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躍慧
摘要:在寫作領域有所成就的大家無一例外都是寫作愛好者,由此,“愛好”在學習中、在寫作學習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本文簡單分析了初中語文寫作教學向“愛好型”培養(yǎng)的轉變及相應的教學策略的轉變。
關鍵詞: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愛好;研究與策略分析
在初中教學中,除了體育課與少數的實踐活動課程,其余課程大都在教室里上,這幾乎可以說是教學當中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一條鐵打不動的定律,教師站在講臺上一絲不茍地講課,學生板板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聽講,教室仿佛成了文化課教學的一個緊箍咒,在這種教學形式與氛圍下,學生很容易在學習中產生一種壓抑感,進而影響其學習效率,筆者從一名初中語文教師的角度出發(fā),本著“讓學生不再將寫作文看做是一種負擔,而是當做一種愛好來堅持”為研究目的,對初中語文寫作教學向“愛好型”培養(yǎng)轉變進行了研究與策略分析。
一、寫作教學形式與地點的轉變
筆者以為,語文教師應當“不拘一格教寫作”——誰說語文寫作課堂就一定要在教室里上呢?誰說寫作當中的素材和豐富的詞匯只能靠記憶和背誦,而不能由學生去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呢?前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擔任帕甫雷什中學的校長之時,曾經旁聽了一位青年語文教師的寫作教學課,在課堂上,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發(fā)現學生們回答問題時所使用的詞匯都是一些平時背誦下來的、硬擠出來的句子和詞組,這些回答貧乏、蒼白、笨拙,毫無鮮明的表象,僅僅是在重復別人的思想,足可見學生并沒有搞清楚它們的意思是什么,這使蘇霍姆林斯基產生了深深的疑問:“為什么在這些回答里常常缺乏學生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呢?難道教學擺在學生面前的唯一任務就是識記、保持和再現?”這時,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時期曾經教過的一年級學生娜塔莎的一篇作文再次清晰地浮現在他的腦海中:“……刮起了一陣大風,大風把一粒長著毛茸茸翅膀的種子帶到了草原上,種子落到了草原上的青草叢里,青草驚奇地問:‘這是誰呀?種子說:‘這是帶翅膀的花兒。我準備在這兒,在草叢里生長?!诜N子原來落下的地方,露出了一根粗壯的莖,在它的頂上,開出一朵朵黃色的花兒,它是那么鮮艷,就像一個小小的‘太陽?!?!原來這是蒲公英呀!青草說?!边@篇充滿美好的詞匯的、活靈活現的作文正是蘇霍姆林斯基帶學生走出教室,觀察了花的形狀、顏色及其種子,花與花不同的特點,并引導學生把陽光、花瓣、蜜蜂、蝴蝶等事物之間聯(lián)系起來,然后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編出來的故事。
筆者深受啟發(fā),感觸良多:一名一年級的小學生能夠寫出這樣帶有情感感染力的作文,足可見鮮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語言及學生的創(chuàng)造在語文寫作中是何等的重要!而這些能力與素養(yǎng)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照本宣科與學生不加思考的記憶是無法獲取的,實踐、生活與觀察是積累學生寫作素材、鍛煉其寫作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
因此,教師在語文寫作教學中應不拘泥于形式化,在保證學生安全的情況下適當地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讓其能夠融入寫作情境之中進行創(chuàng)作,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體驗過程中愛上寫作,最終達到提升學生寫作水平、鍛煉其思維能力、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學目的。
二、日記、隨筆等寫作習慣的培養(yǎng)
初中生是一群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這個特殊的孩子不再什么話都告訴父母、教師或者朋友,他們心里有了屬于自己的小秘密,這些小秘密可能是關于學習心情的,可能是關于同學集體友誼的,也可能是關于懵懂的情愫的,這些都屬于正常的心理現象,是處于身心發(fā)育期的青少年所特有的心理特征,如果這些心理與情緒長期積壓、無處宣泄,很容易給中學生帶來心理壓力,最終影響其身體、心理及學習的健康發(fā)展。因此,語文教師應了解并抓住初中生這一特殊時期的特殊心理現象,幫助其養(yǎng)成正確的情緒宣泄方式與途徑——引導學生養(yǎng)成記日記或隨筆的寫作習慣,可以記錄一天的心情、天氣,可以記錄美景以及由美景等事物引發(fā)的一系列思考與感受,也可以將自己平時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記錄下來,讓不會開口說話的日記本來當自己的一位親密無間的好朋友與秘密保守者,大家可以將自己每一天想要傾訴的話語、想要保留的回憶和心情寫在一個只有自己可以看的筆記本上,把這個筆記本當做自己可以說悄悄話的密友。
教師此種做法不僅幫助學生逐步養(yǎng)成堅持記日記或者寫隨筆的良好寫作習慣,鍛煉了其寫作能力,而且還能夠起到幫助學生疏導心理情緒的積極作用,培養(yǎng)其深入、持久的思考方式,讓學生在寫日記的過程中逐漸將寫作當做一種愛好和習慣,最終使其寫作水平與思維能力得到同步的、穩(wěn)定的提升。
三、正確、肯定地評價學生的寫作成果
在語文寫作教學中,每個學生的思考方向、思維模式與寫作思路都不一樣,再加上學生的想象能力完全有可能高于教師的想象能力,因此,教師應學會從學生的角度去欣賞其寫作作品,并給予積極的鼓勵與中肯的評價。但是部分教師完全按照自己的模式與應試框架與標準來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審定與評判,往往是學生滿含熱情與美好想象認認真真地構思了一篇作文,教師卻認為不符合自己的審美要求或應試標準,故而以低分或消極的評價將其全盤否定,教師這種做法無疑是片面地打擊學生的寫作熱情,讓其對寫作的學習與目的產生懷疑的心態(tài),并很容易使學生對寫作產生抵觸與恐懼心理。
前蘇聯(lián)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以自己一次失敗的親身教學經歷告誡教師們:不要輕易地去批評學生,尤其是無意中出現錯誤并產生懊悔心理的學生。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是一種殘忍的行徑,這種做法對學生稚嫩的心靈所造成的傷害是難以彌補的。因此,教師在語文寫作教學中應懷著一顆認真的心去欣賞每一個學生的作品,從中找尋閃光點,并以真誠的語言和肯定的態(tài)度對其加以鼓勵和贊美,隨后再指出其中的不足之處,相信學生會抱著感恩與輕松的心態(tài)接受、改正之,并由此增加對教師與寫作的好感度,進而對其寫作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
筆者對初中語文寫作教學向“愛好型”培養(yǎng)的轉變進行了研討,并據此發(fā)表了一些粗淺的個人見解,以供廣大語文教師交流參考。
參考文獻:
[1]郭麗輝.初中語文寫作教學[J]學周刊,2014.03.
[2]馬存真.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研究[J].求知導刊,2014.11.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連鋁學校 7303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