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史料主要是指記載歷史的一些文字和圖片,它象征著歷史遺留的痕跡。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歷史史料的合理應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尤其對于這一學科的復習而言,史料復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也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緊緊圍繞歷史史料展開教學,可以大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將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經驗,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三大方面對史料復習這一教學方法進行闡述。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復習;教學方法
史料,顧名思義,就是記錄歷史的資料,它對歷史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些年來,通過高考歷史學科的出題風格我們可以看出,史料分析已經成為考題的一大特色。因此,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調動學生對史料學習的積極性,毫不猶豫地把教學重心放到史料教學上來,尤其是史料復習這一塊內容。那么,教師究竟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史料復習呢,下文將對此進行總結。
一、 著眼教材,尋找課本原有史料
在高中歷史的教材中,每一課時延伸的版塊里都會提到一些史料,這些史料是對課本知識的延伸,往往都是圍繞每一課的重點難點展開的,具有極強的代表性。如果教師能靈活運用這些史料,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歸納,定能有效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課的時候,重點提到的就是董仲舒的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主張是董仲舒建議漢武帝實行的一種統(tǒng)治政策,因為在漢武帝即位時,從政治和經濟上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經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的迫切需要,而董仲舒的主張很好地幫助漢武帝實現(xiàn)了適應政治上大一統(tǒng)的思想政治政策,深受漢武帝的賞識。為了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這一課的內容,教師可在課后延伸的環(huán)節(jié)帶領學生學習一下教材中給出的《漢書·董仲舒?zhèn)鳌分械氖妨瞎?jié)選。由于學生們已經學習過大量的文言文,所以在看這段文言時應該并不復雜,教師只需要對個別詞語進行解釋和延伸,就能幫助學生理解這段史料,從而對這一課的內容有進一步的了解。
歷史學科具有很強的連貫性,學生們要想了解一個知識點,必須要對相關的知識點都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一節(jié)課的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著眼于教材本身,充分利用教材給出的所有的史料,幫助學生更好地復習到所學知識。
二、 再現(xiàn)歷史,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歷史學科作為一個極具趣味性的學科,只要教師引導得當,必能激發(fā)學生強大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懂得傳授課本知識,也要學會適當?shù)难由煺n外知識,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盡量多的將跟學習內容有關的歷史知識傳遞給學生。史料復習也許聽起來讓人覺得乏味,但如果老師能夠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將一切服務于課堂的課外知識傳授給學生,一定會取得讓人意想不到的成果。
例如,在《斯大林模式》這一課的教學中,講到當時出現(xiàn)的嚴重工業(yè)化問題的時候,教師引用了當時蘇聯(lián)的一則笑話來幫助學生復習這一課的內容。這則笑話是這樣描述的:美國的外交使者去蘇聯(lián)訪問的時候,負責接待他們的工人帶他們參觀了工業(yè)工廠,并且十分驕傲地說:“等到下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我們國家將會實現(xiàn)每個家庭都有一架飛機。”美國的使者在連連稱贊的同時也感到無比疑惑,于是他們問工人:“可是你們要那么多飛機干嘛,有什么用呢?”蘇聯(lián)的工人急忙回應:“肯定有用啊,如果居住在莫斯科的人在得知列寧格勒開始發(fā)面包的時候,他們可以開著飛機趕去排隊啊?!碑斀處熤v完這則笑話的時候,學生們開始哄堂大笑。這時候教師再向學生們提出問題:“這則笑話反映了當時的蘇聯(lián)存在著怎樣的問題?”學生無法作答。教師又做出適當引導,飛機代表了重工業(yè),而面包代表了農業(yè)和輕工業(yè)。這時候學生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正是反映了當時蘇聯(lián)重工業(yè)、農業(yè)和輕工業(yè)發(fā)展不平衡啊。
在這堂課上,教師引用的這則笑話看似笑話,實則是一種史料,是對歷史的一種再現(xiàn)。它是對歷史的一種重現(xiàn),是課本上不曾出現(xiàn)的知識。在教師的表述下,不僅幫助學生們鞏固和復習了學習過的知識,同時激發(fā)了學生對歷史學科的極大興趣,使教學變得輕松而有效。
三、 創(chuàng)設問題,養(yǎng)成史料思維能力
創(chuàng)設問題通常是檢驗學習成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歷史學科中尤為如此。這種方式可以引領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和思考的狀態(tài),同時也為學生學習提供了一定的知識背景和環(huán)境。既能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來解釋說明給出問題,又能激發(fā)興趣,使學生踴躍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之中,從而幫助學生在不斷思考中養(yǎng)成史料思維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新文化運動》一課時,教師先使用多媒體展示了魏源、李鴻章、康有為和孫中山等人的圖片,然后向學生們提出問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在清朝末年,為了實現(xiàn)民族復興,以上的幾個有志之士分別進行了哪些嘗試?結果如何?都產生了怎樣的意義?當這些具體的人物肖像呈現(xiàn)出來的時候,立刻引起了學生思考的熱情。有些學生回答了這些人物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取得的成就;也有的學生提出從器物到制度,從維新派主張的君主立憲到革命派主張的民主共和,這些嘗試均未能改變中國的落后面貌;還有同學對此進行歸納,盡管這些嘗試未能改變當時落后的面貌,但每一次嘗試都在一定程度上對此后的運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積極影響。在學生們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做出進一步的解釋:這些嘗試使當時的民眾意識到要從思想上進行改變,因此便有了新文化運動。
教師的解釋不僅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了總結,也對學生已學過的知識進行了系統(tǒng)的復習,同時又巧妙地引出了即將要學習的新內容。這樣的史料復習,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鞏固了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史料思維習慣,提高了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史學就是史料學,教師可以通過著眼教材,再現(xiàn)歷史和創(chuàng)設問題等多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史料復習。這一教學方法不僅會幫助學生改變以往在歷史學科上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使他們輕松愉快的接受和鞏固所學知識,同時也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作者簡介:
邢瑞萍,河南省范縣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