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娜瑩
摘 要:一直以來,學生考試成績的好壞,往往作為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主要指標。大多數(shù)老師并不敢真正放開學生的成績而專注開展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活動。素質教育難以真正實施。如何讓學生既有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又能全面發(fā)展。嘗試在作業(yè)形式上進行改革。
關鍵詞: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
托爾斯泰說過:“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思維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無論是課堂上老師講的,課外閱讀的……都是書本上的知識,要把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使自己能夠自如運用,就必須通過作業(yè)實踐來轉化。可見作業(yè)的重要性,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我們就要在作業(yè)上“下功夫”。
一、轉變觀念為先導
(一)轉變教師觀念為前提
沒有教師觀念的轉變,就沒有改革。簡單、重復進行理論抄寫,是很省時、省事的作業(yè),但這樣的作業(yè),對以鮮活的生命為研究對象的生物學來說,往往會磨掉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教育心理學已經向我們指出并確認“報酬遞減”這個事實,即重復學習的頻率愈益增多,保持的效率愈低。所以我們不能再讓學生做“無用功”了,應該還學生更多有價值的“作業(yè)”。
(二)轉變學生觀念為重點
學生習慣作業(yè)是以書面作業(yè)為準,至于其他的作業(yè)形式,例如:預習或復習環(huán)節(jié),老師要是沒有具體抽查,學生往往都不會當成是一種作業(yè)認真完成。盡管這些“作業(yè)”對他們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有好處,但他們會認為這是一個虛設的作業(yè)。所以,改變學生的觀念尤為重要。
二、作業(yè)從“量”到“質”的改革
(一)從“量”上進行改革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到“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于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這是教育技巧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彼越處熢诓贾米鳂I(yè)方面更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對基礎弱的學困生在作業(yè)的“量”上不要多,不要打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中等生來說,“量”方面要有所增加,可以布置一些稍難的學習問題,讓他們“跳一跳”就能解決;而對于優(yōu)等生,“量”方面可以是全班最多的,要安排一些綜合性更強、難度更大的創(chuàng)新型
作業(yè)。
(二)從“質”上進行改革
快樂學習應該是每個學生心底的愿望,因而教師更應該滿足學生的這份需求。
1.做課外實驗
不管是哪個層次的學生都喜歡做實驗,所以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把可以安排學生做實驗的活動都布置成作業(yè),讓學生在課外完成。像“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檢驗雞卵上的氣孔”等實驗,不難,稍微指導一下,學生就可以在課外很好地完成。
2.進行課外觀察
像被子植物的一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單靠教材學習,學生不一定能理清每個生長的階段。如果我們在學校的菜地,種植菜豆和玉米,在種植的過程中,我們的學生就可以“陪著”植物一起成長。這種獲得知識的體驗比“看”或“寫”教材的內容有趣多了。
3.化理論知識為動手操作
生物細胞的基本結構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傳統(tǒng)的做法是:看圖辨認各個結構,然后在作業(yè)本上畫結構圖。如果我們讓學生回家動手做細胞模型,那我完全相信學生完成作業(yè)的興趣會更大,印象也更加深刻。類似還有植物的種類,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動手制作不同種類的植物標本等等。
三、多元化評價促進學生多元化發(fā)展
(一)轉變完成作業(yè)的方式
1.改個人完成為小組完成
實踐證明,生物學習小組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而且,不管是做生物實驗、課外觀察,還是動手制作,這些活動的開展往往是需要幾個人配合來完成的,所以,我們更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分組安排。這樣,優(yōu)等生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中等生可以得到鍛煉提高;學困生可以進步更快。
2.改單一形式為多元形式
作業(yè)可以是一份實驗報告、一份調查報告、一份觀察日記,甚至是一份從網(wǎng)絡下載、打印的資料;還可以是一個生物的結構模型、一份動植物的標本,凡是學生用心去完成的作業(yè)成果,老師都要給于肯定和表揚。
(二)教師的評價
教師評價不能只停留在評價學生的做法正確與否,更要注意評價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參與程度、交往狀態(tài),評價學生自身的發(fā)展水平及探索創(chuàng)新的過程。評價應該是積極的——能引發(fā)學生積極的心理體驗以及積極的態(tài)度。適度對成績給予表揚,引發(fā)自激勵;否定,不指向結果,而是指向其學習方法。提出疑問,進行商量,幫助其改進方法,求得進步。
引用周玉仁教授的話來作為本篇的結束語:要為學生多創(chuàng)造一點思考的情境,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些表現(xiàn)的機會,多一點成功的體會。
參考文獻: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06.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