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珊
摘要:詩歌的意義與大語文教育的主張息息相通。在大語文理念的觀照下,探索職校語文詩歌教學的有效方法,主要從誦讀、吟唱、品畫賞詩、延伸拓展等方面探討怎樣進行詩歌的有效教學。
關(guān)鍵詞:大語文;詩歌教學;職校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11C-0036-03
我國是一個詩教的國度,有著源遠流長的“詩教”傳統(tǒng)。孔夫子有句名言:“不學詩,無以言?!薄墩撜Z》記載了孔子訓(xùn)誡兒子的話:“小子,何莫學《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本褪钦f《詩經(jīng)》有著很強的社會作用,既可以抒發(fā)情感,觀察社會,結(jié)交朋友,也可以用來諷諫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1][2]這和大語文教學的思想不謀而合。
20世紀80年代,語文改革家張孝純先生提出了“大語文教育”主張,即“語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qū)W生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jié)合起來”。大語文教學倡導(dǎo)通過課堂將學生引入到“大社會”中,將學校中的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語文學習結(jié)合起來。也就是語文教學應(yīng)該貼近生活,生活處處是語文,更確切地說,時時有語文,事事有語文。[3]
反觀在現(xiàn)實的語文教學中,詩歌無疑處于邊緣的地帶,寫作要求除了詩歌,體裁不限。由于詩歌中蘊含大量的文史知識、典故、意象,學生缺乏相應(yīng)的社會經(jīng)驗,很難真正品味出詩歌真正的情感。但是詩歌又是如此重要,在《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中,并沒有對審美教育的具體規(guī)定,但其中有“閱讀各種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豐富內(nèi)涵,加深和拓寬對自然、社會、人生等問題的思考和認識……注重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感受教材中文學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藝術(shù)魅力”。詩歌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理解社會,感悟人生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詩歌教學的方法顯得尤其重要。
一、詩歌重知識,更重感悟
想要解決怎么教,先要理解詩歌教學應(yīng)該教什么。與普通中學詩歌教學不同,職校學生沒有高考的壓力,不需要死扣每首詩詞描繪了什么,渲染了什么,表達了什么。他們可以帶著自己的眼光真正地品詩,這是職校詩歌教學的一個優(yōu)勢。很多時候,詩歌教學淪為和小說、散文一樣,了解寫作背景、分析詞句、進行翻譯……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嚼著嚼著就變成了死魚眼。鄭桂華提出:“想從詩歌里學語文知識,學主題思想,甚至學邏輯分析能力,都是抓小棄大。有人說,詩歌是無譜的音樂,欣賞音樂要用‘心聆聽,整體感悟?!睆埡窀幸舱f:“與其鋪排分析浪費時間,不如多讀多背幾首好詩,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把學生領(lǐng)進廣闊的詩歌天地?!笨梢?,詩歌教學必須區(qū)別于其他題材的文學作品的教學,詩歌教學中應(yīng)該有知識傳授,但更多的應(yīng)是學生對詩歌情感上的認同和感悟。
二、用心讀,用情讀
誦讀是詩歌教學方法的核心。《毛詩序》中有“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痹姼枰寐曇魜韨鬟_出其中的意味,不同的人讀詩,會有不用的效果。因為每個人的經(jīng)歷、情感投入都不一樣,詩歌教學就是要盡量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與已有經(jīng)驗,使他們能夠與詩人共呼吸。這也就是葉圣陶所說的“美讀法”?!八^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shè)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出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盡情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闭b讀的高境界是“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要想追求這樣的教學效果,讀詩的人必須要帶著自己情感,用心讀。朗讀的形式是多樣的,如范讀、領(lǐng)讀、引讀、齊讀、分角色讀、邊評邊讀、比較朗讀等。鐘紅梅提出“可以采用早自修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美文聆聽,從而讓學生在審美愉悅中得到情感的凈化、精神的升華。還可以利用早讀對學生進行藝術(shù)朗讀訓(xùn)練。如選定唐詩、宋詞、元曲、新詩、精美短文等,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這樣可以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大面積提高,背誦任務(wù)也完成得極好,語言感悟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p>
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現(xiàn)在的各種軟件,比如“配音秀”,學生課后自己選配音樂,誦讀詩歌,課上教師播放音頻,全班一起猜是哪位同學讀的,讀的得失在哪等等,這適合一些不愛表現(xiàn)的學生,也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讀詩的積極性。
三、嗟嘆之,歌詠之
“詩歌”兩字就說明了詩和歌的緊密關(guān)系,古人將讀詩稱為吟詩。吟詩,即將詩吟唱出來,所謂“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其實,從《詩經(jīng)》到唐詩宋詞元曲,再到近現(xiàn)代詩歌,哪首詩不能唱出來呢?竇常的《還京樂歌詞》就記載了盛唐時期人們吟詩的盛況:“家家盡唱升平曲,帝幸梨園親制詞?!彼卧~就是譜曲而做的。入選教材的詩歌都是歷代經(jīng)典之作,這些詩詞有些曾經(jīng)就是有曲譜的,但已經(jīng)散軼了,但幾乎都有現(xiàn)代的譜曲,有些詩詞甚至有超過三種的歌唱版本。不同的譜曲寄寓了作曲者對詩歌不同的理解,在詩歌教學時,將詩歌唱出來無疑很能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和情感。
如在教學《虞美人》時,就可以播放費玉清的《幾多愁》;在教學《再別康橋》時,可以播放蔡琴、黃磊、李健、林宥嘉等不同版本的《再別康橋》,讓學生體味哪種曲調(diào)最符合詩歌本身的意境。學生不僅是聆聽者,也可以是吟唱者。在詩歌教學中,更應(yīng)該鼓勵學生將詩歌唱出來,用自己覺得合適的調(diào)子來演繹詩歌的情感。每個人品讀詩歌的感情都不同,讀出來的詩歌感覺不一樣,唱出來就更是不同的味道了。
四、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蘇軾在王維的《藍田煙雨圖》上寫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其實,不只王維的詩歌,很多詩詞都具有畫面感。近代新格律詩派的代表人物聞一多提出了詩歌應(yīng)具有“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其中的繪畫美指的就是詩的詞藻的選用,即詩歌語言要求美麗,富有色彩,講究詩的視覺形象和直觀性。教材上的詩歌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里面的大部分詩歌都是千古相傳的畫卷。
在教畫面感比較強的詩歌時,可以在網(wǎng)上搜尋符合詩句意境的圖片。在講解詩句的時候,展示出來,讓學生直觀感受。在背誦詩歌的時候,學生就可以只看這些圖片進行復(fù)述,這樣記憶效果更佳。此外,讓學生用自己的畫筆將詩詞描繪出來,特別適合繪畫相關(guān)專業(yè)的學生,如電腦設(shè)計藝術(shù)專業(yè),學生有美術(shù)功底。在學習詩歌的時候,既可以在學習前,學生先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描繪詩歌畫面,教師通過圖畫了解學生對于詩歌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在學習后,通過繪畫加深對詩歌中意象的理解,強化詩歌記憶。實踐證明,學生喜歡這樣的方式。在教《歸園田居》時,由于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美好動人,生活氣息濃郁,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繪圖,在繪圖中提出了各種問題:“羈鳥是什么樣的鳥?”“方宅是什么?方形的宅子?”“雞鳴桑樹顛,雞怎么飛到樹頂上叫了?”大家一起討論交流,再看著自己畫的圖,詩歌內(nèi)容就脫口而出了,無需死記硬背。
五、功夫在詩外
陸游在晚年寫給兒子的一首詩中說到:“詩為六藝一,豈用資狡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寫好詩,不僅僅要懂得詩歌的詞藻、技巧和形式,更重要的是醞釀詩歌的內(nèi)容和意境。而這意境是由寫詩的人,讀詩的人自己的才智、經(jīng)歷、學養(yǎng)、胸襟等所決定的。大語文倡導(dǎo)生活處處是語文。同樣詩歌的學習也是一樣,在語文教學中,在平時的學校生活中,都應(yīng)該營造一種“詩化”的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詩歌的浸染,從而喜歡上詩歌。
首先,語文教師要身體力行地提倡讀詩,并營造氛圍。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隨口拈來各種詩詞警句,學生自然覺得欽佩而生羨慕之心,就會去模仿,在作文里、說話中也會不自覺地引用詩句,增加文采?!案褂性姇鴼庾匀A”。到了這樣境界,要學生不愛詩不讀詩也不可能了。
其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苯處熯€應(yīng)該通過各種活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開展詩歌活動課,在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飛揚的詩情》教學結(jié)束后,開展“青春詩會”活動。第一節(jié)課,讓學生自由朗誦自己喜歡的和青春有關(guān)的詩詞,談?wù)勛约簩η啻旱母形?。第二?jié)課,向?qū)W生介紹一些吟唱青春的詩歌和著名的詩人。這樣學生不僅僅只認識書上的毛澤東、徐志摩、海子、普希金這幾位詩人,他們還知道了顧城、北島、鄭愁予、席慕蓉、汪國真、木心等優(yōu)秀的詩人,并且愿意課后找這些詩人的其他作品閱讀。同樣的,在《靜女》這一民歌學完后,讓學生找一篇自己喜歡的《詩經(jīng)》里的其他作品,課上每個同學上臺和全班同學分享。實際的教學效果超出意料,學生一個個陸續(xù)走上黑板,寫下自己喜歡的詩篇,然后誦讀,談自己的感悟。黑板上寫滿了《詩經(jīng)》中的名篇:《君子于役》《桃夭》《山有扶蘇》《木瓜》《綠衣》《相鼠》《有女同車》《江有汜》《子衿》《采薇》……內(nèi)容包括了愛情、戰(zhàn)爭、政治、社會風俗等很多方面。學生們也受到了滿黑板古詩名的感染,聽得很認真。這比教師用幾十張PPT,一個人講解《詩經(jīng)》的效果要好很多。
另外,語文教師還應(yīng)該多開展趣味活動,營造詩歌的氛圍。比如詩歌常識競答比賽,詩詞接龍游戲,對對子,看圖猜詩詞等等。但要根據(jù)教學的實際需要,避免程序化,適當選擇,將這些游戲穿插在平時的教學中,相信學生學詩的熱情會被帶動起來。
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yǎng)》一文中提到:“一切純文學都要有詩的特質(zhì)”,“詩人的本領(lǐng)就在見出常人之所不能見,讀詩的用處也就在隨著詩人所指點的方向,見出我們所不能見”?!霸娛桥囵B(yǎng)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于其他種類文學可有真確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得人生是干枯的”。一切美的東西都可以用詩來概括,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風景,詩一般的沉思。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詩歌教學并非教的是詩歌,而是學習一種人生的情趣,一種對生活的感悟?!氨鶅鋈叻且蝗罩?,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北种笳Z文的教學理念,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處處皆生活,相信學生終會有一顆跳動的詩心。
參考文獻:
[1]錢夢龍,等.語文教學呼喚“詩教”回歸——“詩歌與詩歌教學”網(wǎng)談錄[J],語文學習,2002(3).
[2]郁春蘭.職業(yè)學校古詩詞教學探新[J],新課程研究,2014(1).
[3]張孝純.“大語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我的“語文教育觀”[J],天津教育,1993(5).
責任編輯:陳錢允
Probe into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Chinese Poetry in Vocational Schools under the Wide Chinese Concept
XU Shan-shan
(Nanjing Zhonghua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Nanjing 210012,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meaning of poet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position of wide Chinese educ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wide Chinese concept, this paper explore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Chinese poetry teaching in vocational schools. It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carry out effective teaching of poetry from the aspects of reading, singing, painting and poetry appreciation, extension and expansion.
Key words: wide Chinese; poetry; vocational school; reading; singing; pai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