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聽力技能在語言四大技能中位于首位,聽力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十分重要,但是長期以來,聽力教學存在很多問題,聽力課教師面臨很多挑戰(zhàn):教材、教學設計,如何正確看待聽力課?怎么上聽力課?都是聽力教師的難題,也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一大難關。筆者將基于自身教學經(jīng)驗,對相關問題進行探析,指出聽力教學的問題和相關教學策略。
關鍵詞:對外漢語;聽力教學;教學策略
一、 引言
在語言的四大技能——聽、說、讀、寫中,“聽”排在首位,它是語言輸出的基礎,也是“說”的輸入的前提,在語言學習中,聽的能力不可或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聽力教學的重要性也早已得到認識。但是長期以來,聽力教學仍然是語言教學的一大難關:不好操作,難以把握,對教師、教材、教學方法等的要求很高,因此難以發(fā)展成熟,導致教學效果也不理想,學生難以從中得到學習的樂趣。種種原因致使聽力教學的開展更加困難,上好聽力課對新手老師來說也是一大挑戰(zhàn)。
二、 聽力教學存在的問題
聽力能力是對外漢語教學中需要學生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也是一門復雜的技能。它涉及學習者的記憶、猜測、預測以及修正等多項分技能,牛津大學的惠特尼曾具體描寫列出的聽力技能的分技能多達22項。這說明培養(yǎng)學生的聽的技能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過程,無法簡單地用單一化方法來訓練學習者,“聽”的能力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中相對“讀”來說更難培養(yǎng),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變通性,因其更偏向考查學習者對目的語口語化表達方式的掌握,是區(qū)別于固定化的書面語的。這就對學習者對目的語的一些口語化表達方式、上下文語境、漢語語調聲調、中國文化因素等多方面的了解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在聽力教學的過程中,對教師、學生以及教材等都提出了挑戰(zhàn)。
(一) 過多的應試型聽力
聽力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聽”的能力,我們將其分為應試聽力和求知聽力。所謂應試聽力,就是指教師根據(jù)教材或者聽力材料以及問題,放錄音,讓學生選擇正確的答案的這種機械做法。
當前的聽力教學中,教材單一,新知識過多,針對性不強。一方面,教師習慣性地利用教材,照本宣科,遵循著講解—聽錄音—選答案—做練習的套路,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找出正確的答案,因為書中提供的題型多為判斷和選擇,這種單調的題型不能表現(xiàn)出聽力能力的各項分技能,教師沒辦法考查到學生究竟聽到了什么;學生也會認為聽力的側重點在于明白各個詞匯和句子的含義,但是實際上聽力課應該訓練的是學生對整個語段的理解以及對已經(jīng)聽到的信息的加工整理能力。
(二) 對聽力課的誤解
聽力是一項技能,不是簡單地找出正確答案,它作為一項被動技能,是學習者為了輸出而需要具備的一項能力。聽力課和聽力訓練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和語言的另外三項技能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的,所以在上課的過程中,并不是簡單地聽聽力,選答案,但這一點常常由于教材和教師經(jīng)驗少的原因被忽視,很多新手教師難以正確地認識到聽力課的意義所在,或者認識到了也難以使用有效的教學手段來強化學生的聽力技能水平,這就導致聽力課枯燥乏味,收效甚微甚至差之千里。
漢語聽力教學是一門涉及多方面微技能的子系統(tǒng),不同的聽力目標應該有不同的聽力訓練方法,聽力技能也不是獨立的,它是和語言的其他技能相交叉的,相互影響的,聽會影響到其他三項技能的提高,聽力課不應該是單純地聽,單純地判斷對錯、回答問題,而應該是聽、說、寫的相結合,聽力課也不僅是只需要動腦和動耳朵的簡單重復,對漢字語音的認識、記憶,對漢語句子聲調語調、特殊句型等的認識都會影響到學習者的聽力水平。
(三) 聽力教材編寫落后
作為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聽力教學教材也一直困擾著很多教師。筆者教學時使用的教材是階梯漢語系列,教材中的課文、語言過于書面化,口語化不夠,學生難以將其與相配合的口語教材聯(lián)合起來提高教學效率;教材中的練習形式也多與新詞有關,由于上課時間有限,學生難以馬上記住這些生詞,并且這種形式對聽力技能的提升效果甚微。這樣的教學過程完全圍繞教材進行,但是形式單一,機械僵硬,學生要記的生詞太多,反而喧賓奪主,影響到主要目的——聽力訓練。
另一方面,教材內容涉及的文化點、特殊語言點較少,而這些都是學習者正確理解目的語的重要因素,教師需要有相關的意識或者相關材料為學生進行補充,一來可以使學生更了解目的語的口語化語言,能夠在語境中理解聽力材料,二來也能增加課堂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教材中沒有這些內容就只能靠教師自己適當加入,如果教師沒有掌握啟發(fā)、引導學生聽、解的方法,找不到分析講解的切入點,上課沒話可說,容易造成放錄音帶、對答案了事,課堂氣氛沉悶,加之聽力能力是緩慢的隱性的提升,學生一時難以看到自己的進步,相互作用之下,學生就會覺得聽力課無用,出現(xiàn)厭學畏難情緒。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
1. 生詞過多,講解費時間,學生任務量大,喧賓奪主;
2. 教材上的聯(lián)系多圍繞生詞進行,缺乏針對提高聽力技能的練習;
3. 教材提供的內容、練習不足,或缺少幫助教師進行求知性聽力教學的材料;
4. 聽力理解中相關的語言點介紹,尤其在漢語中很重要的語調、輕重音、感嘆句、倒裝句等特殊句型缺少相關材料,造成學生的理解困難,而這一部分正是學生感興趣的部分,也是學習者作為輸入方時正確理解句意的關鍵所在。
三、 應對策略
(一) 正確認知聽力教學
首先,要了解聽力技能包括哪些分技能,我國在進入80年代以后對對外漢語聽力進行了技能單項分析,李清華教授介紹了外國的語言教學會將各個技能的分技能分離出來再進行分別強化的方法。這些分技能有對聽力材料的篩選能力、預測和更正預測的能力、跳躍障礙的能力等。學者楊惠元著重分析了分技能(他稱之為“微技能”)訓練,并概括出8種聽力“微技能”,它們是:辨別分析能力、記憶儲存能力、聯(lián)想猜測能力、快速反應能力、邊聽邊記能力、聽后模仿能力、檢索監(jiān)聽能力和概括總結能力。這些能力體現(xiàn)在了學習者最終的“聽”的能力里面。endprint
其次,不要將聽力技能與其他技能孤立開來,上課時教師采用多種聯(lián)系方式,注意聽和說、讀、寫的結合,采用多種形式開展教學,加大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主動性和活動量,讓學生成為教學中主體的參與者,增加求知性聽力教學和訓練。
(二) 把握教學重點
教師要抓住聽力教學的精髓,始終圍繞聽力訓練這一目的進行備課,教材中的生詞讓學生提前預習,上課時教師答疑解惑,稍加講解,還可補充與聽力材料有關的一些文化、語法、背景等知識,豐富教學形式,提升聽力教學效果,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
補充材料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師一切都按照教材來,那么學生大可以回家自己聽,聽力課老師的作用是什么?怎么樣才能把這個作用最大化?怎么才能讓學生學習到一些看得見的知識,這對于一堂好的聽力課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師可以在教材之外,再找相關的一些材料進行補充拓展,最好是貼近學生生活、口語化的材料。
(三) 重視學生的情感因素
聽力課在持續(xù)不斷的語言輸入環(huán)境中,學習者容易感到疲倦、緊張,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注意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死甑摹扒楦羞^濾假說”認為學習者的心理狀態(tài),包括動機、自信心等都會影響到二語習得的輸入,如果學習者過于緊張,就會對學習造成不良影響,對大腦接收到的語言信息產生堵塞。所以好的聽力課堂的前提是要有輕松的師生關系,愉快的課堂氛圍。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師生關系,可在課前提前幾分鐘進入教室,與學生近距離地溝通了解,了解學生的想法需求,關心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后也不要放棄和學生的溝通機會,力求和他們建立友好和諧的朋友關系。
四、 結語
聽力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學問,以上只是筆者的看法,作為對外漢語教師,不僅要能教學,還要能科研,能總結。每個人、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都不會相同,作為老師,應該在不斷汲取新的理論和教學法的基礎上,增加自身教學經(jīng)驗,尋求合適的改進教學的方法,充分發(fā)揮教學主體、教學資源的優(yōu)勢,不斷完善教學設計,促進聽力課堂教學的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楊惠元著.漢語聽力說話教學法[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
[2]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認知理論研究[M].華語教學出版社,2000.
[4]徐子亮,吳仁甫著.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王霞,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學。endprint