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芹娟
摘 要: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一直是個難題,一部分小學畢業(yè)生升入中學后,學習語文的興趣逐漸減退,最終造成“分化”與“滑坡”。本文從學生學情、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學習評價等四方面,并結合一堂初一語文課提出了實現(xiàn)中小學語文教學“無縫對接”的一些策略。
關鍵詞:中小學;語文教學;無縫對接;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1-027-2
小學生剛升上初中,如何讓小學生能順暢過渡到中學的學習,盡快縮短從小學到中學學習的磨合期,盡早地適應初中的語文學習,確保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持續(xù)養(yǎng)成,逐步形成較強的語文學習能力,是我們初中和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筆者現(xiàn)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一、做好基于學情的“生態(tài)”對接
眾所周知,只有從學生學情出發(fā)的教學才是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小學生進入高年級后,從表象上看,大部分學生上課主動表達的愿望不怎么強烈了;從學生的思維特征看,其實,透過表象來看本質,此時的學生逐漸抽象思維占優(yōu)勢,思維開始具有預計性,自我意識和自我監(jiān)控能力逐漸增強,他們不愿當眾表達往往是因為怕出丑。如果這個時期我們老師不注意有意識地干預及引導,久而久之,這些學生進入中學,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就會更自我封閉,更習慣于當聽眾;反之,如果有了小學高年級老師提前的主動干預和引導,學生的情況就會有明顯的不同。就拿觀摩的這堂《禮記·教學相長》來說,本來文言文的學習對初中生來說是個難點,再加上有老師來觀摩,原先我猜測這些初一的學生估計很難主動發(fā)言了,但事實上,由于任課老師的有效引導,再加上課堂設計中又兼顧了此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所以,就這方面而言,課堂效果還是挺好的。由此推測,如果我們在小學高年段的語文課都能熏染式的啟發(fā)學生大膽表達,并且在教學設計中為學生的“暢言”搭建層級,讓我們的學生在語言表達和思維發(fā)展方面都能得到良性的、螺旋式地上升,那么,就是做好了中小學語文教學基于學情的“生態(tài)”對接。
二、做好基于內(nèi)容的“本分”對接
這里的“本”是指“文本”,也就是教學的內(nèi)容。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的語文教學在教材內(nèi)容、教學方式、教學要求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距?,F(xiàn)行中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深、知識點多,思維難度大,教學進程快,容量大,學習要求也提高了,思維難度也隨之增大。就《禮記·教學相長》一課來說,盡管篇幅很短,可實質要求學生掌握的要點很多。相對而言,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淺,知識點少。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范文記敘文居多,故事性、趣味性強,且?guī)缀醪簧婕拔难晕模欢踔姓Z文課文加入了科學性強的說明文和邏輯性強的議論文,還增加了一定量的文言文。如《禮記·教學相長》,文章層層推進,思維慎密,字字值得推敲,知識性更強一些。基于這樣的實情,怎么對接?其實,《語文課程標準》為我們有效實現(xiàn)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無縫對接”提供了依據(jù),那就是正視學生特點,循序漸進,以教材為基準因材施教,找出中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注意比較、聯(lián)系和滲透,創(chuàng)造性開展教學,為學生升入高一年段的學習作好“無縫對接”的準備。
以《禮記·教學相長》為例。學生在小學里雖然并未系統(tǒng)學習過文言文,但中高年段接觸過《古今賢文》和結合相應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等碎片式補充過一些文言片段,因此,本堂課中學生依托教師精心設計的“自主學習任務單”,借助相應的工具書和課文下面的注釋以及小組互助學習形式,從正音斷句——解決疑難讀音,讀出句子節(jié)奏;到釋義辨析——理解關鍵詞義,比較古今異義;再到譯句悟理——翻譯重點句子,感悟闡述道理;最后質疑拓展——引導自主質疑,遷移拓展閱讀,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把握文本特點,環(huán)環(huán)緊扣,找準了本篇教材與小學高段教材中“類文言文”間的聯(lián)系點,較好地開展了教學活動。
再聯(lián)系到我們小學高年段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較為豐富的教師在教學《三顧茅廬》《林沖棒打洪教頭》《三打白骨精》時,自然會補充相關的文言片段。學生在學習了課文的基礎上再去自主閱讀這些文言片段,難度大大降低,而且他們會自覺進行對比閱讀。從這個層面看,我們小學老師為學生進入中學學習,做好了基于內(nèi)容的文本的對接。
當然,要做好“本分”對接,對中小學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小學高年段的語文教師除了對自己年段的教學內(nèi)容要了然于心,還要對初中語文教材,特別是初一語文教材內(nèi)容有所了解;反之,初中語文教師也要對小學高年段語文教材內(nèi)容體系要了解,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做到自然有效的對接。
三、做好基于教法的“導向”對接
“教是為了不教”,教師“教”的終極目標是要導向學生能用學到的方法來自主有效地開展學習活動,提升自主學習力。
小學階段,老師的“主導”作用還是分外強調的,為了更好地做好學生進入中學的學習準備,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強化小學高年段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筆者從本次聽初一的語文課及參與課后互動研討中發(fā)現(xiàn):小學教師講課速度較慢,課堂容量較小;而中學課時較緊,教師講課速度一般較快,課堂容量大,許多要點點到為止,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科學的方法,合理安排,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小學生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學習方法較少。因此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握了以上特點,就能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挖掘學生潛能,加強學法的指導,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為了更好實現(xiàn)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無縫對接”,我們倡導小學高年級階段的語文教學簡化形式,把課上扎實,在注重情感互動的同時,適當滲透理性思考,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多一些靜思默想,讓學生在思維得到訓練的同時也為進入中學語文課堂更多的自主閱讀奠定基礎。
再說中學,尤其是初一的學生,其實還是“乳臭未干”,我們應留給學生足夠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多啟發(fā),師生多互動,情感多親近,盡量拉近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教學內(nèi)容、形式等改變,師生間的距離,在問題設計方面循序漸進地提高思維的跨度,讓學生進入中學后,會思考,善思考,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抖Y記·教學相長》的教學中,該教師就比較好的做到了啟發(fā)引導學生在思考交流、互助研討中自主學習。
四、做好基于評價的“價值”對接
為了促使中小學語文教學在各方面實現(xiàn)“無縫對接”,我們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注意由重鼓勵性評價向正面誘導過渡,做到既鼓勵進步又正視問題。
評價學生語文學得是好是壞,可謂是“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身”。因此我們在小學高年段的教學評價中,增加了指向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的相應評價項目,來提高評價的含金量,即“價值”。
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注重朗讀,追求形式多樣,朗讀時相互評價,相互吸取優(yōu)點和長處,讀中感悟、讀中升華。初中語文課中教師更注重知識積累和拓展,朗讀形式相對較單一。(但是,《禮記·教學相長》一課中,教師還是很注重學生讀的訓練的,從停頓到節(jié)奏再到理解含義后的悟讀)我們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時,側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質疑問難能力、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評價,從而有意識地為中小學“無縫對接”作鋪墊?!抖Y記·教學相長》的執(zhí)教老師,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價值”把握得較好,既有基于學習內(nèi)容表達形式的、更有側重于學習方法的,還有緊扣“教學相長”文中之道的。
總之,我們應該根據(jù)課程、教材和學生的學情,把目光聚焦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植,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不斷優(yōu)化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項需要中小學語文教師共同探索實踐的工作。今后我們應繼續(xù)以新課標為指針,進一步做好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無縫對接”,使之形成一個相對獨立,又互相聯(lián)系,互為滲透并互相依存的整體,以更好地貫徹課程標準中語文學習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使學生在各個學段都善學樂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