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有效提問,即是圍繞著教學重難點,直指本質的,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并能激活學生思維的一種師生互動的提問方式。它與傳統(tǒng)的“繁雜小碎”的提問相對立,更加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通過提問,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促進思維的靈動,讓課堂更加富有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有效提問;讓理解更深入;讓學習更主動
一、 有效提問,讓思維更開放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封閉性的提問——“是不是”“對嗎?”“你同意嗎?”充斥著整堂課,顯而易見,這樣的問題是花費較短時間的即時性思考問題,甚至孩子無需思考,只要回答“對”“是”“同意”就可以了,這種反復無效的追問,僅僅停留在孩子思維的最淺層,它除了會給孩子帶來思維的惰性,使孩子看起來更像是裝知識的容器,對孩子長久的發(fā)展百害而無一利?!皵?shù)學是思維的體操”“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為了適應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要,我們急需拋棄這種“非此即彼”的提問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你是怎樣想的?”“你有不同的方法嗎?”“你能解釋出其中的道理嗎?”這一類開放性的問題,它會拓寬孩子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
比如:四年級下冊“用數(shù)對確定位置”,數(shù)對的寫法是人為規(guī)定的,約定俗成的,如果將數(shù)對的標準模型直接呈現(xiàn)給孩子,那么孩子所接受到的是冰冷的知識和結論,而缺乏火熱的探究過程,這樣會抹殺孩子個性化的思維和體驗,無法培養(yǎng)其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啟發(fā)孩子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關鍵。
師:剛才大家感受到了用第幾排第幾個表述起來十分不方便,你能發(fā)明一種新的辦法,讓記錄起來又簡便又迅速嗎?在這個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獨立創(chuàng)造出了各種不同的方法(生活動,略)。
經過大家的討論,同學們達成一致:加逗號是為了把兩個數(shù)字隔開,而加括號是為了和外面的數(shù)隔離開,所以這種寫法比較完善。
師:你們和數(shù)學家想一塊去了,我們通常就是用(4,3)來表示物體的位置,這種寫法在數(shù)學上是有名字的——數(shù)對。
在這個案例中,我為了讓學生經歷數(shù)對的創(chuàng)造過程,通過幾個問題:“你能做個小發(fā)明家,創(chuàng)造出一種簡單的方法,記錄起來又方便又迅速嗎?”這一個問題既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又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孩子們在寬松的氛圍中,敢于展開思維,進行大膽創(chuàng)造,尊重了不同學生的個體認知水平,接著,又借助了問題:“看著這些方法,你有什么想說的嗎?你能評價一下嗎?”打開學生的思維,在各種方法的對比中,逐步逼近了數(shù)對的本質特征,凸顯了數(shù)對的價值,這樣的問題既拓寬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又調動起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引領了孩子自主學習的發(fā)生,問題便是有效的。
二、 有效提問,讓理解更深入
“學講方式”的核心理念便是讓學生“學進去,講出來”。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只有自己學進去了,才能講出來,教別人。而講出來的過程對自己來說,又是更好的學進去。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面對一道題目的時候,能順利解決出來,很快得到答案,但下次換湯不換藥的時候,遇到類似的題目又不知如何下手,不少家長和老師為此感到困惑,到底孩子是理解了多少,為什么同種類型的問題,有時會做,有時不會呢?歸根結底,他們雖然表面上是解決了問題,但沒有納入已有的認知體系中去,也沒有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所以要讓孩子真正的深入理解,必須讓他們學會“講道理”。羅鳴亮老師說過:“我們要做一個講道理的數(shù)學教師”,即在學習的過程中能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儲備理解新的東西,并把這一個理解的過程用數(shù)學的語言表述出來,只有“講出來”了,孩子才會真正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盡可能的通過在知識的重點處有效提問,誘導孩子圍繞著問題來“講數(shù)學”。
最近,學習了張齊華老師三個版本的圓的認識,最后一個版本最具有時代感,他尊重了學生原生態(tài)的想法,并注重讓孩子去說理。教師用幾個核心大問題統(tǒng)領全課,如“長方形、正方形是由兩個數(shù)據(jù)決定大小的,那圓的大小是由什么數(shù)據(jù)決定的呢?”“圓的直徑為什么都是無數(shù)條?你能講講道理嗎?”這些問題激發(fā)了孩子思考的欲望,孩子們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維方式進行解決,并有理有據(jù)的闡明道理,探尋到知識的源頭,加深對圓的感悟和理解,使學習走向深入。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在知識的重難點處要設計有效性問題,引領孩子圍繞問題展開思辨,道理講得透徹了,學習也就更深入了。
三、 有效提問,讓學習更主動
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課堂要成為學生成長的舞臺,教師就得逐漸退出這個舞臺。鳥媽媽喂寶寶,是一次次的將蟲子送到寶寶的嘴里,讓鳥寶寶不費吹灰之力能享受到美食,還是教給寶寶捕食的技巧,讓鳥寶寶自己尋找生存之道,哪種方法能讓鳥寶寶走的更遠?顯而易見,當有一天,鳥媽媽不在的時候,后者卻可以在世界上頑強的生存下來,因為它具備了獨立生存的本領,我們的學生何嘗不是這樣的呢。傳統(tǒng)的課堂,教師一口一口的“喂”,“喂”出的是一個個只會做題的機器,而孩子們是要回饋社會的生命個體,所以“授之以漁”才是教師應該做的,我們要適度的退讓,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體,而要真正實現(xiàn)“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有效的課堂提問方式起了決定性作用,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總是“師問生答”,孩子即使有了疑問,也不敢問。其實在面對新知識時,很多孩子是有問題的,我們要鼓勵孩子大膽質疑,只有敢問,才會有思考,有創(chuàng)新。所以,在當今的課堂中,我們要把課堂提問的權利交給孩子,讓所有的孩子互動起來。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做到提問方式多元。提問的有效性不僅僅體現(xiàn)在教師提問,還有學生之間互相提問,這學期開展了“小組內互相提問”“男女生比賽提問”,組與組之間開展“我問你答”“比比誰的提問更有價值”,經常性的舉行“提問大比拼”,不僅僅提高了孩子的問題意識,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了,他們在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了學習的主動權,一個個有價值的問題貫穿著整堂課,生生之間有效的互動起來,孩子的生命個體得到尊重,真正落實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作者簡介:
夏友立,江蘇省徐州市,徐州市銅山區(qū)單集鎮(zhèn)八湖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