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潔
摘 要:兒童的個性、靈魂以及心智正是在長期的人文熏陶中不斷發(fā)展的。而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學生播下人文種子,使學生具備感恩、誠信、進取以及寬容等大愛之心,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應該重視的。文章主要針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給予學生人文熏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熏陶;精神境界
一、讓小學語文課堂展示生命的魅力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充滿活力的,其應該像一首歌謠、一幅畫卷那樣讓學生進行體驗,學生能夠愛上語文課堂,愛上語文這門課程。但是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師一味追求“活”,卻忽視了真實。在實際的語文課堂上,教師必須加強學生和文本的對話,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通過語言感悟到生命的真實[1]。例如,在《雪孩子》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可以讓學生朗讀一遍,然后加上情感再朗讀一遍,讓學生感受文化的熏陶。然后教師再從文章中挑出一些比較好的段落,如“在大雪過后,到處都是一片白茫茫,房子上、樹上、地上以及花草上都被裹蓋了一層白色”。這一句就描寫出了下雪后自然界的一種美。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在語文實踐中要受到熏陶感染,并且在閱讀的時候能夠感受語言的美。由此可見,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有著較強的促進作用。
二、重視學生健康并培養(yǎng)其豐富的情感
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備課的時候,需要用自己的心認真感受作品所反映出來的情景和情緒,并且將所感應的沖動和感覺保持下來。然后在進行課文鉆研的時候,像演員一樣將整個身心都沉浸在作品中,深入地感受作品蘊含的情感,這樣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才能夠做到“情動于中形于外”。而在進行課文講解的時候,小學語文教師首先可以從語言著手,可以通過范讀來將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中。還是以《雪孩子》這篇文章為例,在學生大概了解到這篇課文大概內容的時候,學生必定會產生很多的疑問,如雪孩子是怎樣出現的?它的鼻子為什么是尖尖的?而當這些淺顯的問題被提出來之后,教師不要急著給學生進行解答,主要是這些問題的提出代表學生還沒有深入地了解課文,只要讓學生相互討論和多讀幾遍文章,他們自然能夠找出答案。在學生解答出這些簡單問題之后,他們又會產生更多的有深意的問題,這時候教師就可以直面這些問題,然后將學生合理地引入課文實景中,以此激發(fā)學生對美的情感。
三、重視學生獨立人格意識的樹立
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將學生看成是一個平等、獨立以及自由的個體,并且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將自己的情緒等各方面的感受表達出來,自由地感受課文中的情感。同時,這樣還能夠和作者自由地進行溝通,進而達到一種凈化心靈的效果。除此之外,小學語文教師還應該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出質疑,徹底轉變傳統(tǒng)“一言堂”的教學模式。這樣不僅鍛煉到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且還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自信。
四、升華學生的精神境界
小學階段的學生可塑性十分強,而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良好的審美觀以及世界觀,使學生通過學習去選擇最為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掌握更多的生存本領,在全面發(fā)展中提升自身的素質以及學習和生活的能力,這樣在其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即使不能夠成為一個強者,但絕對會成為一個能者[2]。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牢牢掌握這一點,將理性認知和感性認知有機結合在一起,重視陶冶學生的情操。不過,必須注意的是對學生人文熏陶的過程是一個長期持久的過程,只有小學語文教師進行長期熏陶,才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教材也是選了很多具備啟發(fā)人們心靈思考的好文章,這些文章能夠將人們人文意識的希望之光很好地釋放出來,為人類生活進行照明。小學語文教師在這種背景下應該不斷探索,立足于民族母語將我們的人文精神進行弘揚,將民族語言文字的魅力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周江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給予學生人文熏陶[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版),2018(1).
[2]張金坤.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6(49):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