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剛
【摘要】傳統(tǒng)的高中英語教學以接受式學習為主,學生被動學習英語知識,這種接受式的學習方法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而在教學過程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具有“問題性、過程性、實踐性、主體性”等特點,學生以自我為主體,采取“個人—集體”的學習方式,開展研究活動,全方位掌握英語知識,培養(yǎng)高中生的科學素養(yǎng),合作意識,同時提高中生的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高中英語 主體意識
一、高中英語教學的現狀
《國家英語課程標準》中對高中英語教學提出的學習方法為:倡導體驗、時間、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而目前傳統(tǒng)的高中英語教學以接受式學習為主,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和傳授語法、詞匯知識,高中生進行被動式接受學習,對英語知識進行死記硬背,不能完全掌握英語知識,更談不上能積極運用英語知識。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方法,阻礙了學生自我發(fā)展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個人素質的提升,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二、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和學習形式
為了提高高中生的綜合素質,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可達到教學目標。研究性學習又被稱為“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利用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學習探究,主動獲取知識,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自主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教師只是輔助,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主進行思考、分析和處理,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1)問題性。研究性學習以問題為主導,教師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以“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學習,主動獲取英語知識,
(2 )過程性。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互動性學習相比,更加注重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掌握,學生在課題項目的提出、分析和得出結論整個過程中進行學習,在研究課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和科學學習方法。
(3)實踐性。研究性學習不拘泥于課本知識,更注重于知識聯系實踐,應用與實際中,學生通過不同的學習方式,進行觀察、設計、質疑、反思等對課題進行研究,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
(4)主體性。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以自我意識為主,對問題進行探究性學習,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提高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和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2.研究性學習的學習形式。
(1)個人獨立完成項目。首先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其次學生獨立設計課題、目標等,教師定期跟蹤學生的完成情況,最后學生按學習計劃時間提交結論。
(2)個人與全班集體完成項目。教師向學生提出研究性學習目標,全班同學圍繞一個主題各自展開研究活動,最后學生將自己的研究結論進行辯論,形成總結論。
(3)小組合作完成項目。小組合作以小組為單位,學生自行組隊,成員之間進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形成結論。
(4)小組與小組合作完成項目。以小組之間合作為主,相互協作,共同完成任務,形成總結論。
三、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思考
研究性學習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確定課題:教師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學生自主選擇課題,也可以自主確定課題,可以采用多種學習方式,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教師在提出的課題,首先需要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主,其次滲透教材知識,深化教材內容,最后實時追蹤學生的學習情況。第二階段為實施階段:學生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比如通過查閱文獻、書籍、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問卷調查等,通過多種方式得出的結論進行整理歸納、判斷、最后得出總結論。第三階段為展示階段:學生以個人方式或者小組方式將研究成果進行展示,進行交流經驗。下面本文以高中英語課程中的science and technology為例,論述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
1.課前準備。按照課本內容的要求和教學需要,同時根據學生的個人水平、性格特點、特長等方面將全班分為四個小組。
2.各個小組的學生可以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查找有關現在黑科技的發(fā)展、產品信息,最終結果可通過PPT或者動畫等形式進行呈現。
3.小組之間的成員進行自我分配任務,確定各自職責,每個小組負責介紹一種現代高科技。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教師進行指導和幫助。
(2)實施階段。四個小組進行搜集整理資料,小組之間可相互合作完成,也可以小組單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