讀,讓閱讀成為生活的方式是我們努力追求的。要讓孩子們愛讀書,還要保證閱讀的時間和書目。我設置了每周2節(jié)不少于30分鐘的閱讀課,每天午睡后15分鐘讀書時間,每周一是圖書交流日。低年級沒有書面作業(yè),我就布置他們讀書,寫“閱讀記錄單”,像銀行存折一樣,記錄自己每天背誦的兒歌、親子共讀篇目、獨立閱讀篇目,每周交流、評比,帶動學生的課外閱讀,培養(yǎng)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徐丹.培養(yǎng)閱讀習慣 享受濃濃墨香:淺談如何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J].小學語文教學研究,2011(10).
[2]張燕.讓兒童一進小學就愛上讀書:淺談低年級學生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09(11).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