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英潔
摘 要:課堂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生動活潑,扎實有效,注重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串,引導學生感官并用,自主探索,創(chuàng)新思維,獲取新知,拓展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體驗學以致用的樂趣,讓學生對小學數學始于興趣,終于運用。
關鍵詞:創(chuàng)設情境;興趣導入;自主探究;拓展運用
課堂教學模式即教師在課堂上針對學生學習而使用的教學方法,教師在不同課堂以及對待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會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學模式是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的反映,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行為規(guī)范。
教師的教學風格是教師在教學理論指導下,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探索和追求形成的,并逐步完善的教學活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主要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在生活中捕捉與知識點相關的數學信息,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作導入,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欲望,比如,在教學“一分有多長”時,我用學生感興趣的小故事《一分鐘》引入,學生興致盎然,從故事中學生很自然地提出了“一分到底有多長”的問題,還對學生滲透了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設計情境串滲透新知,通過“火箭發(fā)射倒計時”和“紅綠燈倒計時”體驗10秒,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掌握了“秒”作為比分還小的時間單位的長度,知識銜接自然。在情境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用問題引導學習,使數學課堂真實有效。在培養(yǎng)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數學知識。
“情境”引出新知,“探索”才是課堂教學的實質。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知識結構特征,立足于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給學生盡可能多地提供材料信息,營造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氛圍,留足思維的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討論等方法自主學習解決問題,使課堂充滿創(chuàng)新的活力。自主實踐探究,有助于學生知識的運用、技能的強化和記憶的鞏固;可以鍛煉與培養(yǎng)學生各種感官并用的能力,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平衡發(fā)展。合作交流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圍繞共同目標,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單位的互助學習活動,強調學生學習的親歷性、參與性、合作性。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每個學習小組里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要有明確的分工,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條件,創(chuàng)設合作的情境,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感受信息共享的快樂。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探索數學真理,更能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但自主探究學習環(huán)節(jié)往往會成為優(yōu)等生的舞臺,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切實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盡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
鞏固發(fā)展,趣味延伸。在對課本例習題的變式和拓展中,讓學生學以致用,再將新知識用到生活中是形成學生基本技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技能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順利完成某種活動任務所必需的行為活動方式和心智活動方式。技能的形成也可加速知識的掌握。教師通過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而拓展學習則是課內知識的延伸與滲透,可以是主體內容的延續(xù),也可以是某一知識點的綜合、深化和提高。有效的課堂教學拓展能使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得到升華,還可為后續(xù)學習埋下伏筆。我在練習環(huán)節(jié)設計的填空題和判斷題主要用于考查學生課內知識的運用能力,選擇和修改日記重在將所學新知運用于生活實際。練習中“100秒=( )分( )秒”一題為下一節(jié)課作了鋪墊。
課堂回顧是課堂教學重要且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富有藝術性的課堂回顧更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化與鞏固。因此,課堂總結就像一面鏡子,能夠折射出一堂課的教學成果。恰當的課堂評價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課堂評價運用的“度”更有待我深思和繼續(xù)探索。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的主導也是舉足輕重,教師要通過深入淺出、條理清晰、層層剖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思維、發(fā)散的思維、創(chuàng)新的思維;讓學生在輕松和快樂中,激發(fā)興趣、愛上數學,在不知不覺中提升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時刻不忘錘煉學生的品格,引領學生的人生方向,做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不同的學習習慣對于思維能力與數學能力的提高產生不同的作用。因此,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階段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但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長期、反復的訓練,才可以達到目的。我堅信:歷經千錘百煉,必將“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學生終將會對小學數學始于興趣,樂于運用。我的課堂教學也必將離“高效課堂,優(yōu)質課堂”越來越近。
參考文獻:
[1]周國韜.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解讀[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12.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01.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