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精心設計彈性化的教學預案、準確把握課堂實踐的動態(tài)生成、積極反思重建課堂教學是達成教學目標、實現高效課堂的“三步曲”,也是教師應有的教學基本功。
關鍵詞:彈性設計;動態(tài)課堂;反思重建
在傳統(tǒng)教學觀念中,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教學預案的執(zhí)行者,按部就班把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走完就覺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即使課堂教學中出現了問題,也總以為問題出在學生身上。其實不然,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是獨特的,哪怕是同一個班級,每一天的教學都是嶄新的,課堂更是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對教學預案的動態(tài)調整應成為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教師的自覺行為。因此,作為教師應當為支持學生的學習、服務學生成長奏響課堂教學“三步曲”。
第一步:未雨綢繆——精心設計彈性化的教學預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在備課時應將每節(jié)課具體要教學的內容與教學過程事先策劃結合起來,構成彈性化的教學預案,并在教學預案設計中就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生成創(chuàng)設條件。
1. 教學目標的彈性設計。教學目標是統(tǒng)領教學設計的核心,它建立在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狀態(tài)分析、對可能的期望發(fā)展分析的基礎上。目標有“彈性區(qū)間”,這既是為了顧及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也考慮到期望目標與實際結果之間可能出現的差異。例如《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教學目標可這樣預設:(1)學生能從現象中概括出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并正確判斷;(2)認識奇數和偶數,體會數的奇偶性;(3)培養(yǎng)學生觀察、概括、判斷的能力;(4)通過學習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強數感。學生可從已有知識經驗——單數和雙數入手,也可從計算是對數的觀察入手,這是彈性之一。對數的奇偶性的認識,更為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創(chuàng)造了廣闊的空間,這是彈性之二。彈性之三便是學生的數感培養(yǎng),沒有相同的學生,也就沒有絕對同步的感悟,對數字的敏銳的感覺更是發(fā)展不同步的。
2. 教學過程的彈性設計。教學過程的設計重在由何開始、如何推進、如何轉折等的全程關聯(lián)式策劃。至于終點,并不是絕對的,重要的是水到渠成,不是硬性規(guī)定的全班齊步行進。過程設計還要策劃教學行進中的教師活動、相應的學生活動,組織活動的形式與方法,活動效果的預測和期望效果的假設,師生間的互動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綜合的、富有彈性的教學預案。
3. 課堂練習的彈性設計。練習的設計也要有“彈性區(qū)間”,可以通過不同的作業(yè)、練習、活動來體現。教師為學生設計可供選擇的有層次、有挑戰(zhàn)性的練習,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練習,使他們不同程度的獲得提高與發(fā)展。
第二步:靈動實施——準確把握課堂實踐的動態(tài)生成
教學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不斷完善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也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角,而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發(fā)現者與掌舵人。
1. 珍視意料之外的想法
用現代教育理念來看課堂,不可否認,課堂是生命體的對話,課堂是靈動的,真的可以教學相長?!斑@種方法我沒想到!”就是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產物。有教學預案不完善的因素,也有對學情了解不夠的因素,當然還有在課堂中師生相互對話、互相啟發(fā)的因素。例如:“甲杯有水50毫升,在里面放入30克糖;乙杯有水110毫升,在里面放入60克糖。哪一杯甜,為什么?”有的學生比每毫升水中含糖的克數,有的比每克糖配的水,有的比糖水中糖占的分率,這幾種想法屬于常規(guī)思維,教師也考慮到了,但是還有學生說:“我假設在甲杯中再放入50毫升水和30克糖,這樣一來糖相等,但乙杯水多,所以甲杯甜?!睂ρ?,這不正是運用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嗎?教師沒想到。還有的同學說:“我比水和糖的相差數,110-50=60,60-30=30,60>50,所以我認為甲杯甜?!弊屑氁幌耄灿械览?,這不是一一對應的體現嗎?
2. 及時調整問題的設計
在教學中我們也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一個問題下去,學生似乎懵了,一反常態(tài)地沒有人舉手回答。此時教師需要及時反思,是不是問題提得太大了?是不是問題中用詞不清晰,干擾了學生的思維?還是問題問得太突然,學生一時接不上?教師需要馬上作出調整,引導學生積極而有向地思維。
3. 錯誤也是寶貴的資源
作為數學教師,課堂中學生的練習反饋就是教學成敗的晴雨表,教學一旦出了問題,應把學生的錯例作為教學資源,尋找問題的根源,重新進行教學,重新設計練習,有時針對學情需要做一些專項練習。經常如此,教師將由操作型向反思型轉變,由實踐型向科研型轉變,大膽實踐,善于反思,勤于總結,由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轉變?yōu)閷W生的學習伙伴。
第三步:破己立人——積極反思重建課堂教學
教學反思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人的發(fā)展,學生的發(fā)展是核心。當然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運用各種方法,從多視角對自我教學行為及其背后思想觀念的合理性進行分析,能促進自身教學實踐的不斷改善,教學能力的不斷提高。但更為重要的是發(fā)展學生,成就學生。
1. 對教學目標的反思與重建
教學目標是統(tǒng)領整個教學設計的核心,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中,大凡碰到講不下去了,學生越學越吃力了,或者還沒講學生就都會了,其實大都與教學目標的定位不夠準確有關,不是高估了學生就是低估了學生,不是未吃透教材就是對教材的理解有問題,作為教師有必要首先對教學目標進行重新定位。
2. 對教學情境的反思與重建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嚴整、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在教學設計時,教師應學會分析、加工學習材料,挖掘教材的育人價值,創(chuàng)設貼近本班學生的教學情境。
3. 對練習設計的反思與重建
數學練習是形成和鞏固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練習形式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有時設計“娛樂性”練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時設計“操作性”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時設計“開放性”練習,發(fā)掘學生的內在潛力。如果練習形式單一,缺少挑戰(zhàn)性,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降低學習效率。
可以說,預設與生成考驗著教師教學的敏銳性,新的教學觀、新的學生觀、新的教材觀,還有待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建構與發(fā)展。
作者簡介:任淑亞,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新閘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